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读了张楚廷先生的文章《我怎样理解校长》,[1]不由得被楚廷先生的言辞所感动,这也促使笔者有机会深入思考一个很久之前便萦绕在脑际的问题:教师究竟期待怎样的大学校长?
一、教师期待有思想的校长
即使教师不奢求一位思想家来做校长,至少要期盼一位有思想的校长。学生到学校接受教育,最终是为了学会思考、解放思想。有人认为,入学受教育就是学知识,传承文化。这种看法固然没错,但这只是教育的基础内容,最终目标还应该是解放思想。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说:“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人,而这些个人又把社会服务视为最高的生活目的。……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2]如果把最终目标比作“道”,则教育内容就是藉以求道的“阶梯”,而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会思考自身及万物。所以,学校培养的学生如果都是不会思考的“爬虫”,则此教育行为就是失败的。
过去,经常会听闻有许多老者在晚年著文,回忆自己的教育历程,对那些曾给予自己思想助益的教师或校长,都会致以深深的敬意。由此可见“思想”对教育的重要性。
然而,现在却有个别大学校长不去思考教育本质的问题,反而一味迎合世俗,为塑造亲民形象频频作秀,难免为人所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在2010届学生毕业典礼上一改官话、套话、空话式的宣传和说教模式,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亲情演说。这本是一次值得称道的创新演讲,却不想成为一些著名大学校长效颦、跟风的对象。对此,有学者指出,毕业典礼毕竟不是春晚,“校长不应该忘记教育人的责任,因此在庄严的场合不能过分地媚俗。”[3]其实,校长的亲民形象何需塑造?需知,一旦塑造,就有虚假!
与狂飙网络语言现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哈佛大学校长在2011年学生毕业典礼上意味深长的讲话,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但教育并非仅仅是针对个体的行为。教育对人类进步及公众利益影响甚大,这种影响在今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显重要。在过去的四年里,我们在哈佛大学所做的反映了我们对教育责任的基本理解:即教育每一位学子懂得信息与智慧的不同;教育他们提出问题,并为解决世界的问题贡献自己的学识;教育他们学会把社会的现在放在历史语境下,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4]哈佛大学校长的话既阐明了哈佛大学的教育目标,又有意义深远的教育思考。从这些话语中,笔者似乎有了一种重温王右军《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的感觉。当然,教师崇敬那些有思想的大学校长,却并非要每一位校长都作托腮深思状——那岂不又变成作秀行为?
其实,真正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的,是教师或校长不经意间的言行。如果多年以后,有学生追忆某教师或某校长的某段言辞曾给予了自己莫大的启迪,而求证于教师或校长时,教师或校长可能会问:“是吗?当年我是说过这样的话吗?”这种启迪学生于无形之中的境界,尤其令人乐于称道。
二、教师期待懂教育的校长
即使教师不奢望每一位校长都是教育家,但至少希望每一位校长都懂得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学校是进行教育的场所,校长是教育实施的总体策划者,只有懂得教育、热爱教育的人,才能满怀热情地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将“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传承下去。
清末民初的许多教育家抱定“教育救国”的思想而从事教育事业,就是因为他们坚信,有了优良的教育才能有优良的民族。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
一、教师期待有思想的校长
即使教师不奢求一位思想家来做校长,至少要期盼一位有思想的校长。学生到学校接受教育,最终是为了学会思考、解放思想。有人认为,入学受教育就是学知识,传承文化。这种看法固然没错,但这只是教育的基础内容,最终目标还应该是解放思想。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说:“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人,而这些个人又把社会服务视为最高的生活目的。……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2]如果把最终目标比作“道”,则教育内容就是藉以求道的“阶梯”,而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会思考自身及万物。所以,学校培养的学生如果都是不会思考的“爬虫”,则此教育行为就是失败的。
过去,经常会听闻有许多老者在晚年著文,回忆自己的教育历程,对那些曾给予自己思想助益的教师或校长,都会致以深深的敬意。由此可见“思想”对教育的重要性。
然而,现在却有个别大学校长不去思考教育本质的问题,反而一味迎合世俗,为塑造亲民形象频频作秀,难免为人所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在2010届学生毕业典礼上一改官话、套话、空话式的宣传和说教模式,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亲情演说。这本是一次值得称道的创新演讲,却不想成为一些著名大学校长效颦、跟风的对象。对此,有学者指出,毕业典礼毕竟不是春晚,“校长不应该忘记教育人的责任,因此在庄严的场合不能过分地媚俗。”[3]其实,校长的亲民形象何需塑造?需知,一旦塑造,就有虚假!
与狂飙网络语言现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哈佛大学校长在2011年学生毕业典礼上意味深长的讲话,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但教育并非仅仅是针对个体的行为。教育对人类进步及公众利益影响甚大,这种影响在今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显重要。在过去的四年里,我们在哈佛大学所做的反映了我们对教育责任的基本理解:即教育每一位学子懂得信息与智慧的不同;教育他们提出问题,并为解决世界的问题贡献自己的学识;教育他们学会把社会的现在放在历史语境下,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4]哈佛大学校长的话既阐明了哈佛大学的教育目标,又有意义深远的教育思考。从这些话语中,笔者似乎有了一种重温王右军《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的感觉。当然,教师崇敬那些有思想的大学校长,却并非要每一位校长都作托腮深思状——那岂不又变成作秀行为?
其实,真正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的,是教师或校长不经意间的言行。如果多年以后,有学生追忆某教师或某校长的某段言辞曾给予了自己莫大的启迪,而求证于教师或校长时,教师或校长可能会问:“是吗?当年我是说过这样的话吗?”这种启迪学生于无形之中的境界,尤其令人乐于称道。
二、教师期待懂教育的校长
即使教师不奢望每一位校长都是教育家,但至少希望每一位校长都懂得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学校是进行教育的场所,校长是教育实施的总体策划者,只有懂得教育、热爱教育的人,才能满怀热情地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将“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传承下去。
清末民初的许多教育家抱定“教育救国”的思想而从事教育事业,就是因为他们坚信,有了优良的教育才能有优良的民族。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