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与“旁征博引”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rley09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咬文嚼字”是指导学生学习文章时,对一些关键词语反复咀嚼、推敲、体味。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达到把握课文主旨的目的。“旁征博引”指在理解课文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习一篇课文,这两种方法都很重要,既要“咬文嚼字”准确地把握字意、词意、文意,还要善于“旁征博引”不断地积累、充实、提高自己。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咬文嚼字”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而理解重点的词句,则又是读懂课文的基本方法。一篇课文总有一些重要的或比较难以理解的词或句,把这些词句读懂了,就为读懂课文铺平了道路,从而达到把握课文主旨的目的。理解重点词语,有时可以借助词典、字典了解词义,有时可以联系句子或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理解重点句子,一般来说,先要弄懂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一些资料理解句子。以《捞铁牛》一课为例,这篇课文是讲述怀丙和尚怎样把沉在海底的铁牛捞上来的,很明显“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是一个重点句,它涉及到全篇的内容。要想理解这个句子,必须先弄懂句子中重点词语“议论纷纷”“试试”“送回来”的意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从“议论纷纷”可以看出,捞铁牛的困难很大,人们一时还没有想到可行性的方法,这恰与怀丙和尚此时已经胸有成竹形成了对比。从“试试”可以看出,怀丙和尚说话留有余地,而且为人谦虚。从“送回来”可以看出,当人们还没有想出方法的时候,怀丙和尚不仅想出了好方法,而且胸有成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咬文嚼字”。
  “旁征博引”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深化。语文这一学科,不仅仅单纯传授语文知识,还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通过“旁征博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知识面,扩大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会做人、做事、求知、生存。还就《捞铁牛》一课来说,当学生知道怀丙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时,还要让他们知道这是因为他在“水”字上动了脑筋,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怀丙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那么,还有哪些事能表明怀丙和尚的聪明才智呢?历史上还有没有象怀丙和尚这样聪明的人物呢?顺着这个思路,学生举出了自己搜集的怀丙和尚的另外一些事,如一座倾斜的十三层的宝塔,准备重新拆建,而怀丙和尚只更换了塔中的一根腐朽了的柱子,倾斜的宝塔非但不用拆建,还得到矫正,恢复了原样。一座桥要塌了,怀丙和尚叫人把桥柱子的木屑挖掉,浇上铁水凝固以后,桥又变得坚固起来了。从这些事情中,学生们又一次感受到怀丙和尚真不愧为一个出色的工程家。通过怀丙和尚联想到历史上许多能人的故事,有的学生又举出了“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以及明朝徐文长的故事。通过“旁征博引”,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开阔了的思维,他们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读书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积累的材料越来越多,这也使得学生据理而言,有理有礼,落落大方,侃侃而谈。
  总之,“咬文嚼字”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旁征博引”是对理解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咬文嚼字”,才能对课文内容理解到一定的深度,同时,也只有“旁征博引”,才能使得理解有一定的广度。二者做到相辅相成,既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助于思维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
  
  (王丽,河北省威县大宁校区)
其他文献
先人造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手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汉字中也多有体现。汉字演变至今,“手”仍以多种形态存在于我们的汉字之中,下面进行简要归纳。  一、向上的手:手()  1.手,“手,拳也。象形。”本义是腕以下的指掌部分。含有“手”的汉字,意思大都与手臂、操作、技能等有关,如挈、挚、拿、攀、掌、摹、拳、擎等。  2.,手的变形。含有“”的汉字,意思大都与手有关,如掰、看、拜等。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在台湾有四种版本。本文从目次、内容等析论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对台湾修辞学专家学者的影响,以及陈望道修辞理论在台湾的弘扬、辞格理论在台湾的阐发
笔者少小离乡,被动学习普通话,颇有成效。久闻《红楼梦》之大名,学生时代终无缘一读。毕业返乡,久染乡音,再读《红楼》,竟被迷住了,觉得语言优美,有如面谈,根本没有当年的“隔”。最近又读《脂砚斋全评石头记》,竟发现《石头记》中许多词汇与笔者家乡湖南永顺县的方言契合,比如:  (1)撂 撂掉,甩掉。如“把那些不要的东西都给我撂掉。”《石头记》第二十八回:“黛玉便把剪刀一撂,说道:‘理他呢!过一会就好了。
“爾”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小篆作“”,简体字作“尔”,其构形有重大差别。前者疑为象形字,后者为纯符号字。事实上,现在所常用的作“你、你们”讲的简体“尔”字,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如铭文:勿忘尔邦。①《广韵》中,“爾”字属日母、纸韵、儿氏切,与“尔”同音同义,“爾”“尔”在当时已经是同字异体,现在统写作“尔”。从后者形体结构看,“爾”字初义已湮没不详,我们找不到任何显示其本义的蛛丝马迹。以下将从
《马氏文通》中“顿”和“读”,是全书中矛盾最多、最易混乱的两个术语,特别是马氏对“顿”“读”的界说,研究学者们对此众说不一。本文通过对《马氏文通》中的“顿”“读”界说及例句分析,得出一种结论:“顿”和“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术语,“顿”是修辞层面,“读”是语法层面,不同层面的东西划分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可以有交叉的现象。这种交叉现象也就造成了在句读分析中,有的既可以是顿,也可以是读。    一、顿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注意到了“形容词+里”可以表示方向、方面的用法,例如:
本文前半部根据简单的关系逻辑讨论学科史上的两种传递模式,进而探讨修辞学研究如何介入并影响到比较文学研究。第一种是法国比较文学家保罗.梵地根的跨国传递模式;第二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