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释光信号灵敏度变化的模式,验证和推论

来源 :核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axiy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势阱电子对太阳光的灵敏程度,将可被太阳光晒退的势阱分为“易晒”和“难晒”两种类型,从而提出了一个红外光释光信号灵敏度变化的理论模式.模式认为在电离辐照中,这两类势阱竞争所产生的电子,光释光信号的灵敏度反映了“易晒”势阱中的电子对辐照剂量的响应。灵敏度与“难晒”势阱中的电子浓度有关.光释光信号的灵敏度在实验室晒退后升高或降低不仅与实验室晒退的条件和标本的年龄有关,而且与标本在沉积前的曝光有关.此模式可以解释现有文献中有关光释光灵敏度变化的现象和结果,并用实验对该模式做了进一步的验证.最后,对具体沉积物的
其他文献
分别从沙生蜡菊的乙醇(体积分数70%)提取物及淡竹叶子的乙醇(体积分数70%)提取物中同时分离得到一个新化合物。该化合物为无色针晶(甲醇),紫外灯下有暗斑,FeCl3反应阳性,溴甲酚绿反应阳
通过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色谱等手段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Bge.)水提部分中分离出一个化合物,利用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确定其结构为2α,3α,19α,24-tetrahydroxy
以3-奎宁酮和吩噻嗪为起始原料,经缩合制得美喹他嗪的关键中间体10-(3-羟基-1-氮杂双环[2,2,2]辛-3-基甲基)-吩噻嗪(4),4再经氯代、消除、Pd-C还原制得美喹他嗪。目标化合物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