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共享时代,成功者往往都是那些能“浪里淘沙”的人。因此,能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创造性地学习、使用知识,能敏锐地作出分析和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顺应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不再限定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上,而是进一步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初步具备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时代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这方面能力的确有所提高,而且在收集、处理信息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发收集、处理信息的兴趣
在信息化时代里,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由于学生的能力和家庭情况的差异,收集信息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学生通过翻阅工具书等来收集信息;有的学生通过互联网来收集信息;有的学生则通过看电视来收集信息。无论学生收集信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无形中都会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收集的信息种类也很多,有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影像信息等。如在学习古诗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学生收集到了大量的文字信息,对作者及当时的写作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起古诗的意思来自然就会容易不少。
《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了解课文历史背景及相关的人物、典故,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首先我采用奖励法,对每次能在学习新课前主动收集资料的学生给予精神上的奖励,在他们课本的扉页上盖一个奖章。每学期末,学生们都为自己得到的奖章多而自豪。同时,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学生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对那些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以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适时展示这些学生所收集的各种资料,这就为别的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激发了大多数学生自觉收集资料的兴趣。
指导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我主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查阅图书、电话咨询、交谈、实验研究、上网、调查采访等方式来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基本方法有:1.观察事物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自然景观、人物或物品外形等获取信息;2.查阅图书法。到图书馆、书店,通过检索等方式从书报、刊物等印刷品中获取信息;3.电话咨询法。通过电话咨询方式获取有用信息;4.倾听交流法。在与人交流过程中获取有用信息;5.调查采访法。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采访活动获取信息;6.实验研究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或亲历某些事件过程中获取信息;7.网上搜索法。通过网上浏览和搜索获取有用信息。我指导学生将几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潜在的或现实的信息资源。同时培养学生通过分类、归纳、筛选、统计、组合等方式对初始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由于学生搜集的原始信息往往存在着繁杂、无序、分类不清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指导他们在信息加工时要抓紧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信息加工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效能。经过加工的信息还要通俗易懂,使别人看了同样能明白其中的内容。基本方法有:1.分类法。能够按照简单的分类方法将原始信息进行简单分类;2.归纳法。能够对具体化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3.筛选法。能够在众多的信息内容中进行快速筛选;4.统计法。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统计、整理,并得出结论;5.组合法。能够根据不同内容信息进行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论。
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
在平日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超前预习”的能力。通过摸索,总结出预习“六步法”,即“读、画、查、找、思、问”。其中的“找”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收集相关信息。一开始让学生收集信息时学生总觉得很麻烦,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尝到了收集信息的“甜头”。收集信息虽然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但学生正好利用收集信息完成课外阅读任务,而且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更有兴趣了。在课堂上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将自己收集的信息与同学共享,不仅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还增长了不少知识。
同时,我还定期开展信息交流活动,不定期地组织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对优胜者给予表扬、奖励,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促使学生养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组织剪贴报、手抄报展览评比,为学生搭建一个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平台。在实践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收集信息对自己学习的帮助,才能让学生产生坚持不懈地收集信息的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学习效率。学生在信息的搜索、处理、运用中,走出了校园、走上了社会、走进了自然,走入了信息的海洋,有了学校生活中从未有的生活体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能力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新课改的理念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顺应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不再限定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上,而是进一步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初步具备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时代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这方面能力的确有所提高,而且在收集、处理信息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发收集、处理信息的兴趣
在信息化时代里,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由于学生的能力和家庭情况的差异,收集信息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学生通过翻阅工具书等来收集信息;有的学生通过互联网来收集信息;有的学生则通过看电视来收集信息。无论学生收集信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无形中都会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收集的信息种类也很多,有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影像信息等。如在学习古诗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学生收集到了大量的文字信息,对作者及当时的写作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起古诗的意思来自然就会容易不少。
《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了解课文历史背景及相关的人物、典故,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首先我采用奖励法,对每次能在学习新课前主动收集资料的学生给予精神上的奖励,在他们课本的扉页上盖一个奖章。每学期末,学生们都为自己得到的奖章多而自豪。同时,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学生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对那些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以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适时展示这些学生所收集的各种资料,这就为别的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激发了大多数学生自觉收集资料的兴趣。
指导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我主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查阅图书、电话咨询、交谈、实验研究、上网、调查采访等方式来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基本方法有:1.观察事物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自然景观、人物或物品外形等获取信息;2.查阅图书法。到图书馆、书店,通过检索等方式从书报、刊物等印刷品中获取信息;3.电话咨询法。通过电话咨询方式获取有用信息;4.倾听交流法。在与人交流过程中获取有用信息;5.调查采访法。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采访活动获取信息;6.实验研究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或亲历某些事件过程中获取信息;7.网上搜索法。通过网上浏览和搜索获取有用信息。我指导学生将几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潜在的或现实的信息资源。同时培养学生通过分类、归纳、筛选、统计、组合等方式对初始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由于学生搜集的原始信息往往存在着繁杂、无序、分类不清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指导他们在信息加工时要抓紧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信息加工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效能。经过加工的信息还要通俗易懂,使别人看了同样能明白其中的内容。基本方法有:1.分类法。能够按照简单的分类方法将原始信息进行简单分类;2.归纳法。能够对具体化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3.筛选法。能够在众多的信息内容中进行快速筛选;4.统计法。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统计、整理,并得出结论;5.组合法。能够根据不同内容信息进行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论。
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
在平日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超前预习”的能力。通过摸索,总结出预习“六步法”,即“读、画、查、找、思、问”。其中的“找”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收集相关信息。一开始让学生收集信息时学生总觉得很麻烦,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尝到了收集信息的“甜头”。收集信息虽然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但学生正好利用收集信息完成课外阅读任务,而且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更有兴趣了。在课堂上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将自己收集的信息与同学共享,不仅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还增长了不少知识。
同时,我还定期开展信息交流活动,不定期地组织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对优胜者给予表扬、奖励,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促使学生养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组织剪贴报、手抄报展览评比,为学生搭建一个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平台。在实践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收集信息对自己学习的帮助,才能让学生产生坚持不懈地收集信息的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学习效率。学生在信息的搜索、处理、运用中,走出了校园、走上了社会、走进了自然,走入了信息的海洋,有了学校生活中从未有的生活体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能力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新课改的理念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