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技能型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今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和企业用工极度短缺的形势下,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既需要抓住时机深化改革、办出特色,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亟须意识到产学合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激发产学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文章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探讨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培养的社会责任,对如何激发企业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积极性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供求关系;产学合作;企业;积极性
一、职业教育经济功能分析
1.职业教育的内涵。职业教育是联系教育和职业的重要桥梁,同时也是现代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一方面起到了促进就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也能够促进求职者、从业人员自身的发展,满足其个人需求。
2.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一方面有众多教育类别的共有属性,另一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属性。职业教育的独特属性就体现在,它对市场动向的变化反应迅速,有着很强的市场敏感性。职业教育是所有教育类别中与劳动力及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因此它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职业教育的这种独特属性使得它能够直接服务于经济活动,发挥巨大的经济功能。职业教育能够向社会各行各业培养、输送大量应用型及专业型的技术人才,具有较高的教育投资回报率。
二、产学合作现状——企业缺乏积极性
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必须由多方承担,这符合利益获得原则的要求。也就是说,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有责任为职业教育分担成本。站在企业的角度,职业教育能够为企业输送适应各个岗位的技术人才,正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是企业的潜在人力资本。作为企业职工,他们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快速掌握岗位生产技能,给企业带来更大利润,因此企业也应分担一定的教育成本。但是,就目前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企业对职业教育成本的分担比例极少,甚至不足6%。也就是说,我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并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捐赠行为,企业应当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积极性远远不够。
三、提高企业产学合作积极性的途径
1.高职院校要提高自身吸引力,为企业提供更广阔服务。尽管有很多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比如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政策的倾斜、高校对企业的吸引力等。但归根结底,其决定因素仍然是企业的利益目标。在我国产学合作中,企业往往单方面对高职教育进行资金输入,而校方仅仅要求企业对其进行一味地投入,却没有意识到要通过经济补偿或其他方式来回报企业。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日本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一些经验,校方可以积极促成企业界与教育界的合作,学校作为人才汇集、科研力量雄厚的场所,可以为企业提供科研创新的团队,向企业提供科研服务或转让其科研成果,从而促进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2.明确企业职业教育责任,培养企业在高职教育中的权责意识。企业责任缺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除了文章前部分分析过的人才供求失衡导致企业感受不到责任承担的迫切性之外,另外一点是因为企业因为職业教育参与权力缺失而不愿担负责任。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产学合作大都是以企业单方面提供资金、培训场地等额外成本进行,企业在产学合作中得到的利益不平衡,也不能保证投入成本培养的人才毕业后不会流失。我国产学合作的深化改革要想突破这一瓶颈,必须改变以往政府和高校对高职教育管理的全权控制,通过和企业签订合同,让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管理、开发: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对市场的敏感性得到最新的就业动向,以此规划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在权利的使用中明确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总结
人才供求关系通过成本影响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激发企业在高职教育产学合作中的积极性最重要的就是降低企业成本,培养企业社会责任。首先,政府要通过政策优惠,对企业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参与学生创业的行为给予一定的补偿和激励,从而降低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成本。其次,学校可通过向企业提供科研创新服务,并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等方式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并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明确企业获得高校优秀毕业生的优先权,从而保证企业的投入能够获得回报,企业将从产学合作中获得优秀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
总之,只有通过这些激励机制,才能让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时成本降低、收益提高,而不是一味地捐献和投入,增加负担。企业要明确认识并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及时向社会、高职院校传达对市场人才的需求和想法,只有这样,才能促成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共赢局面,一种健康长效的产学合作模式才有可能逐渐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供求关系;产学合作;企业;积极性
一、职业教育经济功能分析
1.职业教育的内涵。职业教育是联系教育和职业的重要桥梁,同时也是现代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一方面起到了促进就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也能够促进求职者、从业人员自身的发展,满足其个人需求。
2.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一方面有众多教育类别的共有属性,另一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属性。职业教育的独特属性就体现在,它对市场动向的变化反应迅速,有着很强的市场敏感性。职业教育是所有教育类别中与劳动力及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因此它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职业教育的这种独特属性使得它能够直接服务于经济活动,发挥巨大的经济功能。职业教育能够向社会各行各业培养、输送大量应用型及专业型的技术人才,具有较高的教育投资回报率。
二、产学合作现状——企业缺乏积极性
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必须由多方承担,这符合利益获得原则的要求。也就是说,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有责任为职业教育分担成本。站在企业的角度,职业教育能够为企业输送适应各个岗位的技术人才,正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是企业的潜在人力资本。作为企业职工,他们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快速掌握岗位生产技能,给企业带来更大利润,因此企业也应分担一定的教育成本。但是,就目前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企业对职业教育成本的分担比例极少,甚至不足6%。也就是说,我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并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捐赠行为,企业应当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积极性远远不够。
三、提高企业产学合作积极性的途径
1.高职院校要提高自身吸引力,为企业提供更广阔服务。尽管有很多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比如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政策的倾斜、高校对企业的吸引力等。但归根结底,其决定因素仍然是企业的利益目标。在我国产学合作中,企业往往单方面对高职教育进行资金输入,而校方仅仅要求企业对其进行一味地投入,却没有意识到要通过经济补偿或其他方式来回报企业。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日本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一些经验,校方可以积极促成企业界与教育界的合作,学校作为人才汇集、科研力量雄厚的场所,可以为企业提供科研创新的团队,向企业提供科研服务或转让其科研成果,从而促进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2.明确企业职业教育责任,培养企业在高职教育中的权责意识。企业责任缺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除了文章前部分分析过的人才供求失衡导致企业感受不到责任承担的迫切性之外,另外一点是因为企业因为職业教育参与权力缺失而不愿担负责任。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产学合作大都是以企业单方面提供资金、培训场地等额外成本进行,企业在产学合作中得到的利益不平衡,也不能保证投入成本培养的人才毕业后不会流失。我国产学合作的深化改革要想突破这一瓶颈,必须改变以往政府和高校对高职教育管理的全权控制,通过和企业签订合同,让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管理、开发: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对市场的敏感性得到最新的就业动向,以此规划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在权利的使用中明确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总结
人才供求关系通过成本影响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激发企业在高职教育产学合作中的积极性最重要的就是降低企业成本,培养企业社会责任。首先,政府要通过政策优惠,对企业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参与学生创业的行为给予一定的补偿和激励,从而降低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成本。其次,学校可通过向企业提供科研创新服务,并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等方式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并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明确企业获得高校优秀毕业生的优先权,从而保证企业的投入能够获得回报,企业将从产学合作中获得优秀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
总之,只有通过这些激励机制,才能让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时成本降低、收益提高,而不是一味地捐献和投入,增加负担。企业要明确认识并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及时向社会、高职院校传达对市场人才的需求和想法,只有这样,才能促成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的共赢局面,一种健康长效的产学合作模式才有可能逐渐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