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的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成为课堂上学生的引导者。这样学生才会集中精神去思考、去参与课堂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么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了本文迫切需要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主体 主体化 引导者 主动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从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的内容可以知道,它所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有较强的概念性,并且需要用到生产实践方面的比较多,因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难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怎样让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兴趣,并用积极的心态来学习呢?我想这就必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想学,有足够的积极性去学。教师作为引导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明白和端正学习的动机,排除厌学情绪
动机可以定义为激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学习动机则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特意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下面是本人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提出的几点看法:
(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技校学生很多都是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的。其实事实远没有他们想象的悲观,世界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的研究表明,95%以上的学生在智力上没有多大差异,只要给予必要的时间和帮助,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优秀生的水平。因而,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学生,尤其是学习差的学生以这方面的暗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次期末考试,这几个学生的成绩从起初在及格线上挣扎,到现在处于中上游,这已经不仅仅是分数的提高了,这完全是自信心恢复的表现,同时也给了我更大的启迪,那就是增强学生对待学习的信心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必修课。
(二)要让学生确立适当的目标。因为我们知道学生光有学习的信心是完全不够的,当他(她)觉得我学这门课没有什么作用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得毫无兴趣。因而我们要为学生确立具体的目标,这样,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才能够长久的保持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因而,我经常给他们灌输一个思想:“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任何事都要有扎实的基础”。就拿本课程中关于麻花钻的理论知识,这部分是比较抽象的,如果没有用,他们是毫无兴趣的。我会提醒他们在以后的钳工实习或者工作中都要用到磨麻花钻,俗话说:“车工一把刀,钳工一把钻”,如果你学不好它,你以后就干不好活。因而,大家在学的时候就知道这个有用,学的格外认真。
二、充分发掘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讲一节课,那么学生会觉得枯燥而乏味,那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行“三优”教学:
(一)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学的更扎实。在课堂上,我会针对某个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派代表分析结果。通过这些代表的回答,他们的答案有的全面、有的疏漏比较大,还有的是错的。我不会去批评错的组,因为这些“答案”毕竟都是通过他们思考、分析后得来的。我会通过引导的方式让他们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时同学会恍然大悟。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提高了他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优化教材内容,突出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在教学中紧扣教学大纲,突出重点难点,合理调整、增删教材内容,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比如:我在高级钳工班上课时,我会多增加钳工方面的知识,而关于车工方面的知识则不需讲的太深入。而在焊工班讲课时,则注重本课程与焊接技术方面的衔接,其他的技能则相对减少。
(三)是优化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本课程比较抽象且枯燥,在教学中,本人在遇到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相关内容时,通过现场参观、看实习现场的录像,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有一种“原来是这样啊!”的感叹,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感性认识。
通过“三优”教学使学生感到现在学习的内容与过去学过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整体,同时学会用基础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好本课程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为成为课堂主体打下基础
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是一直困扰教师的一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本人通过实践教学总结出了一套教学方法,可能方法不是太好,但是却比较实用。
(一)要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在学期初我所带的班级基本上见不到这种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先给他们来了点“强硬措施”,就是每节课上新课前我们都要干两件事:一是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二是对新课的简单知识点做一个提问。如果回答不出来是要受到“惩罚”的。在这种情况下,迫使学生不得不去复习和预习了。
(二)要让学生用心去主动学习。如果一直采用前面所讲的通过惩罚来使他们被动学习是不行的。据科学研究表明,一个行为当你连续坚持24天之后,慢慢的就变成习惯了。因而当他们把预习和复习变成一种习惯之后,会发现这样做的好处,那就是学习不再吃力了,上课也能听懂了,作业也会做了,尤其是当他们在考试完了之后发现自己的成绩很优秀时。这些都会极大地鼓舞他们的信心和提高他们对本门课学习的兴趣。从而在由原来的“被迫学习”渐渐地转变为“主动学习”
我在班级采用了以上的方法之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堂由原来的沉闷变为回答问题大家主动积极响应,甚至在课堂上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在认真记笔记。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带来的结果是全班期末考试全部通过,卷面平均分达到了在86.4分。
总之,给学生以信心,给自己以耐心,并辅以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倪森寿:《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第二版
[2].蒋增福等编 《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3].彭德荫等编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关键词:主体 主体化 引导者 主动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从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的内容可以知道,它所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有较强的概念性,并且需要用到生产实践方面的比较多,因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难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怎样让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兴趣,并用积极的心态来学习呢?我想这就必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想学,有足够的积极性去学。教师作为引导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明白和端正学习的动机,排除厌学情绪
动机可以定义为激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学习动机则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特意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下面是本人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提出的几点看法:
(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技校学生很多都是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的。其实事实远没有他们想象的悲观,世界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的研究表明,95%以上的学生在智力上没有多大差异,只要给予必要的时间和帮助,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优秀生的水平。因而,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学生,尤其是学习差的学生以这方面的暗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次期末考试,这几个学生的成绩从起初在及格线上挣扎,到现在处于中上游,这已经不仅仅是分数的提高了,这完全是自信心恢复的表现,同时也给了我更大的启迪,那就是增强学生对待学习的信心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必修课。
(二)要让学生确立适当的目标。因为我们知道学生光有学习的信心是完全不够的,当他(她)觉得我学这门课没有什么作用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得毫无兴趣。因而我们要为学生确立具体的目标,这样,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才能够长久的保持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因而,我经常给他们灌输一个思想:“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任何事都要有扎实的基础”。就拿本课程中关于麻花钻的理论知识,这部分是比较抽象的,如果没有用,他们是毫无兴趣的。我会提醒他们在以后的钳工实习或者工作中都要用到磨麻花钻,俗话说:“车工一把刀,钳工一把钻”,如果你学不好它,你以后就干不好活。因而,大家在学的时候就知道这个有用,学的格外认真。
二、充分发掘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讲一节课,那么学生会觉得枯燥而乏味,那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行“三优”教学:
(一)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学的更扎实。在课堂上,我会针对某个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派代表分析结果。通过这些代表的回答,他们的答案有的全面、有的疏漏比较大,还有的是错的。我不会去批评错的组,因为这些“答案”毕竟都是通过他们思考、分析后得来的。我会通过引导的方式让他们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时同学会恍然大悟。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提高了他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优化教材内容,突出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在教学中紧扣教学大纲,突出重点难点,合理调整、增删教材内容,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比如:我在高级钳工班上课时,我会多增加钳工方面的知识,而关于车工方面的知识则不需讲的太深入。而在焊工班讲课时,则注重本课程与焊接技术方面的衔接,其他的技能则相对减少。
(三)是优化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本课程比较抽象且枯燥,在教学中,本人在遇到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相关内容时,通过现场参观、看实习现场的录像,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有一种“原来是这样啊!”的感叹,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感性认识。
通过“三优”教学使学生感到现在学习的内容与过去学过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整体,同时学会用基础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好本课程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为成为课堂主体打下基础
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是一直困扰教师的一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本人通过实践教学总结出了一套教学方法,可能方法不是太好,但是却比较实用。
(一)要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在学期初我所带的班级基本上见不到这种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先给他们来了点“强硬措施”,就是每节课上新课前我们都要干两件事:一是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二是对新课的简单知识点做一个提问。如果回答不出来是要受到“惩罚”的。在这种情况下,迫使学生不得不去复习和预习了。
(二)要让学生用心去主动学习。如果一直采用前面所讲的通过惩罚来使他们被动学习是不行的。据科学研究表明,一个行为当你连续坚持24天之后,慢慢的就变成习惯了。因而当他们把预习和复习变成一种习惯之后,会发现这样做的好处,那就是学习不再吃力了,上课也能听懂了,作业也会做了,尤其是当他们在考试完了之后发现自己的成绩很优秀时。这些都会极大地鼓舞他们的信心和提高他们对本门课学习的兴趣。从而在由原来的“被迫学习”渐渐地转变为“主动学习”
我在班级采用了以上的方法之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堂由原来的沉闷变为回答问题大家主动积极响应,甚至在课堂上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在认真记笔记。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带来的结果是全班期末考试全部通过,卷面平均分达到了在86.4分。
总之,给学生以信心,给自己以耐心,并辅以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倪森寿:《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第二版
[2].蒋增福等编 《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3].彭德荫等编 《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