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内地高中班简称为内高班。开办内高班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稳定的重大战略举措。其目的是为新疆培养大量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使他们成为未来新疆建设的骨干和后备军,成为坚决反对民族分裂、脚踏实地为新疆人民服务的有用之才。
作为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为落实国家西部开发战略,我校于2005秋迎来了首届42名新疆内高班学生,至今,已陆续开办了8个内高班。我有幸连续四年接任内高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四年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摸索,有了些心得体会。
一、关注学生差异
1.与内地学生之间的差异
内高班的学生以少数民族为主,他们在语言、习俗、学习等方面与内地学生相比存在着诸多差异。首先,对于内高班学生,尤其是预科班学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外语,这给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同内地学生学习英语一样,他们需要将汉语言转化成自己的母语再来理解,由于语法等的不同,有时理解往往会发生一些偏差。因此,在课堂中我尽量放慢语速,少用生僻词语、专业术语,多用通俗语言,给他们一些缓冲的空间。其次,在学习习惯上,他们往往缺乏主动意识,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对于课堂上教授的知识点,他们能够较好地掌握,但对相关知识点的扩展就无从下手了。信息技术有着其特殊性,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只能给学生以指引,教他们学会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成为主动的积极的探索者。比如,在讲《Word文字属性编辑》时,我只讲解如何设置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等,其他属性如首字下沉、着重号、分栏等,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体验成功的乐趣。再比如,在学习软件Word和PowerPoint时,可以在讲解一个软件使用方法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使用另一个有着相似的操作方法的软件。事实上,教学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每位学生慢慢习惯了不再依赖老师,变得更加乐意去思考、动手实践了。
2.内高班学生之间的差异
内高班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很突出。在一个42人的内高班中,有来自不同的民族的学生,其中有“民考民”、“民考汉”以及“汉考汉”的学生,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之前没有接触过电脑。在这样一个严重参差不齐的班级中,我将他们分为三类,即弱等生、中等生与优秀生。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辅导有重点。对于弱等生,特别关照,多给予辅导(包括学习辅导和心理辅导)。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感,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彻底地丧失学习的兴趣。对于优秀生,他们往往会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因为他们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课堂上所学知识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我给他们制定了更高的学习目标,通过让他参加学校学科竞赛的方式,激发了他们的斗志。
3.做学生的贴心人
内高班学生来自遥远的边疆,一个学年方可回家一次,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以及诸多与内地学生的差距,往往使他们承受了太多的心理压力。教师要做他们的贴心人,多给予他们关怀,做到嘘寒问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在大家庭中的温暖。
二、尝试“读—思—议—论”的教学模式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提出了“读—思—议—论”全新的教学模式,即课前学生先“读、思”,课
堂上再在教师的引导下“议、论”。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对学生实施主
体性发展教育”是一致的。自新课改以来,在内高班的教学过程中,我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注重课前预习(读、思)
学校教学楼的每一层都有多间电子阅览室,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学习,而且内高班的学生在校时间尤其是课后时间是非常充足的,这为内高班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了方便。每次课后,我会布置预习作业,并精心编制导学案,在学案中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让学生完成导学案上以及课本上相关的习题,并在导学案上明确写明出现的疑难问题。这种预习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编组,每组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2.课堂(议、论)
课堂上,首先,每组代表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特别鼓励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展示,并明确指出每组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花很少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对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点评,并对课题的内容进行归纳。其次,就学生出现的疑难问题,组织小组间相互讨论,教师穿插其中,进行适当的点拨,最终形成统一的结论。最后,根据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及难点,精心准备部分习题,采取当堂训练的形式进行反馈,教师注意巡视,尤其关注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赶上趟。
在近几年运用“读—思—议—论”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我有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运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格外注意“更加关注弱等生”。对于基础差或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如不加以个别辅导教学效果甚微。辅导的形式可以是教师的辅导,也可以是同伴的辅导,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使小组成员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内高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为新疆地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向着这一目标,我们将继续摸索前行。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作为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为落实国家西部开发战略,我校于2005秋迎来了首届42名新疆内高班学生,至今,已陆续开办了8个内高班。我有幸连续四年接任内高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四年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摸索,有了些心得体会。
一、关注学生差异
1.与内地学生之间的差异
内高班的学生以少数民族为主,他们在语言、习俗、学习等方面与内地学生相比存在着诸多差异。首先,对于内高班学生,尤其是预科班学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外语,这给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同内地学生学习英语一样,他们需要将汉语言转化成自己的母语再来理解,由于语法等的不同,有时理解往往会发生一些偏差。因此,在课堂中我尽量放慢语速,少用生僻词语、专业术语,多用通俗语言,给他们一些缓冲的空间。其次,在学习习惯上,他们往往缺乏主动意识,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对于课堂上教授的知识点,他们能够较好地掌握,但对相关知识点的扩展就无从下手了。信息技术有着其特殊性,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只能给学生以指引,教他们学会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成为主动的积极的探索者。比如,在讲《Word文字属性编辑》时,我只讲解如何设置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等,其他属性如首字下沉、着重号、分栏等,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体验成功的乐趣。再比如,在学习软件Word和PowerPoint时,可以在讲解一个软件使用方法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使用另一个有着相似的操作方法的软件。事实上,教学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每位学生慢慢习惯了不再依赖老师,变得更加乐意去思考、动手实践了。
2.内高班学生之间的差异
内高班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很突出。在一个42人的内高班中,有来自不同的民族的学生,其中有“民考民”、“民考汉”以及“汉考汉”的学生,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之前没有接触过电脑。在这样一个严重参差不齐的班级中,我将他们分为三类,即弱等生、中等生与优秀生。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辅导有重点。对于弱等生,特别关照,多给予辅导(包括学习辅导和心理辅导)。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感,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彻底地丧失学习的兴趣。对于优秀生,他们往往会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因为他们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课堂上所学知识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我给他们制定了更高的学习目标,通过让他参加学校学科竞赛的方式,激发了他们的斗志。
3.做学生的贴心人
内高班学生来自遥远的边疆,一个学年方可回家一次,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以及诸多与内地学生的差距,往往使他们承受了太多的心理压力。教师要做他们的贴心人,多给予他们关怀,做到嘘寒问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在大家庭中的温暖。
二、尝试“读—思—议—论”的教学模式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提出了“读—思—议—论”全新的教学模式,即课前学生先“读、思”,课
堂上再在教师的引导下“议、论”。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对学生实施主
体性发展教育”是一致的。自新课改以来,在内高班的教学过程中,我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注重课前预习(读、思)
学校教学楼的每一层都有多间电子阅览室,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学习,而且内高班的学生在校时间尤其是课后时间是非常充足的,这为内高班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了方便。每次课后,我会布置预习作业,并精心编制导学案,在学案中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让学生完成导学案上以及课本上相关的习题,并在导学案上明确写明出现的疑难问题。这种预习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编组,每组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2.课堂(议、论)
课堂上,首先,每组代表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特别鼓励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展示,并明确指出每组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花很少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对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点评,并对课题的内容进行归纳。其次,就学生出现的疑难问题,组织小组间相互讨论,教师穿插其中,进行适当的点拨,最终形成统一的结论。最后,根据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及难点,精心准备部分习题,采取当堂训练的形式进行反馈,教师注意巡视,尤其关注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赶上趟。
在近几年运用“读—思—议—论”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我有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运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格外注意“更加关注弱等生”。对于基础差或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如不加以个别辅导教学效果甚微。辅导的形式可以是教师的辅导,也可以是同伴的辅导,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使小组成员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内高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为新疆地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向着这一目标,我们将继续摸索前行。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