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有限公司于2017年由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更名而来,简称造纸院。造纸院的前身是1953年初筹建的轻工业部北京工业试验所,隶属中央人民政府轻工业部领导,定址于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
1956年,在原轻工业部北京工业试验所纤维试验室的基础上成立了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科学研究所。后来历经多次机构变動与更名,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制浆造纸工业研究所。
1999年根据国务院的决定,造纸研究所由国家事业单位成功转制为现代科技型企业,进入国家大型企业集团——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并于2001年更名为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2012年,整体搬迁至北京市朝阳区望京。
2017年,造纸院更名为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
从光华路的小院到望京的中轻大厦,从造纸研究所到造纸院有限公司,岁月倏忽,造纸院旧貌换新颜。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砥砺前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纸院也经历了不平凡的时期,历代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为我国造纸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峥嵘岁月、风气青萍
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出于对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考虑,国家对作为基础原材料的纸和纸板产品的生产较为重视,鉴于当时的产业基础非常薄弱,国家主管部门抽调国内专业人才组建了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科学研究所,这应当是我国第一批专业技术科研机构。
造纸研究所成立之初,适逢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制订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长远规划”之际。按照轻工业部的要求,造纸所确定了“以非木材纤维为主,木材纤维为辅”的科研方向和科研任务。
建所初期的10年,可以称之为创业时期,造纸所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工作,完成研究项目185项,同时也培养出一批人才,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多方布局、根深叶茂
伴随着我国造纸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造纸院也与时俱进,快速成长,自身实力不断提升。经过长期积累,目前资产总额从160万元增加到17.3亿元,总收入从建院之初的每年数万元增长到目前的3.1亿元。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国造纸工业全面参与到国际化市场竞争,伴随着这一进程,造纸院也结束了计划经济时期单纯从事指定性技术研究开发的时代,变身为基于转制院所的科技型企业。造纸院的单位性质变了,经营方式变了,管理模式变了,职工身份也变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涌现出一批行业知名专家,开发并推广应用了大量科技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发展过程中,造纸院扶持和支撑了一大批处于创业阶段的造纸企业,使其快速发展壮大。可以说,现在的知名造纸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在他们的发展历程中都与造纸院产生过交集,都或多或少地得到过造纸院的技术支持。
在为企业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的过程中,造纸院的科研能力与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企业实力快速提高。目前,基于涉及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专业技术人才和各类齐备的先进科研设施条件的优势,造纸院已形成了技术研究开发、行业咨询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成果工程转化等多方面的综合业务格局,并辅之以特种原材料贸易、高技术特种功能产品生产销售以及物业资产经营等多项业务。在国家和行业的支持下,造纸院拥有丰富的国家级科技资源,设立了制浆造纸国家工程实验室、全国造纸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纸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造纸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造纸杂志社、中国造纸协会生活用纸专业委员会、中国造纸学会特种纸专业委员会等。在此基础上,造纸院努力打造创建多个行业技术和信息交流的服务品牌,其中,生活用纸国际科技展览及会议、中国国际造纸科技展览会及会议、中国国际特种纸展览及会议已成为行业服务知名品牌,成为相关领域技术交流、贸易合作和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
改革开放40年来,在聚焦产业技术工程化研发目标的理念下,造纸院持续投入,拥有了国际一流的研发设施与条件,特别是对建设中试和生产试验型产业技术研究开发平台设施更为重视。迄今为止,总投入超过3亿元,建成了综合能力较强、门类齐全的制浆造纸产业技术试验与验证平台——纸基功能材料创新孵化平台。
改革开放40年来,造纸院不断改革创新,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在积极培养后续人才的基础上,广泛引进各类应用型高端人才,并投入大量资金购置高端科研设备,使造纸院的整体科研实力及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现已成为我国造纸行业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3勇立潮头、宏图大展
造纸院作为专业性的研发机构,是全国造纸工业技术研发中心。自建院以来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是科研项目的核心承担单位之一。因此,科研工作一直是造纸院的核心业务。
改革开放40年来,造纸院不忘传承文明,致力于造纸行业应用科技的研究开发。先后主持/参与完成了“六五”至“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发改委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大量的企业委托开发项目,形成科研成果1700多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轻工业部科技进步奖”“环保部科技进步奖”在内的国家或省部级奖励180多项,为提高我国造纸工业科技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仅2018年一年,造纸院的科技投入就达4300万元;申请专利24项,授权18项,体现了科研工作的积极拓展;发表论文31篇,其中SCI论文10篇;横向合同83项,合同额近1200万元;纵向项目在研15个,到账经费近1200万元,以夺目的数字、优异的成绩,向改革开放40周年敬礼!
作为一个致力于产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专业机构,造纸院在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迅速提高的推动下,在不断新增或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改善科研设施和科研条件的同时,更注重中试设备和生产试验装置的配置。特别是近10年,为了提升工程化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造纸院在邻近的廊坊科技谷建立了生产试验基地,成立了中轻特种纤维材料有限公司,打造了纸基功能材料创新孵化平台,投资2.6亿元,建成了制浆、造纸和环保等重点学科所需的10余条中试和生产试验线。廊坊生产试验基地占地3.3 hm2(50亩),建筑面积4.5万m2,经过两期工程的建设,已逐步对行业开放,将为国内新技术成果的工程化验证和产业化示范提供良好的平台条件。此外,造纸院在与企业合作研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的过程中,针对一些技术要求高、生产难度大,且暂时市场需求较小的特种产品,也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利用类别齐全的生产试验装置生产小批量的特种材料产品,满足特殊需求。
1956年,在原轻工业部北京工业试验所纤维试验室的基础上成立了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科学研究所。后来历经多次机构变動与更名,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制浆造纸工业研究所。
1999年根据国务院的决定,造纸研究所由国家事业单位成功转制为现代科技型企业,进入国家大型企业集团——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并于2001年更名为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2012年,整体搬迁至北京市朝阳区望京。
2017年,造纸院更名为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
从光华路的小院到望京的中轻大厦,从造纸研究所到造纸院有限公司,岁月倏忽,造纸院旧貌换新颜。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砥砺前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纸院也经历了不平凡的时期,历代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为我国造纸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峥嵘岁月、风气青萍
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出于对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考虑,国家对作为基础原材料的纸和纸板产品的生产较为重视,鉴于当时的产业基础非常薄弱,国家主管部门抽调国内专业人才组建了轻工业部造纸工业科学研究所,这应当是我国第一批专业技术科研机构。
造纸研究所成立之初,适逢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制订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长远规划”之际。按照轻工业部的要求,造纸所确定了“以非木材纤维为主,木材纤维为辅”的科研方向和科研任务。
建所初期的10年,可以称之为创业时期,造纸所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工作,完成研究项目185项,同时也培养出一批人才,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多方布局、根深叶茂
伴随着我国造纸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造纸院也与时俱进,快速成长,自身实力不断提升。经过长期积累,目前资产总额从160万元增加到17.3亿元,总收入从建院之初的每年数万元增长到目前的3.1亿元。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国造纸工业全面参与到国际化市场竞争,伴随着这一进程,造纸院也结束了计划经济时期单纯从事指定性技术研究开发的时代,变身为基于转制院所的科技型企业。造纸院的单位性质变了,经营方式变了,管理模式变了,职工身份也变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涌现出一批行业知名专家,开发并推广应用了大量科技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发展过程中,造纸院扶持和支撑了一大批处于创业阶段的造纸企业,使其快速发展壮大。可以说,现在的知名造纸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在他们的发展历程中都与造纸院产生过交集,都或多或少地得到过造纸院的技术支持。
在为企业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的过程中,造纸院的科研能力与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企业实力快速提高。目前,基于涉及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专业技术人才和各类齐备的先进科研设施条件的优势,造纸院已形成了技术研究开发、行业咨询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成果工程转化等多方面的综合业务格局,并辅之以特种原材料贸易、高技术特种功能产品生产销售以及物业资产经营等多项业务。在国家和行业的支持下,造纸院拥有丰富的国家级科技资源,设立了制浆造纸国家工程实验室、全国造纸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纸张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造纸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造纸杂志社、中国造纸协会生活用纸专业委员会、中国造纸学会特种纸专业委员会等。在此基础上,造纸院努力打造创建多个行业技术和信息交流的服务品牌,其中,生活用纸国际科技展览及会议、中国国际造纸科技展览会及会议、中国国际特种纸展览及会议已成为行业服务知名品牌,成为相关领域技术交流、贸易合作和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
改革开放40年来,在聚焦产业技术工程化研发目标的理念下,造纸院持续投入,拥有了国际一流的研发设施与条件,特别是对建设中试和生产试验型产业技术研究开发平台设施更为重视。迄今为止,总投入超过3亿元,建成了综合能力较强、门类齐全的制浆造纸产业技术试验与验证平台——纸基功能材料创新孵化平台。
改革开放40年来,造纸院不断改革创新,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在积极培养后续人才的基础上,广泛引进各类应用型高端人才,并投入大量资金购置高端科研设备,使造纸院的整体科研实力及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现已成为我国造纸行业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3勇立潮头、宏图大展
造纸院作为专业性的研发机构,是全国造纸工业技术研发中心。自建院以来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是科研项目的核心承担单位之一。因此,科研工作一直是造纸院的核心业务。
改革开放40年来,造纸院不忘传承文明,致力于造纸行业应用科技的研究开发。先后主持/参与完成了“六五”至“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863计划”、发改委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大量的企业委托开发项目,形成科研成果1700多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轻工业部科技进步奖”“环保部科技进步奖”在内的国家或省部级奖励180多项,为提高我国造纸工业科技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仅2018年一年,造纸院的科技投入就达4300万元;申请专利24项,授权18项,体现了科研工作的积极拓展;发表论文31篇,其中SCI论文10篇;横向合同83项,合同额近1200万元;纵向项目在研15个,到账经费近1200万元,以夺目的数字、优异的成绩,向改革开放40周年敬礼!
作为一个致力于产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专业机构,造纸院在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迅速提高的推动下,在不断新增或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改善科研设施和科研条件的同时,更注重中试设备和生产试验装置的配置。特别是近10年,为了提升工程化技术研发平台的建设,造纸院在邻近的廊坊科技谷建立了生产试验基地,成立了中轻特种纤维材料有限公司,打造了纸基功能材料创新孵化平台,投资2.6亿元,建成了制浆、造纸和环保等重点学科所需的10余条中试和生产试验线。廊坊生产试验基地占地3.3 hm2(50亩),建筑面积4.5万m2,经过两期工程的建设,已逐步对行业开放,将为国内新技术成果的工程化验证和产业化示范提供良好的平台条件。此外,造纸院在与企业合作研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的过程中,针对一些技术要求高、生产难度大,且暂时市场需求较小的特种产品,也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利用类别齐全的生产试验装置生产小批量的特种材料产品,满足特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