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托克的音乐风格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fish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托克是第一位在自己的创作中揭示了地地道道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特别是把农民音乐作为“音乐复兴的理想起点”的、继李斯特之后享有世界声誉的匈牙利现代作曲家、钢琴家。他有选择地吸收了西欧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某些因素,创造性地强化了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音乐形象的能量,创作了一系列独具个人风格的音乐杰作的作曲家。
  关键词:音乐风格 创作特点 时代贡献
  中图分类号:J651 文献标识码:A
  
  一 巴托克作品的3个时期
  关于巴托克的创作,笔者根据巴托克的创作生涯和本人对巴托克音乐创作风格的学习、探索,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时期:
  第一时期(1899-1907):1899年巴托克进入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学习,他向李斯特的学生伊斯特万·托曼学习钢琴,向科斯勒学习作曲,向弗朗科学习配器。3年后,在1902年3月24日,他作为小提琴独奏的伴奏者在皇家剧院首次登台露面。这一年他创作了《乐队谐虐曲》、《交响曲》、《四首歌曲》。1903年,他完成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交响曲《科树特》,这一年他只有22岁。这首代表作的音乐比较突出地表现出他的爱国主义激情。在风格上虽然受理查德·斯特劳斯的影响,也是和李斯特的风格较为接近,但他独特的创作思维、简洁的音乐手段,在这部作品里已经有所显现,尽管还不十分鲜明。由于这部作品的公演,巴托克在国内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1905年,巴托克以钢琴家的身份去参加巴黎的鲁宾斯坦比赛。尽管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却就此打开了他的视野,结交了许多各国同行,在创作理念上充分交流,接触了其他同行的风格。这之后便创作了管弦乐组曲、声乐与钢琴的《二十首匈牙利民歌》及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钢琴五重奏等。1907年,他接替他的老师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任教。这个时期,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艺术面临着各式各样的翻新、选择,这种倾向也特别鲜明地表现在音乐创作领域中。例如法国摆脱了德国音乐的束缚,与浪漫派决裂并涌出了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的新流派。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流派及标榜为“革新者”们形成的许多流派。巴托克留心注视着各种风格。这一时期,巴托克一方面面对着18世纪以来得到高度发展的西欧古典音乐风格并予以继承;另一方面也不拒绝学习“现代乐派”的合理革新成果。他从民间获得音乐营养,勇敢的上下求索,从而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创作道路。
  第二时期(1908—1919):这是巴托克最初把农民的歌曲与创作技法结合起来,并由此产生了一些较为代表他个人风格的音乐作品的时期。这时的他,在创作上出现了新的起点,比较倾向于创作鲜明的刻画各种人物的器乐小品,这是一些音乐素描和音乐肖像之类的曲子。这一时期的钢琴代表作《粗犷的快板》(1911),具有原始主义特征的风格,钢琴在其中被当做打击乐来使用。当时正是德彪西与拉威尔谱制迷人细致的交响诗时代,人们沉溺在艺术的摇篮里,而巴托克却推出了这么一部粗犷豪迈的快板,他那顿足似的八度音群挤走了鲜花般的旋律,告诉人们人生的另一个侧面。这一具有时代感的硬性作品,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1917年舞剧《木雕王子》的演出,使得巴托克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这个时期是巴托克的新时代开始。他的14首《钢琴小曲》预示了后来的音乐发展方向——多调的、线条的、对立的超过四声部的和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其他音乐家还在寻求而尚未获得的技法时,巴托克在许多方面已经提出来了。巴托克展示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境界,这个时期是巴托克确定个人风格的重要时期。
  第三时期(1920-1945):在1920年,巴托克开始在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英国、法国等地旅行演出,并写出大量的精品。同时,撰写了多篇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这个时期,他的创作出现了新体裁,即《世俗大合唱》。这是由罗马尼亚的民间传说谱成的音乐,由他本人将原诗从罗马尼亚文译成匈牙利文。这个作品在音乐语言方面,与罗马尼亚民间音乐的音调和体裁有直接的联系。在这个时期里,巴托克风格的代表作品较多。如1921年创作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曾在法国获得相当大的成功;1923年在庆祝布达佩斯合并50周年的典礼上演出的管弦乐《舞蹈组曲》;1931年的《第二钢琴协奏曲》;1937年的小提琴协奏曲》等等。其中,特别是1935年创作的《为弦乐器、打击乐和钢片琴所写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奇妙的构思。在这部作品里,明确规定了演奏员非同一般的舞台位置。巴托克用两个弦乐队,大概是为了增强弦乐音量,以求得与打击乐达成平衡的效果。巴托克的历史价值已经得到了全世界艺术家们的公认,1955年世界和平委员会授予他国际和平奖,以表彰他对增进全世界人民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做出的卓越贡献。在他的祖国,他倍受崇敬,甚至有用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音乐学院和布达佩斯音乐厅。巴托克堪称匈牙利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民族音乐派作曲家之一。
  二 巴托克音乐作品的重要特征
  巴托克的音乐作品丰富了匈牙利的新音乐,还被列入了世界文化的宝库。他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有两个重要特征:
  1 植根于民族。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广泛而深入地学习研究民间音乐,而又以之为创作母语的人。在这方面的成就,巴托克超过了所有前时代或同时代的音乐家。早在1905年,当时巴托克24岁,匈牙利音乐学家柯达伊收集民族音乐归来,对巴托克谈到了自己的发现,这给巴托克以很大的启示。从此巴托克迈出了创作的第一步,与以往从事的收集、速理、研究民间音乐有所不同。可以说,从他第一次采集民歌一直到他逝世为止,从未放弃过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的几篇重要论文如:《特兰西尼亚民歌》(1923)、《罗马尼亚的马拉穆列什民间音乐》(1924)、《我们与邻邦的民间音乐》(1934)、《罗马尼亚科林德旋律》(1935)等,学术价值极高,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发行。就是在他身患白血病的时候(1942),还继续整理他早年收集的3500首罗马尼亚的民间旋律。巴托克正是基于这些民歌中使人耳目一新的风格,勇敢的上下求索,并从“现代乐派”的革新精神中吸取营养,从而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创新道路,这条道路走到晚年也丝毫未变。
  2 继承古典音乐传统,承认现代音乐流派。对于古典音乐传统,巴托克既不是全盘继承,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传统合理技法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忠实于传统而又不限于传统。对于现代乐派,巴托克一方面承认他们的革新精神,但又不走向背离过去传统的极端。他的和声语言的革新和某些“现代乐派”的革新不谋而合,但基础是完全不同的,是民间的。正如他自己说的:“我们的农民音乐自然是有调性的,尽管这种调性和传统的大小调不大相同。”但是“无调性的民间音乐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巴托克在吸取“现代乐派”技法的同时,从未走向抛弃调性基础的极端。
  3 巴托克音乐创作的特点
  (1)节奏:他在节奏领域里的改革要比在和声方面的创新还重要。那就是非韵律节奏的交替及特殊的运用。在他第二时期的创作里,即已将这种节奏的性质发挥到了极点。非韵律节奏的典型手法有:切分法,小节内以不规则的间隔安排的敲击性和弦群,不寻常的韵律模式,几个不同节奏同时组成一个协和的整体片段,打破小节的动感横向运动及语言来设计节奏。
  (2)配器:巴托克的音乐具有十分特殊的器乐效果。常用的手段有:弦乐中的各种组合的拨奏和弦,上下方向的拨奏颤音,猛力敲击的和弦,弦乐中的单音或和弦打在指板上发出的声音,滑奏效果,乐队发出的格式独特效果,音区间的大幅度对比,改变以往乐队本身的功能,尽可能发挥乐队与音乐间的潜力。这些技巧加上相当多的不协和对位,使音乐配器在构造上充满了变化。
  (3)对民间音乐的新发现:巴托克音乐创作的灵感运动来自民间音乐。他自己说:通过对农民音乐的研究,对我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把我从传统的流传至今的大小调体系中完全解散出来。”在民歌中找不到曲调中与三和弦的联系,这给善于运用的人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巴托克从五声音阶出发,把各地区的民歌分成了几大类: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古老民歌曲,七声音阶的调式风格民歌,自由朗诵体的民歌,节奏固定的民歌,混合体的民间歌调。巴托克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能把一个民族的文化提高到世界水平,使他的音乐语言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巴托克对曲式结构的把握原则是:对古典结构从形式上很少背道而驰,他的作品常以奏鸣曲式为主,他还重视巴赫与巴赫时期的连续或附加性质的趋势节奏;他常常采用的是教科书以外的,是由作品本身逻辑所决定的曲式结构。总之,在曲式结构上巴托克是遵循一条进化发展的路线。
  三 巴托克最后的贡献
  巴托克的另一贡献是改变了人们对钢琴这件乐器的惯常的使用。以往,人们主要把钢琴当做旋律的乐器,为它写的作品大多也是徐缓、优雅的乐曲。而巴托克意识到了它作为打击乐的本质,并将这一观点体现在他的创作中。在这方面他开拓了两种途径:第一,将钢琴和打击乐结合到一起使用;第二,把节奏作为钢琴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段,而旋律则退居其后。这一改变一直到现在还在被许多作曲家所运用。此外,在巴托克从5岁开始上第一次钢琴课,到临终前还差十七小节把《第三钢琴协奏曲》完成,前后57年里从未间断过对钢琴的热爱。作为一个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另一个主要创作就是《小宇宙》。这是一套157首钢琴曲集,分为6卷出版。它包括了从初学者到演奏家各个阶段所需要训练的练习曲,其中很多小曲是后来许多大型作品的原型,是巴托克许多其他作品的基础。其中《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一部艺术家将近结束自己生命之前倾吐内心情感的自白。这部作品一反从前作品奇崛浓重的风格,而以平易率真、简明质朴的笔调表现出一种莫扎特式的风格。在这部作品里,既有莫扎特式的清新,又有巴赫式的工整;既有贝多芬式的展开,又有李斯特式的辉煌;既有德彪西式的色彩,又有斯特拉文斯基的棱角;既有玄堡式的旋律,又有巴托克本人的艺术个性。我国著名作曲家鲍元恺总结得很精辟:“在这部作品中,巴托克吸收不同流派的艺术营养时,并不都是不落斧痕的……。但是,他不抱偏见地容纳多种艺术风格的胸怀和多方面挖掘艺术源泉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巴托克创作上的特别是有调性的。他从新音乐中接受了很多东西,不断地在多调性、新调式和声结合、复调创意等方面进行实验,然后取舍。他广泛地吸收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像他自己在谈德彪西时所说的:“(德彪西)使所有的音乐家恢复了对和弦的感受力。他同向我们展示了先进形式的贝多芬一样重要;他也同把我们带入对位法的高超境界的巴赫一样重要。
   我总是问我自己一个人能不能合三位大师为一体而创造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当代风格?”巴托克的作品回答了这个问题,实现了一种宏大的个人愿望。他的创作风格是建立在符合时代音乐的原则之上。他的大部分作品风格都受到中欧民间音乐成分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是在他的一二期作品中,但晚期的几部作品也同样适用。巴托克是一个作曲家和思想家,他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充满重大的生活内容并有明确的社会倾向性。这同那些把艺术的主要目的看做单纯追求新奇者的观点,是明显对立的。巴托克从来不赞成“为艺术而艺术”,这种观点在他同时代的许多人中曾普遍流行。对生活矛盾尖锐性的理解,对祖国和整个欧洲命运深深忧虑的苦痛,对法西斯强烈的憎恨,所有这一切构成巴托克最主要的精神面貌,也决定了他的思想和整个创作观点。
  
   参考文献:
   [1] [法]保·朗多尔米,朱少坤译:《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
   [2] [美]彼得·斯·汉森,孟宪福译:《二十一世纪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简介:
   张君,女,1972—,辽宁朝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刘纪秋,女,1972—,辽宁沈阳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