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老师讲解的如何精彩,重要的是能适时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用知识的力量去唤起求知欲望,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呢。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做到: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让每一名学生都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连减”中,我设计了一道开放题:“小白兔和兔妈妈从公园回来,又累又饿,于是它们一起拔了8个萝卜,请你来猜猜,妈妈吃了几个?小白兔吃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的兴趣特别高,说出许多不同的算式,接着我话题一转问:“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给妈妈吃几个?自己吃几个?”这时,学生们一个个都举起了小手争先发言,A学生说:我会给妈妈吃4个,我吃4个,还剩O个,8-4-4=0,我亲切地问:为什么这样分呢?A学生回答说:这样分很公平,B学生说:我给妈妈吃7个,我吃1个,还剩0个,8-7-1=0,我及时给予鼓励: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话音未落,C学生说:我给妈妈吃8个,自己一个也不吃,剩下0个,8-8=0,D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不能让妈妈吃这么多,会拉肚子的,我给妈妈吃3个,自己吃2个,剩下3个下次再吃,8-3-2=3……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愉快地、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学生不仅能积极、大胆地探索,交流。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而且每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也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二、创设具体生动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然后再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置身于最活跃的状态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这一课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很快进入了创设的情境之中,然后学生不由自主地对图中的物体进行比较:一只兔子搬一块砖,小兔和砖进行比较;一只小猪搬一根木头,还多余一根,小猪和木头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小兔和砖同样多;小猪比木头少……
在本节课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他们喜欢的故事情境中,让故事的发展牵动学生的心,学生也不由自主地跟我去“比一比”,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鼓励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合作性
建构主义认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应是被动的吸收课本中现成的结论的过程。而应是一名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色彩的思维过程,更是历经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一种生命的动态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富有个性化、体现多样化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亲自动手实践,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合作交流,才能使思维得以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大量的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实现从不知到已知,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节教学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内容:1 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你能画出含有两个直角的特殊三角形吗?2 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3 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进行探究,4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探究结果,5 让每一名学生都撕一撕,拼一拼,6 用课件演示,用折纸组成平角的方法,7 概括总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在本节教学中,全体同学都积极参与到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过程中,他们通过画、猜、量、拼、折等方式,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获取了知识,
四、融合情感目标。注重教学过程的人文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它是培养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精神的催化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的渗透,作为数学教师的我把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优化组合,使数学知识充满着人性的智慧,使学生徜徉在人文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一定的人文修养。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这一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妈妈把生日蛋糕平均分成10块,小明吃了4块,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如果把余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他们分别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如果你是小明。你认为这样分合理吗?你会怎样分?
在设计这道练习题时,不仅想到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激活学生的见解,而且联系生活实际,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尊敬长辈,人文关怀等知识无声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融合情感目标,这些都是数学教学不竭的源泉和强大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做到: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让每一名学生都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连减”中,我设计了一道开放题:“小白兔和兔妈妈从公园回来,又累又饿,于是它们一起拔了8个萝卜,请你来猜猜,妈妈吃了几个?小白兔吃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的兴趣特别高,说出许多不同的算式,接着我话题一转问:“如果你是小白兔,你会给妈妈吃几个?自己吃几个?”这时,学生们一个个都举起了小手争先发言,A学生说:我会给妈妈吃4个,我吃4个,还剩O个,8-4-4=0,我亲切地问:为什么这样分呢?A学生回答说:这样分很公平,B学生说:我给妈妈吃7个,我吃1个,还剩0个,8-7-1=0,我及时给予鼓励: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话音未落,C学生说:我给妈妈吃8个,自己一个也不吃,剩下0个,8-8=0,D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不能让妈妈吃这么多,会拉肚子的,我给妈妈吃3个,自己吃2个,剩下3个下次再吃,8-3-2=3……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愉快地、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学生不仅能积极、大胆地探索,交流。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而且每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也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二、创设具体生动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然后再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置身于最活跃的状态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这一课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很快进入了创设的情境之中,然后学生不由自主地对图中的物体进行比较:一只兔子搬一块砖,小兔和砖进行比较;一只小猪搬一根木头,还多余一根,小猪和木头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小兔和砖同样多;小猪比木头少……
在本节课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他们喜欢的故事情境中,让故事的发展牵动学生的心,学生也不由自主地跟我去“比一比”,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鼓励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合作性
建构主义认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应是被动的吸收课本中现成的结论的过程。而应是一名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色彩的思维过程,更是历经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一种生命的动态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富有个性化、体现多样化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亲自动手实践,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合作交流,才能使思维得以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大量的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实现从不知到已知,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节教学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内容:1 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你能画出含有两个直角的特殊三角形吗?2 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3 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进行探究,4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探究结果,5 让每一名学生都撕一撕,拼一拼,6 用课件演示,用折纸组成平角的方法,7 概括总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在本节教学中,全体同学都积极参与到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过程中,他们通过画、猜、量、拼、折等方式,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获取了知识,
四、融合情感目标。注重教学过程的人文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它是培养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精神的催化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的渗透,作为数学教师的我把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优化组合,使数学知识充满着人性的智慧,使学生徜徉在人文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一定的人文修养。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认识”这一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妈妈把生日蛋糕平均分成10块,小明吃了4块,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如果把余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他们分别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如果你是小明。你认为这样分合理吗?你会怎样分?
在设计这道练习题时,不仅想到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激活学生的见解,而且联系生活实际,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尊敬长辈,人文关怀等知识无声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融合情感目标,这些都是数学教学不竭的源泉和强大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