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文本解读再探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2365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猫》出自郑振铎的作品集《家庭的故事》,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从“吃了芙蓉鸟的真凶究竟是谁”这一角度,从文本内容与主题思想的关系层面,重新探究《猫》的“动物弱小论”主题思想。
  关键词:猫;主题;文本解读
  一、文章主题:动物弱小论
  目前关于《猫》的主题解读,无论是从“我”还是从“猫”的角度出发,都是基于“猫”这一弱势群体的悲剧命运而得出的。加之作品所处时代的大背景是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旧思想、旧传统、旧制度日渐没落,新的民主、平等观念渐入人心,与《猫》中借助对“猫”这一弱势群体的悲剧命运来传达公平、平等的理念相契合。同时,作者在《家庭的故事》这本集子中描绘的形形色色的中国旧式家庭人物都或多或少蒙上了一层悲剧的面纱,《猫》一文中弱势群体的悲剧相当于是序幕。因此,笔者认为“动物弱小论”是文本传递的主要思想。
  二、文本解读
  1.文内析文
  《猫》这一文本结构清晰,线索明了。三次得猫、三次养猫、三次失猫构成了整个文本的主线结构。第一只猫活泼好动、惹人喜爱,给一家人带来了欢声笑语,传递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只可惜好景不长,仅仅相伴两个月后这只小猫便因病死掉了。第二只小猫更有趣、更活泼,但是它爱乱跑,因此常常引得家人为它提心吊胆,一天到晚都要“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后来果不其然,这只小猫跑到门外后被不知名的人捉去了。第三只猫其貌不扬,忧郁懒惰,在家中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备受漠视。一次,因为家中的“新寵”芙蓉鸟被吃,“我”在愤怒中凭借着对这只猫固有的偏见,一口认定它是凶手,狠狠地惩戒了它,直接导致这只含屈受辱的小生命两个月后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三只小猫是弱小无助的生命的象征,它们或因病而死,或被人抱走,或含冤而死,都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其中第三只猫的悲剧命运尤其值得关注,也是“动物弱小论”主题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前两只猫相比,第三只猫的来历可怜,在家中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得不到关注,更没有“话语权”,是典型的弱小动物。家里的“新宠”芙蓉鸟凄惨而死,“我们”便根据“莫须有”的证据一口认定它是凶手并毫不迟疑、毫不留情地毒打了它,可怜这只小猫有口不能言,有冤无处申,最后冤屈地死在邻居家的屋脊上,这是弱小生命被欺侮被虐待的悲剧结局。
  2.文外析文
  接下来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从读者生成角度,重新解读“动物弱小论”的悲剧主题。
  首先,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到底是谁吃了第一只芙蓉鸟。从文本角度看,这个答案似乎很明显,就是那只“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的黑猫。可事实确实如此吗?这只凶恶的黑猫确实在众目睽睽之下衔走了第二只芙蓉鸟,但这就足以证明第一只芙蓉鸟也是它残杀的吗?恐怕不能,文本中李妈看见黑猫时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对此,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又有猫来吃芙蓉鸟了,二是又是上次的那只猫来吃芙蓉鸟了。如果是第二种解读,那么可推断出第一次猫吃鸟时李妈是见过凶手的,知道它是一只黑色的猫,但她却并没有为含冤受辱的花白猫辩白,因此推断第一次猫吃鸟时她并未看见凶手的真面目,那么这里的“又”应作第一种解释较为合理。或者更深层次的解读是第一次李妈看见了凶手是一只黑猫,不过她还未来得及说,家中的那只花白猫就已经被主人“就地正法”了,而李妈作为家里的佣人,是和猫一样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她也不敢在主人面前揭示真相,为花白猫辩解,这不正好揭示了弱势群体(不管是猫还是人)的卑微与无话语权吗?因此,我们只能断定吃第二只芙蓉鸟的是黑猫,但是仍然不知道吃第一只芙蓉鸟的是谁。再看看文本,当花白猫仅仅因为有几次凝望鸟笼,“我”便任由根深蒂固的偏见决绝地断定它是凶手,而仅凭李妈的一句话与眼前的所见,“我”便不经思索查问,又轻松地断定它不是凶手。其实,没有人知道第一只芙鸟究竟死于谁之手,猫不会说话,它既不会辩白,也不会招认,这是一个永远的谜。但是作为主人,作为高高在上的群体,却能够轻而易举地认定谁是凶手、谁不是凶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解读,“动物弱小论”的主题似乎更加深刻。
  其次,关注第四只猫—黑猫是否是真正的凶手?《猫》这一文本的解读和实践教学时大多关注的是前三只猫,包括教材课后思考探究题目和《教师教学用书》的整体把握和教学设计模块的侧重点都是前三只猫,就前三只猫的文字在文中所占篇幅及与主旨的相关性而言,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文中只出现寥寥数语的第四只猫就可有可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黑猫既是凶手也不一定是凶手,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黑猫确实是杀死第二只芙蓉鸟的“真凶”,但并不能据此完全断定它也是杀死第一只芙蓉鸟的凶手。因此,黑猫是否是杀死第一只芙蓉鸟的真凶这一问题可以说也是一个谜。但在原文中这一问题却被轻松解决了,“我”仅凭眼前所见就推测黑猫就是真凶,两只芙蓉鸟都死于黑猫之手,因为不论是弱小可怜的花白猫还是凶残可恶的黑猫,它们都无法开口为自己辩解,“猫”这一弱势群体在强大的“人”面前是没有话语权的,“猫”是否为真凶的答案是完全由“人”来决定的,这便是“动物弱小论”的又一典型案例。
  由此可见,从文章内容自身角度解读,“动物弱小”论是关键性的主题,跳开文章内容本身传达的主题信息,我们不妨从读者角度重新分析文本,笔者认为这也不失为一条研究“动物弱小”论的方式,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主旨。
  参考文献:
  [1] 张必琨《〈猫〉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一)》,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2] 蔡晓梅《〈猫〉课例综述及文本意蕴解读》,《教材解析》2015年第12期。
  [3] 徐江、王从华《不能忽略第四只猫而且是“黑猫”
  —郑振铎〈猫〉文解读教学之疏》,《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文言文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且随着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升,文言文的比重仍有增加的趋势,因此文言的备考日益重要。笔者认为,文言复习,要紧紧抓住言、文两个方面,二者并重,共同推动,整体进步。  言,指文言词汇含义、用法等语言层面的基本知识。文,指由词汇组成的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等。文言文的复习,尤其是教材以外的文言文阅读,更需要强化言文并举意识,才能促进文言文复习效率的最大
苏 梅 编    [提示]学习比较两个以上物体的粗细,知道粗细关系是相对的。家长在引导孩子比较粗细时,可以先从两个物体开始,然后逐个增加被比较物体的数量。
摘 要: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从而实现学生學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师要通过教学策略的创新,给予学生愉悦的课堂学习体验,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积极愉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本文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快乐学习这一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堂 学生乐园 初中语文教学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想要打
1、小丁当特别特别喜欢哭。摔了一跤——“哇!”小丁当哭了。
月亮鱼  朱惠芳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5.004  无论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名言警句中,还是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指导中,阅读,对小学生乃至成人都是很重要的。《语文新课标》在低年级提出“会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积累词语关心自然生命、乐于与人交流”等阅读教学目标。如何在低年龄小学生“理解力不足”的前提下,高效开展阅读教学呢?我尝试了“激趣促读、习惯
淘淘狗和小老鼠米粒走了一天路,累得腰酸背痛,回到宿营地,钻进帐篷,正准备休息时,听到了叫门声。“谁……谁啊?”米粒贴着帐篷,大声问。 帐篷外传来一个甜甜的女孩声:“你好,我是小红帽……”  “小红帽?童话中的小红帽?”淘淘一阵高兴,猛地打开门。外面,竟然站着——没错,是小红帽,但绝对不是那个名字叫小红帽的小姑娘,而是……而是一顶红色的帽子!  “怎么了?不欢迎我?”小红帽身子一晃,跳进了帐篷里。 
1、有几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的。正巧,有人牵着大象从他们身边走过,盲人就请他停了下来。  2、一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说:“大象像簸箕。”  3、另一盲人摸到了象牙,说:“大象像萝卜。”  4、第三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身体,说:“不,大象像一堵墙。”  5、第四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说:“你们错了,大象像一根绳子。”  6、第五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说:“你们都错了,大象像柱子。”  7
摘要: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最基礎的字词、句子、语段,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词句组织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师要优化语文课堂的语言文字艺术,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本文基于笔者的教学经验,对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整体质量的提升进行一番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策略探究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依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