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两岸“三通”,从其构想的提出,直至陈江会签署协议实现两岸直接“三通”,其经历可谓是漫长而曲折。两岸“三通”之后,台湾经济将在如下五个主要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台湾与大陆的经贸往来进入低成本的新时代,台湾经济竞争力提升;获得大陆有力支持,台湾经济解困信心激增;紧靠大陆腹地,台湾海上交通枢纽地位突显;两岸经济便利区渐成,台湾经济由“边缘化”转成“重心化”;两岸合作深化,加快台湾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 海峡两岸 “三通” 台湾经济
两岸“三通”,这是几十年来海峡两岸的诉求。令人感到高兴的是,2008年12月15日,两岸同胞盼望已久的两岸直接“三通”正式实现。在新的历史时期,两岸实现直接“三通”,对“失去十年”的台湾经济而言,其作用无疑是巨大而积极的。
一、两岸“三通”简述
“三通”是海峡两岸间通邮、通航、通商的简称,它本质上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的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但因为过去被台湾当局赋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因此变得非常复杂。两岸“三通”,从其构想的提出,经过间接或局部的“三通”发展,直至陈江会签署协议实现两岸直接“三通”,其经历可谓是漫长而曲折。
1.两岸“三通”的构想
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国国民党政府迁台之后,蒋介石政府宣布停止台湾对大陆的一切形式的通商﹑通航和通邮。以后的30多年间,两岸人员往来和通邮、通航、通商全部中断, 两岸同胞处于隔绝状态。由于长期隔绝,大陆和台湾的同胞互不了解,对于双方造成各种不便。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我们认为,这种藩篱没有理由继续存在。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台湾和祖国大陆,在经济上本来是一个整体。……我们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1981年9月30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在新华社发表谈话时,再次呼吁“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这也是祖国大陆第一次明确“三通”的内容。从此,大陆方面为实现两岸“三通”进行了不懈努力。
2.两岸间接“三通”的发展
长期以来,台湾当局人为地制造“三通”障碍,拒不开放直接“三通”。因此,两岸“三通”只能单向、间接和局部地进行。具体表现在:首先,两岸在邮政业务方面,从1989年6月起,两岸邮件总包直封并经香港、澳门转运,通过第三方实现通邮。在电信业务方面,通过1999年、2000年先后建成的中美、亚欧、亚太海底光缆,两岸电信部门开办了电话、数据通信、移动电话漫游、电视电话等业务。其次,在空中通航方面,1995年12月、1996年8月,澳门航空、港龙航空分别开辟了澳台、港台航线,实现了大陆经澳门、香港至台湾“一机到底”的间接通航。自2003年起,两岸实现春节包机,从台北、高雄经停港澳至上海往返接送台商。在海上通航方面,1997年4月,福州、厦门和高雄间的海上试点直航开始运行。2001年以后福建沿海地区与台湾的金、马地区开通了两地民间海上客运、货运航线。再次,在通商方面,呈现单向快速发展。大陆市场向台湾企业和商品全面开放,但大陆产品输台受到限制,大陆的企业也不能直接入岛投资。
3.两岸“三通”的实现
20年多来,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两岸人员交流日益频繁,贸易日益发达,两岸经济互补互利局面逐渐形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两岸单向、间接和局部的通邮、通商、通航等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008年11月4日,两岸三通取得实质性突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签署了四项重要协议,其中《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和《海峡两岸邮政协议》三项协议40天内生效,两岸将开通空中双向直达航路,使客运包机常态化并开通货运直航包机,两岸将相互开放主要港口进行海运直航,还将实现直接通邮。2008年12月15日,两岸民众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通航、通邮、通商正式变成现实。
二、两岸实现三通对台湾经济的积极影响
两岸达成“三通”,对于要“拼经济”的马英九政府而言,是其任内对台湾民众一个很好的交代。同时,对于已经“失去十年”而徘徊不前的台湾经济而言,则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台湾经济将在如下五个主要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
1.两岸“三通”之后,台湾与大陆的经贸往来进入低成本的新时代,台湾经济竞争力迅速提升
长期以来,间接、单向、不平衡的两岸经济往来格局使两岸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舍近求远、劳民伤财,不仅引发肥水外流,而且导致经贸成本过高,直接削弱了台湾经济的竞争力。实现三通之后,两岸人流和物流将以更低的成本加速流通,必将增强台湾经济竞争力。首先,直航之后,台商及其货物到大陆不用再绕经香港或济州岛, 交易成本大为削减,这对台湾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台湾“中华航空公司”董事长魏幸雄算了笔经济账:在油价约占五成成本的情况下,双向直达后,飞行时间约少40%以上,成本约省20%。同样,海运直航也可节约大量船舶运营和物流成本。例如,原本从基隆港到厦门,经香港中转后船期约需10天,直航后仅需两天,运输成本大为降低。此外,随着《两岸邮政协议》的签署,两岸原先已有的挂号信函业务,将扩大到小包、包裹、快递以及平信,且可以通过包机直接寄送,不必绕道香港等第三地转寄。快递上午寄出、中午就能收到,未来两岸通邮方面也将大大节省时间成本。据估计,全台湾一年可因“大三通”节省上百亿美元成本和大量时间。其次,两岸全面“三通”之后,台湾原先对大陆产品输台的诸多限制将被取消,岛内急需的价廉物美的大陆工业品和农产品输入台湾,有利于促进岛内的生产与生活。
2.“三通”促进两岸加强合作,台湾经济应对金融海啸及经济危机的信心激增
台湾经济在陈水扁当局的政治操弄下早已经风光不再。马英九上台后,很快就碰上美国金融海啸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台湾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衰退迹象。2008年第三季度经济萎缩1.02%,创下五年来首度单月衰退数据,未来两季度预测负增长。出口萎缩,股市低迷,失业大增,岛内再一次弥漫起对台湾经济未来的重重忧虑,民众对主张“拼经济”的马英九政府的信心也降低不少。对此,两岸加快沟通步伐并成功达成“三通”协议,可谓是恰逢其时,机遇难得。众所周知,当前,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而且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债权人。在这次金融海啸面前,众多大国都陷入了金融危机而艰难度日,纷纷转向中国寻求帮助。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次台湾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危机时刻靠上了殷实的祖国大陆。“三通”不久,在上海召开的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就指出,只要台湾提出缓解经济困难的要求,大陆将竭力协助。这对台湾经济而言,有如一剂强心针。大大增强了台湾民众和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信心。
3.紧靠大陆腹地,台湾海上交通枢纽地位突显
正如台湾“交通部长”毛治国说,当两岸直航正常化后,台湾位居东北亚与东南亚的枢纽位置将“再活过来”。确实,台湾处于东南亚及东北亚之中,为环球洲际航线与区域集散线的交汇点,与亚太六大港口间平均航行时间最短,海上交通十分便利。但是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台湾当局实行“锁岛”政策,对大陆开放不足使台湾逐渐丧失了区位优势,台湾人不得不感叹“台湾被世界遗忘了!”可喜的是,两岸实现“三通”最终突破了这种局限,依靠中国内地腹地及其广大市场,一方面台湾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越地理位置,配合已有的便捷交通、厚实的制造业与工业基础等技术及经济资源条件,积极发展加工转运事业,通过接驳美日大型货轮,再以小型货轮分装至东南亚及大陆地区各港口,或是承接大陆及东南亚出口产品,转运到美日韩港口;另外,两岸“三通”之后,没有了对两岸间运营成本过高的疑虑,外商物流企业对台湾的投资信心随即增强,有利于台湾吸引更多外商在岛内设立国际采购中心,从而获得全球化发展空间。
4.构架两岸四地(台、港、沪、穗)经济便利区,使台湾由边缘变成重心部分
近几年,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非常迅猛,区域内各种贸易安排越来越机制化,并且越来越具有排他性。由于陈水扁政府拒绝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因此台湾一直是“光荣独立”,孤岛独悬的台湾经济出现了边缘化危机。马英九上台后,重新肯定“九二共识”,两岸终于达成“三通”。从发展趋势看,“三通”之后两岸经济整合的速度、范围和模式都将有较大的提升。其实,早在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连战会谈后发表的新闻公报中就曾提出“建立稳定的经济合作机制,并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后来,胡锦涛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发表的会谈公报中也提出就“建立两岸贸易便利和自由化(两岸自由贸易区)等长期、稳定的相关机制问题进行磋商”。当然,在现阶段还不具备实现两岸共同市场的可能性,但这些领导人的表态与意见为台湾经济出路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台湾可以参考香港通过CEPA模式使其经济风生水起的做法,充分利用台湾与上海已有的深度合作优势,积极推动两岸贸易便利和自由化,并与香港、广州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台、港、沪、穗为核心的两岸四地经济互惠便利区,从而使台湾事实上成为“一个中国”经济重心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使台湾经济及早从边缘化危机中解脱出来。
5.两岸合作深化,促进台湾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的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发展到轻工业、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为主。进入21世纪,台湾产业结构正在进入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阶段,未来还将强化这一趋势。目前,台湾产业转型正面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外移、研发和品牌营销遭遇发展瓶颈、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不足,以及日益严重的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压力等诸多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岛内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在技术、供给、需求和外部因素四个主要方面遇到了困难。这些问题与困难,在台湾与大陆实现“三通”之后,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首先,台湾贸易与投资环境都将有较大改善,两岸经贸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为台商提供广阔的市场,促进台湾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而传统产业转移大陆可为岛内新兴产业的发展留出各种资源空间。其次,有利于形成两岸生产与服务协作体系,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从而缓解,推动台湾产业结构顺利向高端技术和知识经济转型。最后,增强与大陆方面产学合作,充分结合大陆较为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和台湾应用技术较为发达的优势,增强台湾的产业竞争优势,赢得自身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EB/OL] .
[2]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3/content_704733.htm,12979-01-01
[3]陈云林将于今日返回北京,两岸三通改写历史[ EB/OL] .
[4]http://news.sohu.com/20081107/n260488211.shtml,2008-11-7
[5]“大三通”到位惠及两岸,台湾年省百亿美元[ EB/OL]
[6]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08/11/10/010390653.shtml,2008-11-10
[7]贾庆林:若世界形势持续恶化,大陆愿助台经济解困[ EB/OL]
[8]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taiwan/pages11/taiwan081221.shtml
[关键词] 海峡两岸 “三通” 台湾经济
两岸“三通”,这是几十年来海峡两岸的诉求。令人感到高兴的是,2008年12月15日,两岸同胞盼望已久的两岸直接“三通”正式实现。在新的历史时期,两岸实现直接“三通”,对“失去十年”的台湾经济而言,其作用无疑是巨大而积极的。
一、两岸“三通”简述
“三通”是海峡两岸间通邮、通航、通商的简称,它本质上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的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但因为过去被台湾当局赋予了太多的政治色彩,因此变得非常复杂。两岸“三通”,从其构想的提出,经过间接或局部的“三通”发展,直至陈江会签署协议实现两岸直接“三通”,其经历可谓是漫长而曲折。
1.两岸“三通”的构想
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国国民党政府迁台之后,蒋介石政府宣布停止台湾对大陆的一切形式的通商﹑通航和通邮。以后的30多年间,两岸人员往来和通邮、通航、通商全部中断, 两岸同胞处于隔绝状态。由于长期隔绝,大陆和台湾的同胞互不了解,对于双方造成各种不便。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我们认为,这种藩篱没有理由继续存在。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台湾和祖国大陆,在经济上本来是一个整体。……我们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1981年9月30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在新华社发表谈话时,再次呼吁“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这也是祖国大陆第一次明确“三通”的内容。从此,大陆方面为实现两岸“三通”进行了不懈努力。
2.两岸间接“三通”的发展
长期以来,台湾当局人为地制造“三通”障碍,拒不开放直接“三通”。因此,两岸“三通”只能单向、间接和局部地进行。具体表现在:首先,两岸在邮政业务方面,从1989年6月起,两岸邮件总包直封并经香港、澳门转运,通过第三方实现通邮。在电信业务方面,通过1999年、2000年先后建成的中美、亚欧、亚太海底光缆,两岸电信部门开办了电话、数据通信、移动电话漫游、电视电话等业务。其次,在空中通航方面,1995年12月、1996年8月,澳门航空、港龙航空分别开辟了澳台、港台航线,实现了大陆经澳门、香港至台湾“一机到底”的间接通航。自2003年起,两岸实现春节包机,从台北、高雄经停港澳至上海往返接送台商。在海上通航方面,1997年4月,福州、厦门和高雄间的海上试点直航开始运行。2001年以后福建沿海地区与台湾的金、马地区开通了两地民间海上客运、货运航线。再次,在通商方面,呈现单向快速发展。大陆市场向台湾企业和商品全面开放,但大陆产品输台受到限制,大陆的企业也不能直接入岛投资。
3.两岸“三通”的实现
20年多来,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两岸人员交流日益频繁,贸易日益发达,两岸经济互补互利局面逐渐形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两岸单向、间接和局部的通邮、通商、通航等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008年11月4日,两岸三通取得实质性突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签署了四项重要协议,其中《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和《海峡两岸邮政协议》三项协议40天内生效,两岸将开通空中双向直达航路,使客运包机常态化并开通货运直航包机,两岸将相互开放主要港口进行海运直航,还将实现直接通邮。2008年12月15日,两岸民众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通航、通邮、通商正式变成现实。
二、两岸实现三通对台湾经济的积极影响
两岸达成“三通”,对于要“拼经济”的马英九政府而言,是其任内对台湾民众一个很好的交代。同时,对于已经“失去十年”而徘徊不前的台湾经济而言,则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台湾经济将在如下五个主要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
1.两岸“三通”之后,台湾与大陆的经贸往来进入低成本的新时代,台湾经济竞争力迅速提升
长期以来,间接、单向、不平衡的两岸经济往来格局使两岸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舍近求远、劳民伤财,不仅引发肥水外流,而且导致经贸成本过高,直接削弱了台湾经济的竞争力。实现三通之后,两岸人流和物流将以更低的成本加速流通,必将增强台湾经济竞争力。首先,直航之后,台商及其货物到大陆不用再绕经香港或济州岛, 交易成本大为削减,这对台湾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台湾“中华航空公司”董事长魏幸雄算了笔经济账:在油价约占五成成本的情况下,双向直达后,飞行时间约少40%以上,成本约省20%。同样,海运直航也可节约大量船舶运营和物流成本。例如,原本从基隆港到厦门,经香港中转后船期约需10天,直航后仅需两天,运输成本大为降低。此外,随着《两岸邮政协议》的签署,两岸原先已有的挂号信函业务,将扩大到小包、包裹、快递以及平信,且可以通过包机直接寄送,不必绕道香港等第三地转寄。快递上午寄出、中午就能收到,未来两岸通邮方面也将大大节省时间成本。据估计,全台湾一年可因“大三通”节省上百亿美元成本和大量时间。其次,两岸全面“三通”之后,台湾原先对大陆产品输台的诸多限制将被取消,岛内急需的价廉物美的大陆工业品和农产品输入台湾,有利于促进岛内的生产与生活。
2.“三通”促进两岸加强合作,台湾经济应对金融海啸及经济危机的信心激增
台湾经济在陈水扁当局的政治操弄下早已经风光不再。马英九上台后,很快就碰上美国金融海啸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台湾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衰退迹象。2008年第三季度经济萎缩1.02%,创下五年来首度单月衰退数据,未来两季度预测负增长。出口萎缩,股市低迷,失业大增,岛内再一次弥漫起对台湾经济未来的重重忧虑,民众对主张“拼经济”的马英九政府的信心也降低不少。对此,两岸加快沟通步伐并成功达成“三通”协议,可谓是恰逢其时,机遇难得。众所周知,当前,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而且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债权人。在这次金融海啸面前,众多大国都陷入了金融危机而艰难度日,纷纷转向中国寻求帮助。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次台湾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危机时刻靠上了殷实的祖国大陆。“三通”不久,在上海召开的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就指出,只要台湾提出缓解经济困难的要求,大陆将竭力协助。这对台湾经济而言,有如一剂强心针。大大增强了台湾民众和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信心。
3.紧靠大陆腹地,台湾海上交通枢纽地位突显
正如台湾“交通部长”毛治国说,当两岸直航正常化后,台湾位居东北亚与东南亚的枢纽位置将“再活过来”。确实,台湾处于东南亚及东北亚之中,为环球洲际航线与区域集散线的交汇点,与亚太六大港口间平均航行时间最短,海上交通十分便利。但是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台湾当局实行“锁岛”政策,对大陆开放不足使台湾逐渐丧失了区位优势,台湾人不得不感叹“台湾被世界遗忘了!”可喜的是,两岸实现“三通”最终突破了这种局限,依靠中国内地腹地及其广大市场,一方面台湾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越地理位置,配合已有的便捷交通、厚实的制造业与工业基础等技术及经济资源条件,积极发展加工转运事业,通过接驳美日大型货轮,再以小型货轮分装至东南亚及大陆地区各港口,或是承接大陆及东南亚出口产品,转运到美日韩港口;另外,两岸“三通”之后,没有了对两岸间运营成本过高的疑虑,外商物流企业对台湾的投资信心随即增强,有利于台湾吸引更多外商在岛内设立国际采购中心,从而获得全球化发展空间。
4.构架两岸四地(台、港、沪、穗)经济便利区,使台湾由边缘变成重心部分
近几年,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非常迅猛,区域内各种贸易安排越来越机制化,并且越来越具有排他性。由于陈水扁政府拒绝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因此台湾一直是“光荣独立”,孤岛独悬的台湾经济出现了边缘化危机。马英九上台后,重新肯定“九二共识”,两岸终于达成“三通”。从发展趋势看,“三通”之后两岸经济整合的速度、范围和模式都将有较大的提升。其实,早在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连战会谈后发表的新闻公报中就曾提出“建立稳定的经济合作机制,并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后来,胡锦涛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发表的会谈公报中也提出就“建立两岸贸易便利和自由化(两岸自由贸易区)等长期、稳定的相关机制问题进行磋商”。当然,在现阶段还不具备实现两岸共同市场的可能性,但这些领导人的表态与意见为台湾经济出路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台湾可以参考香港通过CEPA模式使其经济风生水起的做法,充分利用台湾与上海已有的深度合作优势,积极推动两岸贸易便利和自由化,并与香港、广州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台、港、沪、穗为核心的两岸四地经济互惠便利区,从而使台湾事实上成为“一个中国”经济重心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使台湾经济及早从边缘化危机中解脱出来。
5.两岸合作深化,促进台湾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的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发展到轻工业、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为主。进入21世纪,台湾产业结构正在进入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阶段,未来还将强化这一趋势。目前,台湾产业转型正面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外移、研发和品牌营销遭遇发展瓶颈、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不足,以及日益严重的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压力等诸多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岛内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在技术、供给、需求和外部因素四个主要方面遇到了困难。这些问题与困难,在台湾与大陆实现“三通”之后,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首先,台湾贸易与投资环境都将有较大改善,两岸经贸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为台商提供广阔的市场,促进台湾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而传统产业转移大陆可为岛内新兴产业的发展留出各种资源空间。其次,有利于形成两岸生产与服务协作体系,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从而缓解,推动台湾产业结构顺利向高端技术和知识经济转型。最后,增强与大陆方面产学合作,充分结合大陆较为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和台湾应用技术较为发达的优势,增强台湾的产业竞争优势,赢得自身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EB/OL] .
[2]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3/content_704733.htm,12979-01-01
[3]陈云林将于今日返回北京,两岸三通改写历史[ EB/OL] .
[4]http://news.sohu.com/20081107/n260488211.shtml,2008-11-7
[5]“大三通”到位惠及两岸,台湾年省百亿美元[ EB/OL]
[6]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08/11/10/010390653.shtml,2008-11-10
[7]贾庆林:若世界形势持续恶化,大陆愿助台经济解困[ EB/OL]
[8]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taiwan/pages11/taiwan0812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