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的野蛮生长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导致低俗消费、炫耀性消费和宣泄性消费等非伦理性消费行为在大学校园里日益盛行。在互联网带来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要从学生自身、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加以引导和监管,使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良好消费习惯,引导其树立健康的网络消费伦理观念。
【关键词】网络消费 消费伦理 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025-02
互联网是人类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互联网革命正深刻地改变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的各方面面临着深刻的转型。这种转型冲击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消费伦理观念,使得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热点事件频发。
一、大学生互联网消费伦理的困境
学生网络消费伦理失范即大学生在互联网交易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冲击现有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各种非理性交易行为的总称。这种网络消费伦理道德的失范行为往往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舆论争议的热点,甚至使得大学生陷入违法犯罪的深渊。综合而言,大学生网络消费伦理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炫耀性网络消费
消费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表达自我符号的客观载体。消费品具备了塑造自我认同、宣示自我形象的部分人格塑造功能。在互联网大大地提升了消费便捷度的背景下,大学生之间的消费品攀比更是无休无止。正是这种在攀比和炫耀心理的驱动下,欲望水平和消费品标准的不断提高。甚至,部分大学生追求超越自身现行的经济能力或父母收入水平的奢侈性消费。
(二)低俗性网络消费
互联网在野蛮成长过程中,为了拼流量,迎合网民的需求,大批打擦边球的内容泛滥。商家为谋取暴利,用低级趣味的产品吸引网民的点击浏览。大学生处在青春萌动期,对异性充满好奇感,缺乏抵制低俗内容的自制能力,很容易成为低俗文化和低级趣味产品的“牺牲品”。
(三)宣泄性网络消费
在当今贫富差距扩大,就业与升学压力与日剧增的背景下,大学生也渴望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得到合理的宣泄,寻求虚拟刺激,通过一系列网络娱乐和休闲来满足自己的情感与欲望。
二、社会转型与大学生互联网消费伦理
(一)家庭转型与大学生网络消费伦理困境
90后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普遍存在溺爱现象。比如,有些父母甚至超出自己的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去满足孩子的一些不合理的消费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家庭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对于大部分的父母也有能力满足部分大学生的超前消费的行为。家长们对于孩子的这种溺爱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恶习。
当代大学生,不像上一辈的大学生,吃过苦、受过累,甚至,上过山、下过乡。90后在温室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普遍独立能力比较差,不知道赚钱的艰辛。正所谓,赚钱好比针挑土,花钱好比水走沙。因此,更容易出现不合理的消费行为。
(二)学校转型与大学生网络消费伦理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高校也在进行市场化的转型。在高校后勤服务的市场化转型进程中,商业逐渐包围了学校,校园越来越像商业街。学生纷纷加入到市场创业的洪流之中,卖的东西五花八门,从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到零食服装再到电子产品。这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冲击着大学生的消费伦理,滋生了大学生互联网的非理性消费。
(三)社会转型与大学生网络消费伦理困境
社会转型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困惑和障碍,从而使得大學生茫然不知所措。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生往往会把视角转向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悬殊和环境污染等社会伦理困境,由此受到社会负面情绪的牵连。
三、大学生互联网消费伦理教育
(一)树立正确的互联网消费伦理
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首先要破除拜金主义和攀比心理。根据自身的家庭经济状况合理的安排消费结构和层次,不盲目攀比、不炫耀财富,不追求超前消费;其次,健全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大学生要从片面追求物质刺激的误区中走出来,提升精神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达到和谐统一,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和消费伦理的构建。
(二)家庭教育与互联网消费伦理
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正确的网络消费伦理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父母应当身体力行引导孩子理性消费,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代替奢靡的物质享受,营造良好的家庭消费环境,树立健康消费伦理与观念。
(三)消费主题日活动与互联网消费伦理
班级集体是大学生生活的焦点。班级的活动与环境会对大学生个人的消费行为具有重大影响。班级委员属于班内的核心与领导人物。在互联网下,大学生班集体的讨论也纷纷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成立各式各样的微信群。班委应该利用互联网的微信平台,尽可能地全方面了解班内同学的消费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班委的影响力,引导讨论的方面,就当前消费的热点话题开展丰富多彩且有意义的消费主题探讨活动,帮助同学在日常的交流中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观念。
发挥大学生社团的公益性作用。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社团的力量,推进大学生正确的消费伦理的构建。
四、结语
解决大学生网络消费伦理困境,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实践努力。相信随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网络消费伦理的大力宣传,高校网络消费伦理教育的转型,伦理教育效果的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的舆论争议会逐步减少,健康的网络消费伦理会逐步建立。
参考文献:
[1]邓艳华.浅论如何促进大学生网络伦理观的正确构建[J].教书育人,2007(10).
[2]易鹏,王永友.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功能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
【关键词】网络消费 消费伦理 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025-02
互联网是人类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互联网革命正深刻地改变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的各方面面临着深刻的转型。这种转型冲击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消费伦理观念,使得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热点事件频发。
一、大学生互联网消费伦理的困境
学生网络消费伦理失范即大学生在互联网交易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冲击现有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各种非理性交易行为的总称。这种网络消费伦理道德的失范行为往往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舆论争议的热点,甚至使得大学生陷入违法犯罪的深渊。综合而言,大学生网络消费伦理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炫耀性网络消费
消费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表达自我符号的客观载体。消费品具备了塑造自我认同、宣示自我形象的部分人格塑造功能。在互联网大大地提升了消费便捷度的背景下,大学生之间的消费品攀比更是无休无止。正是这种在攀比和炫耀心理的驱动下,欲望水平和消费品标准的不断提高。甚至,部分大学生追求超越自身现行的经济能力或父母收入水平的奢侈性消费。
(二)低俗性网络消费
互联网在野蛮成长过程中,为了拼流量,迎合网民的需求,大批打擦边球的内容泛滥。商家为谋取暴利,用低级趣味的产品吸引网民的点击浏览。大学生处在青春萌动期,对异性充满好奇感,缺乏抵制低俗内容的自制能力,很容易成为低俗文化和低级趣味产品的“牺牲品”。
(三)宣泄性网络消费
在当今贫富差距扩大,就业与升学压力与日剧增的背景下,大学生也渴望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得到合理的宣泄,寻求虚拟刺激,通过一系列网络娱乐和休闲来满足自己的情感与欲望。
二、社会转型与大学生互联网消费伦理
(一)家庭转型与大学生网络消费伦理困境
90后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普遍存在溺爱现象。比如,有些父母甚至超出自己的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去满足孩子的一些不合理的消费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家庭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对于大部分的父母也有能力满足部分大学生的超前消费的行为。家长们对于孩子的这种溺爱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恶习。
当代大学生,不像上一辈的大学生,吃过苦、受过累,甚至,上过山、下过乡。90后在温室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普遍独立能力比较差,不知道赚钱的艰辛。正所谓,赚钱好比针挑土,花钱好比水走沙。因此,更容易出现不合理的消费行为。
(二)学校转型与大学生网络消费伦理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高校也在进行市场化的转型。在高校后勤服务的市场化转型进程中,商业逐渐包围了学校,校园越来越像商业街。学生纷纷加入到市场创业的洪流之中,卖的东西五花八门,从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到零食服装再到电子产品。这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冲击着大学生的消费伦理,滋生了大学生互联网的非理性消费。
(三)社会转型与大学生网络消费伦理困境
社会转型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困惑和障碍,从而使得大學生茫然不知所措。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生往往会把视角转向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悬殊和环境污染等社会伦理困境,由此受到社会负面情绪的牵连。
三、大学生互联网消费伦理教育
(一)树立正确的互联网消费伦理
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首先要破除拜金主义和攀比心理。根据自身的家庭经济状况合理的安排消费结构和层次,不盲目攀比、不炫耀财富,不追求超前消费;其次,健全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大学生要从片面追求物质刺激的误区中走出来,提升精神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达到和谐统一,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和消费伦理的构建。
(二)家庭教育与互联网消费伦理
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正确的网络消费伦理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父母应当身体力行引导孩子理性消费,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代替奢靡的物质享受,营造良好的家庭消费环境,树立健康消费伦理与观念。
(三)消费主题日活动与互联网消费伦理
班级集体是大学生生活的焦点。班级的活动与环境会对大学生个人的消费行为具有重大影响。班级委员属于班内的核心与领导人物。在互联网下,大学生班集体的讨论也纷纷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成立各式各样的微信群。班委应该利用互联网的微信平台,尽可能地全方面了解班内同学的消费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班委的影响力,引导讨论的方面,就当前消费的热点话题开展丰富多彩且有意义的消费主题探讨活动,帮助同学在日常的交流中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观念。
发挥大学生社团的公益性作用。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社团的力量,推进大学生正确的消费伦理的构建。
四、结语
解决大学生网络消费伦理困境,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实践努力。相信随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网络消费伦理的大力宣传,高校网络消费伦理教育的转型,伦理教育效果的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的舆论争议会逐步减少,健康的网络消费伦理会逐步建立。
参考文献:
[1]邓艳华.浅论如何促进大学生网络伦理观的正确构建[J].教书育人,2007(10).
[2]易鹏,王永友.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功能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