教师期待怎样的大学校长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1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读了张楚廷先生的文章《我怎样理解校长》,[1]不由得被楚廷先生的言辞所感动,这也促使笔者有机会深入思考一个很久之前便萦绕在脑际的问题:教师究竟期待怎样的大学校长?
  一、教师期待有思想的校长
  即使教师不奢求一位思想家来做校长,至少要期盼一位有思想的校长。学生到学校接受教育,最终是为了学会思考、解放思想。有人认为,入学受教育就是学知识,传承文化。这种看法固然没错,但这只是教育的基础内容,最终目标还应该是解放思想。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说:“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人,而这些个人又把社会服务视为最高的生活目的。……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2]如果把最终目标比作“道”,则教育内容就是藉以求道的“阶梯”,而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会思考自身及万物。所以,学校培养的学生如果都是不会思考的“爬虫”,则此教育行为就是失败的。
  过去,经常会听闻有许多老者在晚年著文,回忆自己的教育历程,对那些曾给予自己思想助益的教师或校长,都会致以深深的敬意。由此可见“思想”对教育的重要性。
  然而,现在却有个别大学校长不去思考教育本质的问题,反而一味迎合世俗,为塑造亲民形象频频作秀,难免为人所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在2010届学生毕业典礼上一改官话、套话、空话式的宣传和说教模式,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亲情演说。这本是一次值得称道的创新演讲,却不想成为一些著名大学校长效颦、跟风的对象。对此,有学者指出,毕业典礼毕竟不是春晚,“校长不应该忘记教育人的责任,因此在庄严的场合不能过分地媚俗。”[3]其实,校长的亲民形象何需塑造?需知,一旦塑造,就有虚假!
  与狂飙网络语言现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哈佛大学校长在2011年学生毕业典礼上意味深长的讲话,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但教育并非仅仅是针对个体的行为。教育对人类进步及公众利益影响甚大,这种影响在今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显重要。在过去的四年里,我们在哈佛大学所做的反映了我们对教育责任的基本理解:即教育每一位学子懂得信息与智慧的不同;教育他们提出问题,并为解决世界的问题贡献自己的学识;教育他们学会把社会的现在放在历史语境下,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4]哈佛大学校长的话既阐明了哈佛大学的教育目标,又有意义深远的教育思考。从这些话语中,笔者似乎有了一种重温王右军《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的感觉。当然,教师崇敬那些有思想的大学校长,却并非要每一位校长都作托腮深思状——那岂不又变成作秀行为?
  其实,真正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的,是教师或校长不经意间的言行。如果多年以后,有学生追忆某教师或某校长的某段言辞曾给予了自己莫大的启迪,而求证于教师或校长时,教师或校长可能会问:“是吗?当年我是说过这样的话吗?”这种启迪学生于无形之中的境界,尤其令人乐于称道。
  二、教师期待懂教育的校长
  即使教师不奢望每一位校长都是教育家,但至少希望每一位校长都懂得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学校是进行教育的场所,校长是教育实施的总体策划者,只有懂得教育、热爱教育的人,才能满怀热情地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将“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传承下去。
  清末民初的许多教育家抱定“教育救国”的思想而从事教育事业,就是因为他们坚信,有了优良的教育才能有优良的民族。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
其他文献
帕斯卡尔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  在乡村教书,我对芦苇可谓情有独钟:夕阳轻泻舒卷的音韵,依稀的枝叶润吻凉凉的金风,如越过乡村旷野的风铃声;抒情的目光漫过收刈的畦垅和芦竹最缀的清水塘,我如—只归鸟扑向鲁汀河边,与秋水芦花对语,聆听飕飕秋声,心如一朵莲花开放。  芦苇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芊芊芦
小区门口新开了一间小小的包子铺,早晚供应包子。小区离地铁站、公交站都不远,赶地铁挤公交上下班的人经过那里,远远就能闻见热腾腾的包子的香味。包子铺的生意很好。  包子铺是小区门口蔬菜铺的那对中年夫妻开的。他们把蔬菜铺隔出一块地方,靠里的一部分放桌子,朝外的一部分放案板、炉子、蒸笼。  那对中年夫妻很和善,又很勤快,铺子打理得干净有条理。男人姓李,老的少的都亲切地叫他们夫妻“李哥李嫂”。  李哥李嫂之
一、引言  人是理性的动物。但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并非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是需要以某种活动通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的。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启蒙是教育理所具有的内涵,有学者也曾表示“启蒙与文化和教育均属同义词”[1]。当然这里的启蒙不是指某种特定的时代精神,不是一场运动,而是指在个体心智发育和成长过程中,推动着个体认识世
2001年,黄济恩师80寿辰的时候,我写了下面几个字:“参天地寻真理以诚造就道德文章,撷英华惠后生由宽培育人格学问。”我的国学实在粗浅,只能用这句不对仗的话来表达对于先生的人生之气象的理解,我觉得,“诚”是先生人生之精髓。  记得1986年读研究生期间,到北京访学,拜谒先生,那时的我懵头懵脑,完全是一个乡下后生,憨直傻勇,向先生去请教论文中的问题。先生耐心解答之后,又把我领到楼上的王策三先生那里。
跟太太结婚的时候,我们对家里的“股权结构”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最终,我们家确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自己赚的钱自己管理;成立家庭基金,每个月双方都往里放1000块钱作为家庭日常支出,若遇较大支出,比如买房之类,每人出一半;双方都有随时查对方账户的权利。  我自认为每天在财经圈儿里混,赚钱能力肯定比太太强多了。但结婚十几年来,每次我查她的账户,钱都比我的多,而且差距越来越大,这就引起了我的警惕。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久,北京作家、学者萧斌臣、邢文祥和四川作家袁亮深入灾区采访,并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烛泪如歌——“512”汶川大地震中的教师群像》(已于2008年12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作家在深入采访的过程中特别了解到,在地震中殉职的教师大多是各自家庭的精神支柱和经济支柱,有些人的收入甚至是各自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他们牺牲后,留下或嗷嗷待哺的幼小子女,或已经丧失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的白发老人,英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各种各样的媒介信息充斥于我们的社会。儿童和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由信息和科技构建的环境之中,他们从一出生,就被极其丰富的媒介产品所包围,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媒介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这种背景下,实行媒介教育,指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认识、理解和使用媒介是非常有必要的。[1]  阿根廷政府把实行媒介教育作为国家的一项公共政策,并把其纳入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这是一本装帧非常精美的书,读起来有点沉重,合上书的时候有很多感动。    捷克,特莱津小镇,1941年10月10日,这里成为德国纳粹的犹太人集中营。一万五千个孩子先后来到这里,但他们其中的大多数或在这里失去生命或最终被送往死亡集中营,只有一百多名个孩子存活。  集中营里的孩子是怎么样的?除了臭虫、蚊子、肮脏、拥挤、饥饿、疾病、酷刑、痛苦之外,他们还拥有什么?林达编著的《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人集中
朗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有其诸多的功能。如:实现语言的感知和积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掌握语言的规律,生成新的学习需求和目标,激发和熏陶学生的情感等等。然而,纵观当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读的目的不明确,读的目标单一,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和评价,有的甚至只是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反复地读、机械地读等高耗低效现象。那么,怎样做才是有效的朗读训练呢?  一、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真情
一个研究清史的朋友曾给我提供了两份名单,说是要考验考验我。  第一份名单上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上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左宗棠,龚自珍,盛宣怀。  对照这两份名单,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后者,这些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每个人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人生有为,名垂青史,千古流芳。而对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