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将是什么样的?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k1370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而全”不见得是坏事,我们也许可以重点做“交叉”。
  如果我们在地图上看—下国内重点高校的分布,你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它们基本上都坐落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而伴随着这个现象的是这些高校规模越大,其科研产出的人均效率反而越高。这一个“怪异”的现象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一一没听说“体量大”和“效率高”会一直呈正相关趋势,但仔细想想还是在“情理之中”的。
  规模越大的重点高校越能争取到国家和地方投入,而身处大城市更能吸引到人才,跟西方高校的财源不同,国内高校“捐赠”少,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和“地方”两块,地处经济发达省份/直辖市的高校在“地方投入”这个举足轻重的资金来源上又得天独厚。高投入导致人才密度提高再导致高产出,所以就形成了中国高校的“马太效应”——领导们使劲地把大学的盘子做大,而越是规模大的学校在吸引资金、师资、学生等方面越容易做得好。所以“985”高校与非“211”的普通地方高校的相对发展差距只怕是越拉越大,而身处发达城市的少数“985”高校在投入上左右逢源,发展上一枝独秀或者说已经达到“一骑绝尘”的境界!
  中国知名大学趋于“大而全”这个特点是近几十年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和高等教育“定向性”布局的一个结果,它已经成型且日趋“牢固”。我—直在思考的是中国高校在往世界前列冲击的过程中这个“结构性”的特点有什么优势可言?会给自身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会?
  基于这样的基础,我个人的猜测是放眼若干年以后,我们的高校中恐怕无法发展出一些像普林斯顿、斯坦福大学这样的精品学校,也无法建立一些像杜克那样远离中心城市的一流大学,甚至难以建立顶尖的如医学、法律等“小而精”的专科大学。
  那么我们的“世界一流高校”将会是什么样的呢?“大而全”不见得是坏事,如果规模和综合是我们眼下的基础,我们也许可以重点做“交叉”,未来新知识的产生将主要来源于学科交叉和综合。目前国际国内的高校都在将树状的运行模式改为平面式的运行方式,成立院际交叉性的研究院和中心,以推动创新。但这种模式在国际上实际运行效果并不理想,交叉平台与原有院系之间的成果分配和资源争夺始终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我们应该考虑穿越国外高校现有的发展方式和过程,进到下一步去——考虑推翻(至少一半以上的)现有学科布局,裁撤现有的系,大规模地成立全新的交叉学院并以此为基本管理单元实行滚动式发展和更新。举例来说,将一部分数学、物理和工程类专业学科组或教研室与医学或生命科学学科合并,成立“医学工程学院”等有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新学院,每隔几年作评价和调整。
  未来的大学生都将是复合型人才,本科生双学位也许是最基本的要求,用人单位如果需要“专”一些的人才,就招硕士、博士。也许这样的新型大学才能跟社会需求对接得更好,也许这才是我们在世界一流大学中的一个立足方式。
其他文献
研究缺氧/缺糖对皮层神经细胞的损伤及通脑灵颗粒剂对其保护作用。方法:取体外原代培养8d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换以低糖无血清培养然,并置于95%N2和5%CO2的缺氧罐中5h造成神经细胞缺氧。
今年5月,安徽省外国专家局邀请日本农业专家宫本重信先生来皖进行草莓技术指导。宫本重信是日本花甲协会会员,现年72岁,是日本国内资深农业专家,长年从事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尤其是
同行压力就是一种国际上有着多年历史积淀的高校文化,它既不能缺乏,又不能过头,适度的同行压力是每一个学术机构促进学术良性竞争、良性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驱动力和文化内涵。
美国某名牌高中校长曾表示:我们往名牌大学输送优秀学生,是我们和大学双方都得好处的事情。我可能曾经把一个差点的学生送进别的大学,但我送进普林斯顿的学生,绝对个个都是好
董事长多半都是“土鳖”,执行层一般都是“海龟”让相对理性的人做管理,相对感性的人做经营。在我们的企业中,董事长多半都是“土鳖”,就是本土的,做经营的;首席执行官,就是执行层,一
抓重点——是明确当前工作的主要任务、制约工作发展的主要瓶颈、工作实现突破的战略方向。抓管理——是工作实现提升飞跃的基础,是引智工作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