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与展望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ivewebdynpr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形态认同建构在人的社会本性之中,其产生可追溯到人类形成所需的意识共识,严格意义上存在于近代以来出现的民族国家之中,指民众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在当代中国则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这一认同直接影响建设现代化强国伟大目标的实现.调查显示,公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在逐步提高.一定的意识形态能否得到认同取决于它能否反映人们的利益需要.人民至上、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表达,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必将得到中国民众更高程度的认同、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讲好中国故事.
其他文献
首先就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传统体育转型发展问题进行讨论,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加以了解的同时,探讨了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并对民族传统体育如何转型发展展开论述,希望能够为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建议.
老年人权益保护是破解人口老龄化之困的重要议题.根据相对典型的欧盟经验,在既有硬性法规作用有限、新的硬性法规又难以及时跟进的情势下,发挥好软法的独特优势之于老年人权益保护具有重要的工具意义和价值意义——软法既体现为向硬法演进的转化价值,也体现为柔性规范或价值规范的独立价值.欧盟各国老年人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软法保护的样貌,欧盟经验对于破解我国人口老龄化之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是作家观照现实的两大尺度,历史意识是作家反思历史、考察当下、谱画未来的理性意识,人文关怀则是作家关注人的生存境遇,重视人的价值尊严的责任使命.1990年以来,多元历史意识的泛滥及消费主义文化的诱惑使一些作家遭遇了两大尺度的双重缺失.进入新世纪,作家们纷纷从世纪末文学场的无序状态中苏醒,开始注重在小说创作中兼顾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双重维度.具体表现为重返历史真实,观照人的精神追求和家国情怀;立足当下现实,关注社会转型期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回归自然传统,以“复魅”的历史意识观照人的生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