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课的课堂教学,除了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写字教学、作文教学以及基础训练以外,都是阅读教学的时间,共有一千多课时。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而且学生的写作也有赖于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提供范例。因此,可以说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对于启蒙期的低年级小朋友来说,阅读教学是基础的基础,尤为重要。低年级小朋友读书经常喜欢凑热闹,听别人在读什么课文,自己也凑着大声嚷,有的小朋友书也不看,还和得很起劲。经常发现有的小朋友课文已经背得很熟了,叫他点着课文读,书上的字还不认识呢,更不用说理解课文了。其实,有的孩子会背课文是像鹦鹉学舌那样听来的,而不是在自己的阅读中理解背诵的,所以指导低年级小朋友的阅读理解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突破这一难点。
一、 利用扩词促句意的理解
低年级小朋友识字不多,可以在识字的基础上做扩词练习。如:学了“散”字,教师可以给散步、散心、分散、解散等词语,即可以在扩词的基础上练句,理解句意,从而达到对句意的阅读理解。如:1.吃过晚饭,爸爸妈妈经常去散步,锻炼身体。2.小明这几天有心事,闷得发慌。星期天,爸爸带他去公园散心。3.活动课上,老师让小朋友拾树叶做标本,大家分散拾。4.体育课上,老师先让大家集中起来训练,自由活动开始了,老师宣布:“解散。”通过扩句练习,把这些单独的词放到句子里去读读,小朋友们就很容易理解句子的意思了,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二、 利用简笔画突破对比喻句的理解
低年级阶段的阅读课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比喻句,有的整篇课文就是用比喻的形式来写的。如《小池塘》中有这样几句话:(1)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2)池塘里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3)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4)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5)月亮倒映在池塘里,像弯弯的小船。(6)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课文一连串出现了六句比喻句,学生一下子读得稀里糊涂,把什么比作什么,还要张冠李戴。
再如:《鲁班和橹板》中的一句比喻句:他把木棍上半截削成圆形,就像鸭子的腿,把下半截削成扁形,就像鸭子的脚蹼。(一句中两次出现比喻)学生读了课题就很难理解,因为鲁班是古时候的人,橹板又是古老的一种划桨板,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看不到了。
出示:七组简笔画,一一对应
水波图 像 大眼睛
芦苇图 像 睫毛
白云图 像 白鹅
太阳图 像 鲜红的气球
月亮图 像 小船
星星图 像 球珠
木圆形 像 鸭腿
木扁形 像 鸭脚蹼
让孩子们直观、形象、生动地看到两种不同的事物,形状相同,有的颜色也相同,这两种不同的事物就可以作比。孩子们看着会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1.把水波比作大眼睛。2.把芦苇比作长睫毛。3.把白云比作白鹅。4.把太阳的倒映比作红气球。5.把月牙比作小船。6.把星星比作珍珠。7.把木圆形比作鸭腿。8.把木扁形比作鸭脚蹼。这样把优美的语言文字与学生熟悉的实物融合在一起,把美的阅读与美的观察结合起来,把情感与想象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读懂并理解有形、有趣、有情的比喻句,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带着形象、带着一种神韵的好奇、带着情感,进入儿童的视野、儿童的思维、儿童的想象,留下难忘的情思波动。本来难懂的阅读成了美的观赏,美的遐想,美的发现,美的理解,美的记忆。
三、 用实物贴图突破难句的阅读理解
一篇课文包含了若干个句子,在阅读课上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句子进行讲解,有的句子是孩子们一读就懂的,但有的句子低年级小朋友读了几遍还是不能理解,这就必须依靠教师的教来理解。低年级教材中,有多篇介绍科学家的创造发明,其中有许多句子难以理解。如:《有趣的发现》中有这样几句话:1.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就不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2.而那些翅膀特别大的,因为能挡住大风,也生存下来。3.可怜的是那些翅膀小的昆虫,能飞起来却顶不住大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便逐渐消失了。课文里一连串出现了这样较难理解的三句话,孩子们读了课文,对达尔文的这些发现还是一脸茫然。教师将事先做好的昆虫标本贴在黑板上,或展示在屏幕上。
没有翅膀的标本 不会飞 活下来
翅膀大的标本 顶住风 活下来
翅膀小的标本 顶不住风 消失了
得出: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经过仔细观察,达尔文终于明白了,也不觉得奇怪了。你们也明白了吧?这样把枯燥的语言文字经过用实物贴图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降低了难句理解的程度。紧接着,再让小朋友们戴上三种不同标本的头饰和大风头饰,演一演,更加深了孩子们对翅膀小的昆虫为什么消失灭亡的直观理解,突破了阅读难点。
一、 利用扩词促句意的理解
低年级小朋友识字不多,可以在识字的基础上做扩词练习。如:学了“散”字,教师可以给散步、散心、分散、解散等词语,即可以在扩词的基础上练句,理解句意,从而达到对句意的阅读理解。如:1.吃过晚饭,爸爸妈妈经常去散步,锻炼身体。2.小明这几天有心事,闷得发慌。星期天,爸爸带他去公园散心。3.活动课上,老师让小朋友拾树叶做标本,大家分散拾。4.体育课上,老师先让大家集中起来训练,自由活动开始了,老师宣布:“解散。”通过扩句练习,把这些单独的词放到句子里去读读,小朋友们就很容易理解句子的意思了,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二、 利用简笔画突破对比喻句的理解
低年级阶段的阅读课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比喻句,有的整篇课文就是用比喻的形式来写的。如《小池塘》中有这样几句话:(1)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2)池塘里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3)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4)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5)月亮倒映在池塘里,像弯弯的小船。(6)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课文一连串出现了六句比喻句,学生一下子读得稀里糊涂,把什么比作什么,还要张冠李戴。
再如:《鲁班和橹板》中的一句比喻句:他把木棍上半截削成圆形,就像鸭子的腿,把下半截削成扁形,就像鸭子的脚蹼。(一句中两次出现比喻)学生读了课题就很难理解,因为鲁班是古时候的人,橹板又是古老的一种划桨板,现在的孩子在生活中看不到了。
出示:七组简笔画,一一对应
水波图 像 大眼睛
芦苇图 像 睫毛
白云图 像 白鹅
太阳图 像 鲜红的气球
月亮图 像 小船
星星图 像 球珠
木圆形 像 鸭腿
木扁形 像 鸭脚蹼
让孩子们直观、形象、生动地看到两种不同的事物,形状相同,有的颜色也相同,这两种不同的事物就可以作比。孩子们看着会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1.把水波比作大眼睛。2.把芦苇比作长睫毛。3.把白云比作白鹅。4.把太阳的倒映比作红气球。5.把月牙比作小船。6.把星星比作珍珠。7.把木圆形比作鸭腿。8.把木扁形比作鸭脚蹼。这样把优美的语言文字与学生熟悉的实物融合在一起,把美的阅读与美的观察结合起来,把情感与想象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读懂并理解有形、有趣、有情的比喻句,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带着形象、带着一种神韵的好奇、带着情感,进入儿童的视野、儿童的思维、儿童的想象,留下难忘的情思波动。本来难懂的阅读成了美的观赏,美的遐想,美的发现,美的理解,美的记忆。
三、 用实物贴图突破难句的阅读理解
一篇课文包含了若干个句子,在阅读课上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句子进行讲解,有的句子是孩子们一读就懂的,但有的句子低年级小朋友读了几遍还是不能理解,这就必须依靠教师的教来理解。低年级教材中,有多篇介绍科学家的创造发明,其中有许多句子难以理解。如:《有趣的发现》中有这样几句话:1.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就不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2.而那些翅膀特别大的,因为能挡住大风,也生存下来。3.可怜的是那些翅膀小的昆虫,能飞起来却顶不住大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便逐渐消失了。课文里一连串出现了这样较难理解的三句话,孩子们读了课文,对达尔文的这些发现还是一脸茫然。教师将事先做好的昆虫标本贴在黑板上,或展示在屏幕上。
没有翅膀的标本 不会飞 活下来
翅膀大的标本 顶住风 活下来
翅膀小的标本 顶不住风 消失了
得出: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经过仔细观察,达尔文终于明白了,也不觉得奇怪了。你们也明白了吧?这样把枯燥的语言文字经过用实物贴图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降低了难句理解的程度。紧接着,再让小朋友们戴上三种不同标本的头饰和大风头饰,演一演,更加深了孩子们对翅膀小的昆虫为什么消失灭亡的直观理解,突破了阅读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