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地理思维深刻性品质培养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bo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地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利于他们获得较好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本文对如何培养谈五点体会。
  关键词:高中生;地理思维品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30-2
  思维的深刻性又称思维的抽象逻辑性。思维的深刻性集中地表现在善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形式灵活,内容新颖,但却不注重知识体系的表述,形成了开放、自由、轻松的授课方法和学习方式。如何在不拘一格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较好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现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揭示事物本质
  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是地理事物、地理过程本质属性的反映,具有很高的抽象逻辑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提供若干地理事实材料,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形成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将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讲地球运动时,先从学生熟悉的昼夜更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以及四季更替等自然现象入手,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接着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解释:什么是自转?什么是公转?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前面所述自然现象,哪些主要是自转结果?哪些主要是公转结果?通过这样步步设疑,学生就会逐步深入细致地观察,从而一一得出结论。在这样的观察分析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的能力。
  二、将情境设置应用于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性、发散性
  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些都不可缺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动力。所以,教师应重视情感对思维的激励作用,在枯燥复杂的地理理论和学生潜意识的兴趣之间建桥搭路,唤醒学生探索的激情。如“洋流”一节是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对其分布特点了然于心,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趣味性的问题。我就把中国“小鸭舰队”漂15年抵英国的地理原因分析引入教学。我这样设计案例:《齐鲁晚报》2007年6月29日报道,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强烈风暴,船上一个装满近3万只黄色塑料玩具鸭的集装箱坠入大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中1万多只玩具鸭组成的“小鸭舰队”在海上漂流了15年之后,于2007年7月份抵达英国海岸。据悉,这批鸭子在全球引爆了一场“淘金热”,因为在收藏家手中,每只鸭子的价格已被爆炒至1000英镑。接着设问:这批鸭子是怎样从中国抵达应英国的?(提前布置,查找资料)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很快投入学习的热情中,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形成了热烈的课堂氛围。最后在激烈的讨论中,得出了“小鸭舰队”是借用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白令海峡、北冰洋洋流、东格陵兰寒流、北大西洋暖流抵达英国海岸的结论。用了15年时间,说明途中行程的迂回曲折。通过融趣味性于抽象复杂的地理现象或原理中,调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探究性、发散性。
  三、从课本中的案例出发,教会学生知识迁移的思维能力
  首先,要注重课本知识的分析,从而拓展课本思维的课外迁移。如流域的开发,涉及全世界不同河流的开发问题,但课本只是以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为例。怎么能使知识得到迁移,学以致用呢?在学完田纳西河流域后,可让学生借鉴田纳西流域开发的成功经验来谈谈中国的长江开发问题:开发的方向、内容、开发的效益,重在效益方面。在效益方面给出了三个大框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让学生去查资料,合作讨论,得出结论:生态价值——防洪,减轻库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减轻水土流失、乱砍滥伐、土壤侵蚀的生态灾难,有利于库区生态环境的的改善。社会价值——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库区经济的发展。经济价值——航运、发电、灌溉。库区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人文景观,它还会有旅游的价值。这样使一个原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发现运用能力。伏尔加河、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河上、中、下游用水的水源之争,让学生感触到中国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经济发展与水源合理分配的关系,从而找到解决上、中、下游合理分配水源的途径——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
  其次,应注重延伸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广阔性。如流域的开发,一般教师只是谈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好的方面,若讲课时把探讨三峡大坝建成的弊端也加入其中,如会影响下游动物的生存环境,会淹没库区的文物古迹,会因移民引起很多社会问题,会导致库区水质的下降,将来因淤泥而导致库区寿命缩短等等,这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注重知识的整合,巧设专题,培养学生串联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体系不再要求知识的系统性,因此,章节的安排条理性不明显。如何形成较清晰的知识脉络,这就要求老师对知识进行整合,在学完有联系的章节后对知识进行梳理。专题就彰显了这样的优势。如气压带和风带、洋流与气候的关系,气候与自然带的分布关系是有直接连带关系的地理现象,但它们的出现却很分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以先按照课本的知识框架进行讲解,如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后面,课本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与其有关的几种气候类型,所以,不要在这里补充所有的气候类型,到“洋流”讲完后再细化气候的分布和成因。再到陆地自然带这里就条理清楚,联系明了。再如,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布局的区位分析都是在探讨区位问题,讲完之后也可做专题,给出学生清晰的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的框架:自然区位因素中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市场、劳动力、交 通、通讯设施等。地球自转、公转意义中地方时的计算、晨昏线的判读、地转偏向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太阳高度角的相关知识也可以专题形式对知识进行梳理。
  五、巧用变式习题,遵循学生个体差异的现实规律,发挥每个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优势
  在习题教学中,引导学生不只满足于个别题目的解法而更进一步探讨一般的解题规律,以达到较高层次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这也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措施。如在做完等高线的有关题目后,不防设置等值线题目的各种变式(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震线等PH线、等年太阳辐射量线等),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规律:(1)同一等值线上,数值相等;(2)相临两等值线间差值相等;(3)等值线向低值弯曲,则该等值高于两侧,反之该处值则低于两侧;(4)同一等值线图上,等值线越密处,单位距离差值越大,反之单位距离差值越小。凡是涉及等值线的题目,如果遵循上述规律来分析,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样由一个问题引申出一类问题,举一反三,既能使学生避免对事物的肤浅认识,又能系统化、一般化地解决问题,从而养成学生有意识地从本质上看问题的习惯,使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但不同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能力不一样,所以作业的设置不可千篇一律,要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又能达到较好的习题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画图、做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自己的作业呈现方式。在讲地理选修“环境保护”时,课本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学生身边所发生的环境问题,所以,可让学生自己画漫画或收集报纸、杂志上能反映环境问题的漫画,然后分析此漫画所反映环境问题的主题思想、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其影响,并提出改善此环境问题的途径及建议。这样的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联系了地理理论,还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有的同学擅长画画),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和洞悉社会现象的能力。在选修“旅游地理”中旅游资源的欣赏教学时,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家影集里的照片或挂历里面的某幅景观对其评价:拍摄此景观的最佳角度,欣赏的角度、时间、距离、欣赏的内容等。
  学生地理思维深刻性品质的培养,也是他们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智慧的增强过程。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是培养能力的一条主渠道。新课改给了教师、学生发挥自己能力和优势的空间和舞台。只要师生之间不断学会沟通,尝试不同的教法和学法,教师不断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东北地区实行郡县制始于秦汉时期,至唐代改都督府为之一变,而辽金元时期虽实行或京或路有所损益的中间层行政区划,而基层州县之制未改。独明代废除州县,而行卫所之军事管辖制
摘 要:班主任工作繁琐复杂,头绪万千,尤其在处理学生的思想方面,千人千面,针对具体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必须注意谈话对象的具体心理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着重总结分析了学生的五种具体的心理表现,提出了针对性的谈话方式,有利于改进班主任工作。  关键词:班主任;谈话方式;心理表现;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
摘 要:本文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四方面入手探讨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教育;有效渗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8-037-1  《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