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目当红娘 学科结良缘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ning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剧在学校原来只是满足少数特长生发展的一个艺术教育特色项目。然而,我们紧紧抓住这个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儿科”项目,唱响了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素质教育的“大戏”,经过六年的实践,使之逐渐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排练剧目是可以人人参与的最生动的活动课程。在这样的课程里,没有说教,只有教师、学生的自觉投入,是师生平等参与、共同完善的生命体验。于是,我们进一步思考:怎样充分挖掘校园剧的功能,把学校的育人目标落在实处?能否以校园剧为载体实现学科整合,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于是,我们“让剧目当红娘,为各学科结良缘”,开始了新一阶段的实践和探索。
  确立戏剧综合实践课程目标
  回眸百年老校的历史,我们提炼出学校薪火传承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合”,即“和而不同,各具其美;彼此融合,美美与共”,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此价值观的引领下,我们确立了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夯实发展基础,滋养民族情怀,提升艺术素养”。
  为落实学校的育人目标,我们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戏剧综合实践课程目标——“以美润德、以美启智、以美练能、以美践行”。这个课程目标既有层次又彼此交融,既有理念又有操作,由此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能同行的教育追求。
  引智聚力,全员参与课程设计与开发
  1.校内重组,构建实体,优化课程建设团队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建设是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儿童和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共同体。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在实践中创办了基于课程建设需要的研究共同体。
  建立策略指导共同体。人员由学校骨干教师团队担当,任务是落实课程目标,重组课程结构,形成注重基础、注重需求、注重发展的戏剧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创建三级课程实体。实现班级剧组、年级剧社、校级剧团由原来的社团向课程团队的蜕变。打造人人参与课程建设的新局面,凸显了全员、全方位的戏剧综合课程的建设特点。
  生成鲜活的学科联动团队。这个团队的红娘是剧目,结缘的学科依托剧目的需要而定,并以排演完成剧目为目的。所以,这一方式穿越了学科界线,实现了学科间课程的有机整合,形成课程建设的共同体。
  2.引进外力,助推课程,打造戏剧教育共同体
  学校借助市级科研课题“校园剧教育的实践研究”这一平台,组建了科研专家指导团队;利用北京市高校参与小学艺术教育的良机,使回民实验小学成为中央戏剧学院教育基地校。我们的戏剧课程建设,由于有了中央戏剧学院专家资源的注入,更趋于专业化。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积极打破校园“围墙”,引入社会资源。借着排演《草原小姐妹》的机缘,我们带着部分学生远赴千里之外的内蒙古大草原,在蒙古包前,听龙梅、玉荣奶奶讲当年真实的故事,学生们摸着玉荣奶奶的假腿,想着小姐妹的集体主义情怀,感动地哭了。这千里之外的一堂课,永远刻在了孩子们的心坎上。我们还邀请龙梅和玉荣到北京参加学校的戏剧节活动,并举行隆重的仪式,聘请两位奶奶为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这是我们戏剧教育共同体中最经典的“民族符号”。
  戏剧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
  1.会诊把脉,策略先行,为课程保驾护航
  根据三级课程实施的经验和教训,学校课程策略指导团队与专家团队及时会诊把脉,出台了适应不同年段学生发展需求的策略,主要从剧本素材、学习方式、产品定位、“副产品”研发四个层面进行指导。
  剧本素材:低年级侧重选择课内外出现的童话故事进行改编;中年级侧重选择叙事类的文章进行改编,文章可以是教材中出现的,也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习作;高年级侧重选择古诗文进行改编,也可自主创编有一定深度、有教育意义的剧本。
  学习方式:低年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负责编、排全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中年级师生共同策划,教师组织研讨,由学生全程策划、教师随机指导;高年级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家长配合,由学生设计活动方案,相关教师根据方案需要予以配合。
  产品定位:低年级主要选择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童话剧、手偶剧和童话歌舞剧;中年级主要以校园话剧为主;高年级以诗韵剧、大型歌舞剧为主。
  研发“副产品”:低年级开展“读、讲、画”活动,并制作简单的头饰、道具;中年级开展“读、写、思”活动,并制作服饰、道具、宣传海报;高年级开展戏剧综合实践活动,以思辨探究为核心的研究报告形式呈现,并制作服饰、道具、宣传海报以及制作手绘本等。
  2.师生同参与,“剧目当红娘,学科结良缘”
  以剧目为载体的学科联动课程,是戏剧综合实践课程中的重头戏。它承载着完成课程目标——“以美润德、以美启智、以美练能、以美践行”的重任,连接着与完成产品相关的各学科教师和学生。因此,剧目这个红娘,会创生出不同学科的多彩组合,吸引师生积极参与,激发大家无限的可能。
  剧目既是载体又是课程要完成的产品,它是课程建设者们要完成的最终任务,也需要摆在所有人面前经受大家的检验。所以,它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求参与者全情投入,用心创造。
  实施学科联动,全程需要几个关键环节:
  选择确定剧本:根据学校的德育方向,选择经典剧本;根据学生的问题,自主改编、创编剧本。
  组建资源团队:剧目负责人根据完成剧目的需要向相关学科教师发布征集令,组建学科联动团队。
  制定联动计划:形成团队后,剧目负责人制定学科联动计划。
  撰写组合教案: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联动计划,设计、撰写本学科教案,磨合组合教案。
  形成学科联动方案:召开团队会,相互碰撞,完善各学科教案;设计合理衔接点,合理分配课时,共同形成以此剧目为载体的学科联动实施方案。
  排演完成剧目:各学科教师利用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逐步形成剧目的排演。
  拓展“副产品”:以产品最大化为原则,师生共同研发适合本剧目的相关“副产品”,实现课程效益最大化。
  以红色经典剧目《江姐》为例:语文教材中的“课外书屋”出现了“江姐”“小萝卜头”的名字,教师便以《狱中联欢》为范本,使学生了解到江姐、华子良、小萝卜头等一个个革命先驱的感人故事;音乐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烈火中永生》;班会课上,六年级的学生自发地把自己读到的有关江姐的故事讲给其他年级的弟弟妹妹们听,经过一轮轮竞赛选择,最终12位红色讲解员“问世”了;美术课:学生制作海报;社团活动中,在教师剧团排演《江姐》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剧务工作。整个项目联动的过程中,没有教师的说教,红色的旋律如涓涓流水般流淌到学生的心灵。当《江姐》演出时,学生们的眼里闪烁着泪花,这使我们看到项目所具有的深入人心的教育功能。
  最后,总结提升,将学科联动模型固化,为其他联动团队提供经验。
  在这个生动的案例中,剧目的选择来源于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学科的联动来源于剧目排演的需要;汇集的课型因需设置;课时可长可短,彼此兼顾,最重要的是,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甚至食堂的厨师都成为课程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戏剧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效果
  以校园剧为载体的综合实践课程,选择的视角是看似不大的“小儿科”,立意却是素质教育的大课程;因需汇聚的课程资源,轻而易举穿越了学科边界,把学生和教师平等地放在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地位;用排演剧目的特殊方式,创设了用生命和真情体验、表达的真实情境,使“高大上”的核心价值观,透过活生生的画面、人物、故事浸润到师生的心田,使学校“以美润德、以美启智、以美练能、以美践行”的育人目标落地生根。
  编辑
其他文献
小学教育不是简单地组织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而是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生态教育就要着眼于生命的发展、生命与生命的关系、生命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理想的“教育生态”应该是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人格,使师生都能在幸福的状态下工作、学习、成长。  芳草地国际学校一向以“治学有方,开放时尚,名师荟萃,教育优质”享誉海内外。日坛校区中国部在“营造高品质教育生态,让幸福的老师
编者按:《重访》是中央电视台一档带有纪录片元素的历史类专题节目。他们将镜头对准历史中的焦点与疑点,通过今天的寻访与考证、口述与记录,在重访中捕捉答案与解密真相,触摸和感知历史的脉动。本刊将《重访》栏目的节目素材整理成文,让我们再次聚焦那一段段客观真实的历史,钩沉出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辛德勒救下了1000余名在集中营里将遭厄运的犹太人。在20世纪那场残酷的战争的
1963年、1964年中苏大论战期间,苏共在连篇累牍地公开发表反华文章、掀起大论战的同时,也通过信函一次次向中共提出停止公开论战、召开国际会议的建议。对于苏联反华行动,中共进行了还击,同时也试图寻找机会谋求团结。但苏共的一些做法使中苏间的分歧进一步扩大。1965年3月,苏共纠集19个共产党、工人党在莫斯科召开会议,中共拒绝参加。这次会议是“一个公开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极其严重的步骤”,此后中苏关
前年我去看电影《梅兰芳》,在等待进场时和身边的人闲聊,我问:“你们看过梅兰芳先生本人演的戏吗?”被问的人异口同声,都说:“没有看过。”这也难怪,梅先生1961年逝世,距今已近半个世纪,曾亲见他演出的人自然不多了。这使我想到胡适之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先生在中国可是个大大的名人,他倡导文学革命,主张写白话文,并带头写新诗;他宣扬民主自由,讲究科学,反对迷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带头人。当年的大学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指写于纸、布或刻于竹子、木头,悬挂在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因为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和谐,所以自古以来就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喜爱。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楹联因汉语一字一音、连字成词的特点,被赋予了浓重的中国文化特色。  张志公先生曾说:“属对是一种有效的实际的语音、词汇的训练和语法训练,同时还包括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古人常用对对子的
1949年中南海第一次规划修缮后,中央警卫局遵照上级指示,通过中央办公厅先后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借调了不少珍贵古董,分别布置在勤政殿、怀仁堂两个重要场所,1963年6月复查登记,共有141件。“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夕,由中央警卫局服务科行政组长武宗让具体负责,全部安全退回故宫。我当时在服务科工作,但那时年轻,不懂文物,初见时,感觉一般,只是多看几眼而已。后来由于工作关系,耳闻目睹的得多了,才渐渐明白,原
沃尔沃C70  沃尔沃C70将在2014年全面停产,根据购车者的登记资料,68.01%的买家不以奢华需求为购买动机。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人民日报》撰文,以亲身经历,谈胡耀邦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我深有同感,非常激动。我在甘肃省青年团以及其后的甘肃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曾有幸七次见到耀邦,并聆听他的谈话。他的一言一行都让我深受启迪。我以为,把这些往事整理出来,在今天也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刘姥姥进大观园犯了什么错误?”    我第一次见耀邦,是在1955年11月去北京开全国团的报刊总编会议期间。当时,耀
在执教四年级“运动场上”时,我以精彩有效的互动教学构建全新的美术课堂,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1.引领学生在互动型教学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开放式问题,如“谁能和同学分享一下你在绘画人物时曾遇到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根据平时的绘画经验总结自己存在的困难,这样,既反映了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又引发了學生和教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在教学中
我在中南海工作了27年,那时候机关工作人员和中央一些首长及其家属一起,自己买票到西楼大厅看娱乐电影,再加上轮到现场值班或卖票,所以耳闻目睹了许多与中南海内部电影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相当感人,有些十分有趣,至今依然回味无穷。    西楼大厅观看电影的故事    所谓“中南海内部电影”,通常说的就是西楼大厅所放映的电影,是中央领导人同机关干部、职工一起看的公开发行,或暂不公开发行的电影。而西楼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