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孙毅将军审阅文章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h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因长期从事中共党史与军史研究,曾先后拜访过10多位解放军开国将军。其中,令我最难以忘怀的是与“胡子将军”孙毅的交往。
  1987年初,笔者写了《试评湘江战役及其意义与教训》与《红三十四师演变沿革》两篇文章,论述1935年初,红五军团三十四师作为全军后卫,为掩护中央红军顺利西渡湘江,在江东浴血奋战,最后全师壮烈牺牲的悲壮史诗。当时,虽说“文革”结束,已拨乱反正,但仍有许多党史军史资料没有完全解禁,笔者写这些文章时,深感资料不全,或难以定论。而孙毅将军曾是红五军团的老同志,加上他对我们这些青年作者非常关心和支持,因此稿成之后,我便寄给他,本意是想请他帮我审阅或斧正,如有可能就推荐给某些党史类刊物。
  一个月后,我收到孙毅的回信。信封是他自制的牛皮纸信封,字是用毛笔书写的。信的内容如下:
  建龙同志:稿件看过。湘江战役问题,其他同志早有论述。惟五军团三十四师沿革及其英勇壮烈牺牲,浩气永存,教育极深。诚可珍贵的资料。你这种搜集资料精神,可嘉可学。现在江西宁都,为五军团暴动地,江西省委指定宁都革命博物馆负责搜集整理编辑五军团的史料最后成书。该馆馆长或副馆长曾庆圭同志负全责。此稿可直接与曾一商,把此稿编入他的书中为宜。稿退回,请收转。此致敬礼!
  孙 毅
  1987年4月5日于清明节
  孙毅特选择清明节给我回信,我明白他这是在表达对当年牺牲在湘江东岸的五军团三十四师全师将士的深切缅怀之情。遵孙毅所嘱,我立即将此稿寄送江西宁都革命博物馆。不久,该馆也给我回函言稿件已收,因各种原因,书暂未编辑。
  1990年9月,我因公去北京出差,抽空专程去拜访了孙毅将军。
  谈及1987年我寄文稿给他看时,孙毅问我是否将文稿寄给了宁都革命博物馆。我说寄了,对方也回了函,现仍在编辑中,不知何时出书。
  孙毅说:“你写的《红三十四师演变沿革》有些史料我也不清楚。因为我在五军团时,五军团下辖十三、十四、十五3个军。我在十四军四十师、四十一师当过参谋长,后调红军大学工作,又先后调赣南红二十二师、红三军团、红一军团工作。三十四师也不是原宁都起义部队,所以不太清楚其沿革。”
  孙毅的话让我十分感动。时隔3年多,他仍然记得我请他审阅的文章,并就有关情况作出解释,让我心中暖乎乎的。
其他文献
雷锋,不朽的丰碑,永远的榜样。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曾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至今仍然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精神榜样。中国为产生这样一个人物而骄傲。在树立雷锋这个榜样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做好人好事的榜样  雷锋的事迹能够被发现,并被树立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主要是他的事迹确实感人。  雷锋曾抄写过一首歌词,其中有一名句:“我把党来比母亲”,这句词表达的正是他的心里话,他把共产党
在简述满铁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家图书馆馆藏满铁资料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概述,指出满铁资料对于研究战前的中国、东北亚和战前的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振兴东北经济等都有着重要的参
习仲勋离开我们多年了,但他两次会见我的情景以及他朴实、慈祥的形象、体贴而随和的谈话常常浮现在我面前,使我难以忘怀。  第一次会见  1978年7月,我作为湖南郴州地委副书记、常务副专员,带领相关县委负责同志前往广东韶关等地学习取经,其时担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碰巧在韶关检查工作。习仲勋知道我们到韶关的消息后,立即通知秘书安排会见。得知习仲勋要接见我们,我心中既高兴又紧张,但习仲勋平易近人,毫无
2006年,中国棉花协会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解放思想,创新体制,不断拓宽协会的服务领域,立足于为行业
棉花在移栽期间,因气候、移栽质量、秧苗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加之栽培措施不到位,会导致棉苗栽后缓苗期长,僵苗不发,延缓了棉花的生育进程,影响棉花的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在阐述个人数字图书馆概念、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创建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去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