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上面见“风云”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9iij9ijw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司马迁的如椽大笔的刻画,《鸿门宴》成了千古名篇,给后人留下了无法抹去的深刻的印象。很明显,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在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从我们语文角度来讲,作者司马迁是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再加上对比、烘托等手法来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
  在讲授《鸿门宴》时,我发现《鸿门宴》里的称呼似乎颇耐人寻味。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根据史实,他们应该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屡次称呼项羽为“项王”、“君王”;对于刘邦,张良也三称其为“大王”——这是不是作者司马迁一时疏忽而导致的笔误呢?当然不是。古代史家记叙已过去的史实,有时用人物后来的称呼表述此前的活动。而《鸿门宴》中提前使用后来的称呼确有值得细细咀嚼之处。
  仔细探究寻思,本人认为,司马迁在《鸿门宴》中让项羽、刘邦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而是自有其因。
  不妨先来看看张良对刘邦的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这是在项伯夜访、良告沛公的情况下称呼的,当时室内只有张良与刘邦在场;后一次问“大王来何操?”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直称刘邦为“大王”正是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不但如此,张良三称刘邦为“大王”起码暗示了如下三个信息:①曹无伤密报的“沛公欲王关中”不是空穴来风;②范增预见的“此其志不在小”可谓一针见血;③沛公自谢的“日夜望将军至……不敢背德”实乃弥天大谎。而项羽对此居然浑然不知、是非不分、忠奸不辨,就更显示出项羽毫无远虑,又拙于应变的性格特征;这样的项羽,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楚汉战争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真乃称呼当中见春秋。
  再来看看《鸿门宴》中对项羽的称呼。《鸿门宴》中出现的人物无一例外地都称项羽为“项王”、“君王”或“大王”。
  作为项羽属下的项伯、范增、项庄,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心理状态。而身为刘邦部下的张良、樊哙,也口口声声称项羽为王,不言而喻,他们乃口是心非,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真正承认项羽为王,只是鉴于双方力量悬殊,不能不作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而已;而这却也正显示出他们“文韬武略”、“能屈能伸”的一面。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和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决不是任意安排或是因疏忽而笔误的。
  至于司马迁在叙述中自己称呼项羽为“项王”,更是和司马迁的精神相连属的。大家也知道,司马迁本没有按照“成者为王败者寇”的标准来评价项羽,相反,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即使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项羽依然保持着他的英雄本色,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傲睨万物的“王”。因此,司马迁刻意地让项羽在“鸿门宴”里超前称王了,即所谓“言为心声”。
  另外,从刘邦对别人的称呼上,本人认为这当中也很有说法,很能看出刘邦的个性特色,也能见出《鸿门宴》里的一些“风云”来。
  刘邦称呼项羽,先是“将军”,后是“项王”——刘邦称项羽为“将军”是在驰来报信的项伯面前以及自去谢罪的项羽面前;而刘邦称项羽为“项王”,却是在自己的属下张良面前。这称呼看似不合常情,其实暗藏玄机。想想刘邦的身份毕竟不同,尽管他明知自己当时处于劣势,项羽称王是早晚的事,但在对方跟前,措辞不宜过分阿谀,故作谦卑、逢场作戏的表演应把握分寸,因此,在项伯、项羽面前,刘邦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既迎合了项羽狂傲自大、沽名钓誉的个性,又使自己在部下面前,无失身份之虞。而在自己的属下张良面前称“项羽”为“项王”,那是刘邦刚经历了鸿门宴上的刀光剑影、针锋相对,他还心有余悸,侥幸死里逃生的沛公在自己的属下面前脱口而出一声“项王”,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
  再来看看刘邦对张良的称呼。刘邦称张良先是“君”后改“公”。在张良入内把项伯所告之事“具告沛公”时,大惊失色的沛公张口闭口称张良为“君”;而改称张良为“公”则是在鸿门宴中沛公自己中途离席出逃、令张良留谢的关口!尽管“君”和“公”都表示对对方的尊称,但“公”却也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公羊传》里说:“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显而易见,刘邦在自己身家性命攸关的当口,改称张良为“公”是大有用意的,更能使谋士张良为之效命。
  刘邦对项伯的称呼更能见某些端倪。刘邦在跟项伯的交谈中有一句话:“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如果把这句话中的“伯”简单理解成“项伯”之“伯”,那就不是刘邦说的话了。试想,此时的刘邦跟项伯又是“兄事之”又是“奉卮酒为寿”,甚至别有用心地跟项伯“约为婚姻”,他根本不会直呼其名为项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伯”非“项伯”之“伯”,实乃古人长幼排序“伯、仲、叔、季”中的“伯”。一语见人心,在鸿门宴里项伯之所以会“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就是因为刘邦曾经以“老人”称项伯,就是因为刘邦跟项伯称兄道弟,就是因为刘邦跟项伯是“哥们”、是“一家人”!
  这就是工于心计的刘邦!这就是善于笼络人心的刘邦!胸无城府的项羽岂能胜得了他?于是,痞子刘邦赢了,英雄项羽输了。
  称呼上面见“风云”,大师手下,无一闲笔!
  [作者通联:浙江奉化中学]
其他文献
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一a·教学参考书》中,对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的主旨分析为“作者感到超脱而旷达,忘却了自我,也忘却了烦忧,获得了精神的慰藉”。对此,我深有疑问。本文想从柳宗元的人生理想以及他被贬永州之后的生活经历为切入点,谈《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另一种解读思路。  柳氏家族,当年在河东,可谓显赫至极。只是到柳宗元曾祖父之辈,已经衰落,已无一人在朝为官。  永州之地,是幸福的,因为柳宗元
2012年10月20、21日,天气明朗,风和景明。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中国大陆·台湾两岸中小学作文教学高端论坛”在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成功举办,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曹文轩先生,台湾著名儿童教育家赖庆雄先生,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韩军、程翔、李震、张勇及来自全市中小学语文教研人员、骨干教师7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加强对《语文课程
【评议文章】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原载《人民教育》,2012年第12期。  【内容提要】与传统阅读课堂中的“单篇精读教学”课型不同,“群文阅读”在一节课堂中读多篇文章。这与语文教学中流行的“主题教学”“单元整组教学”等方式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群文阅读的“结构化”。这种阅读教学从“单篇”到“群文”的意义在于: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改
今年是浙江卷近十年来首次在命题上有重大改变的一年,这改变主要体现在考查能力上。针对2005年以前考生不关注社会、不关注生活、不关注自我、动辄以古人古事话辞为特点的套话作文满天飞的情况,浙江卷率先提出了打击套话作文、关注“我”的理念与主张,但随着近年来对“小我”的关注,那种“秋雨体”“于丹体”等心灵鸡汤式的文章大行其道,学生变得不会议论,不会分析。命题专家认为,这种走小清新道路、重情感抒发的感性思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语文人文旗帜的张扬呈现一派龙腾虎跃的景象。在各题型变换的迎来送往中,选择题渐趋式微。以高考语文全国通用卷现代文阅读题为例, 1990—2001年,选择题所占分值比接近15.0%,2002—2004年,选择题所占分值比在10.0%左右;2005—2008年,选择题所占分值为6.0%;2005年开始则在文学类的文章中彻底放弃了选择题题型。山东省近几年的高考阅读,除2005年有
《落日》是朱启平先生于1945年9月2日有幸在现场观看日本投降仪式后写成的一篇通讯。通讯属于新闻,但与简洁的消息不同,它是一种新闻故事。它允许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描写、议论、抒情, 它的语言更生动、活泼、形象,更能体现作者的风格,这就更能显示作者的写作水平。《落日》在当时全国最著名的报纸和舆论界的代表《大公报》上发表后轰动一时,被认为是该报最佳国际通讯之一,是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仪
这次区里召开新教师成长研讨会,笔者听了三节课,对其中《湖心亭看雪》一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认识到“教”与“学”思维的差异与转化是新教师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执教者的教学过程和板书中,笔者发现: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仅仅抓住“独”与“痴”来教学,试图从“独”中读出张岱的孤芳自赏和故国之思;从“痴”中读出作者的痴行、痴景、痴情,最后总结出“一独一痴见性情”。   应该说,在教学内容上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学参考书”(简称“教参”)是“按照每册教科书的内容编写的辅导教师教学的用书”①。语文教参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多数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常用的工具书。本文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参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1999—2007年全文数据库”,检索项“篇名”分别输入检索词“教参”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虽然人早已独立,但与大自然的联系还是千丝万缕,始终割舍不断。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不能拎着自己的头发跳离地球。我们更难以脱离自然而生存发展,而在文人眼中,自然又别具韵味。  一、自然,几经过滤的纯美对象  有着“曲状元”之美誉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里将他的元曲创作功力一显无遗。一首元曲中,作者刻画了自然界里看似不起眼的10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我国古典小说是中小学教材的重要内容。然而,古典小说的常规教学往往止步于公式化的理性分析,其文本的教学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学生难以获得审美快感。情节的生动性是我国古典小说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古典小说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味情节,在情节中“出生入死”。本文以《智取生辰纲》为例对古典小说的教学策略作分析。  一、不可止于公式化的理性分析  时下古典小说的常规教学往往止步于公式化的理性分析。《智取生辰纲》的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