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教学工厂”和“校中厂”实训基地的内涵,并对“校中厂”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和主要实施途径进行了一番探讨,以实现工学深度结合。
关键词:教学工厂;校中厂;实训基地;工学结合
教高[2010]8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探索建立“校中厂”实训基地是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之一,是实现工学深度结合的重要途径。“校中厂”实训基地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教学工厂”的目标都是工学结合,因此借鉴“教学工厂”的成功理念建设“校中厂”实训基地是一条捷径。
一、准确理解“教学工厂”和“校中厂”实训基地的内涵
(1)“教学工厂”理念是NYP最为成功的创新,它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教学有效融合,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NYP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型工厂,并通过企业项目开发、学生生产实习,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工厂”实质是工学结合,核心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要求做到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学生校内学习与基地实训相结合、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这就要求校企双方依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装备和场地等方面紧密合作,通过采取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校中厂”实训基地就是要通过校企紧密合作,把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设备、场地等资源引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企业参与基地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教材编写和实训指导等全过程工作。通过实训基地,带动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加强学生各阶段的生产性实训,这不仅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提高技能,而且能承担生产任务或参与对外技术服务,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
二、正确树立“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理念
(1)树立有利于学生发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只有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才能体现“教学工厂”,真实的生产环境才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劳动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有更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更强的职业发展动力,这有利于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2)树立有利于我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提高设备场地等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降低设备的投入成本,减少人力投入,提高办学的方向性、目的性和实效性。我院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新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树立有利于行业企业的发展理念。企业减少了对厂房、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得到了成本较低的人力资源,缩短了投资周期。如果深化企业对人才进行“订单培养”,还可为企业减少培训成本的支出,并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4)树立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理念。这种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了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效益的原则和目标,减少整个社会的物资、资金及其他要素的浪费。
三、明确“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1.搭好实训平台。
(1)引进先进对口企业。离开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学生就没有真实的生产实践岗位,工学结合就成了无源之水。广州市政府和我院共同投资近2000万元进行场地等设施设备的建设,并通过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和中铁电气化局等规模大、效益好、技术高、管理先进的企业共同投入生产设备或生产流水线,用于机电、轨道交通类等专业学生在生产中实训。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利用汽车行业、人缘、地域、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引导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和实训指导等工作。(2)组建教师“工作室”或“开发室”。支持具有丰富科研实践经验的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联合,将机电类优势专业实训室组建成由教师命名的“工作室”或“开发室”,对外承接相关业务或项目,按照相应的业务流程对接课程改造成为系列实训项目,学生在完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通过项目化实训培养技能、开展技能竞赛和技术研发,做到实训与生产合一。(3)改造升级原有设施设备。我院引进中国南车集团等先进企业的操作规范、产品流程、工艺和管理模式,按工厂化、车间式布局和设备选型,进一步对原有生产化程度不高的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为实训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
2.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各专业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讨论研究,制定符合当前人才需求的专业定位和培养规格,明确核心技能,继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任务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在结合实训基地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培养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目标,并将重点阶段性实训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实训地点、实训课程和实训项目。让企业、教师和学生都清楚各个阶段的实训内容、目标和技能考证要求,有效地解决实践教学随意性等问题,确保实践教学的系统性、计划性和可控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各课程标准,使之与企业、专业发展实际相符。在教学活动中,营造真实或近乎真实的职业实践情境,学生按照行业规范开展行动并完成符合质量、经济和环保要求的工作成果,获取工作经验、知识和技能。
3.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离不开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的过程实际是工学结合的过程,也是实训基地建设发挥效益的前提与保障。各专业将实践作为课程的逻辑主线,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综合资源,紧紧围绕专业核心技能的形成,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教材按照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关性重新组织和编写,将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载体,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课程。引导教师与实训基地企业合作开发实训教材,引进企业的生产案例、实际项目和操作流程,提高实训教材的指导性,引导教师灵活开展教学活动并不断调整优化教学活动策略。鼓励教师从企业接受项目带回基地,将企业项目转化为若干个子项目,并融入到实训教学中,利用子项目通过项目教学法或“教学做一体”将教学内容进行层层推进。
4.培养“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
带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校中厂”的主要功能之一。实训基地建设与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打造是相辅相成的。针对专任教师,一方面鼓励企业接收教师进行实践锻炼,提供技术开发、产品研发条件,共同推进“双师型”教师建设;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参加各种专业课程培训,提高教师设计课程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同时,加强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考核,并与岗位聘任和绩效考核挂钩,促使教师取得双师证书且与实际能力相匹配。对于兼职教师,将他们统一编入教研室或工作室,保证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课时量超过50%,切实解决兼职教师挂名不到位、不能真正指导实践教学的问题,使实训基地兼职教师真正成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成员。
5.采用灵活开放的教学管理制度。
在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着教育教学的稳定性与企业生产任务市场变动性的矛盾,存在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训练性与企业经济效益性的矛盾。因此,要通过院系二级管理改革加强实训基地的教学管理自主权,推行机动灵活的弹性学制和管理制度,根据企业生产需要或忙闲不均的情况灵活调整,实施分段式、多学期、全天制轮班教学,把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变共性管理为个性管理,变面对班级管理为面对企业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6.实施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
校企共同结合具体工种或岗位,通过设立业余顶岗实习学分、顶岗职业素质学分和实施新的学生综合测评办法等措施,建立起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实习全程评价、校企多元考核的开放性评价体系。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采用“三借、一过程”的多元考核方式,即借职业资格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借上岗达标测试取代课程考试,借完成规定项目或任务取代课程考试,强化过程考核,用过程的产品达标测试取代考试。同时,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融入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实现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生和教师评价与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全方位结合。着重把顶岗实习与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习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社会实践学分,并纳入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此外,对未按要求完成实习的学生,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对表现优秀者,优先推荐就业,提高学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
[本文系中国职业教育学会2010-2011年度科研规划项目(项目序号:2032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
[2]黄宏伟.基地“两化”: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突破口[J].教育与职业,2009,(8).
责任编辑 何丽华
关键词:教学工厂;校中厂;实训基地;工学结合
教高[2010]8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探索建立“校中厂”实训基地是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之一,是实现工学深度结合的重要途径。“校中厂”实训基地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教学工厂”的目标都是工学结合,因此借鉴“教学工厂”的成功理念建设“校中厂”实训基地是一条捷径。
一、准确理解“教学工厂”和“校中厂”实训基地的内涵
(1)“教学工厂”理念是NYP最为成功的创新,它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教学有效融合,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NYP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型工厂,并通过企业项目开发、学生生产实习,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工厂”实质是工学结合,核心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要求做到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学生校内学习与基地实训相结合、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这就要求校企双方依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装备和场地等方面紧密合作,通过采取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校中厂”实训基地就是要通过校企紧密合作,把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设备、场地等资源引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企业参与基地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教材编写和实训指导等全过程工作。通过实训基地,带动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加强学生各阶段的生产性实训,这不仅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提高技能,而且能承担生产任务或参与对外技术服务,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
二、正确树立“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理念
(1)树立有利于学生发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只有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才能体现“教学工厂”,真实的生产环境才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劳动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有更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更强的职业发展动力,这有利于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2)树立有利于我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提高设备场地等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降低设备的投入成本,减少人力投入,提高办学的方向性、目的性和实效性。我院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新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树立有利于行业企业的发展理念。企业减少了对厂房、用水用电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得到了成本较低的人力资源,缩短了投资周期。如果深化企业对人才进行“订单培养”,还可为企业减少培训成本的支出,并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4)树立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理念。这种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了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效益的原则和目标,减少整个社会的物资、资金及其他要素的浪费。
三、明确“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1.搭好实训平台。
(1)引进先进对口企业。离开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学生就没有真实的生产实践岗位,工学结合就成了无源之水。广州市政府和我院共同投资近2000万元进行场地等设施设备的建设,并通过与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和中铁电气化局等规模大、效益好、技术高、管理先进的企业共同投入生产设备或生产流水线,用于机电、轨道交通类等专业学生在生产中实训。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利用汽车行业、人缘、地域、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引导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和实训指导等工作。(2)组建教师“工作室”或“开发室”。支持具有丰富科研实践经验的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联合,将机电类优势专业实训室组建成由教师命名的“工作室”或“开发室”,对外承接相关业务或项目,按照相应的业务流程对接课程改造成为系列实训项目,学生在完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通过项目化实训培养技能、开展技能竞赛和技术研发,做到实训与生产合一。(3)改造升级原有设施设备。我院引进中国南车集团等先进企业的操作规范、产品流程、工艺和管理模式,按工厂化、车间式布局和设备选型,进一步对原有生产化程度不高的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为实训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
2.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各专业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讨论研究,制定符合当前人才需求的专业定位和培养规格,明确核心技能,继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任务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在结合实训基地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培养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目标,并将重点阶段性实训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实训地点、实训课程和实训项目。让企业、教师和学生都清楚各个阶段的实训内容、目标和技能考证要求,有效地解决实践教学随意性等问题,确保实践教学的系统性、计划性和可控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各课程标准,使之与企业、专业发展实际相符。在教学活动中,营造真实或近乎真实的职业实践情境,学生按照行业规范开展行动并完成符合质量、经济和环保要求的工作成果,获取工作经验、知识和技能。
3.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离不开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的过程实际是工学结合的过程,也是实训基地建设发挥效益的前提与保障。各专业将实践作为课程的逻辑主线,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综合资源,紧紧围绕专业核心技能的形成,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教材按照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关性重新组织和编写,将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确定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载体,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课程。引导教师与实训基地企业合作开发实训教材,引进企业的生产案例、实际项目和操作流程,提高实训教材的指导性,引导教师灵活开展教学活动并不断调整优化教学活动策略。鼓励教师从企业接受项目带回基地,将企业项目转化为若干个子项目,并融入到实训教学中,利用子项目通过项目教学法或“教学做一体”将教学内容进行层层推进。
4.培养“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
带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校中厂”的主要功能之一。实训基地建设与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打造是相辅相成的。针对专任教师,一方面鼓励企业接收教师进行实践锻炼,提供技术开发、产品研发条件,共同推进“双师型”教师建设;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参加各种专业课程培训,提高教师设计课程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同时,加强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考核,并与岗位聘任和绩效考核挂钩,促使教师取得双师证书且与实际能力相匹配。对于兼职教师,将他们统一编入教研室或工作室,保证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课时量超过50%,切实解决兼职教师挂名不到位、不能真正指导实践教学的问题,使实训基地兼职教师真正成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成员。
5.采用灵活开放的教学管理制度。
在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着教育教学的稳定性与企业生产任务市场变动性的矛盾,存在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训练性与企业经济效益性的矛盾。因此,要通过院系二级管理改革加强实训基地的教学管理自主权,推行机动灵活的弹性学制和管理制度,根据企业生产需要或忙闲不均的情况灵活调整,实施分段式、多学期、全天制轮班教学,把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变共性管理为个性管理,变面对班级管理为面对企业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6.实施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
校企共同结合具体工种或岗位,通过设立业余顶岗实习学分、顶岗职业素质学分和实施新的学生综合测评办法等措施,建立起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实习全程评价、校企多元考核的开放性评价体系。以岗位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采用“三借、一过程”的多元考核方式,即借职业资格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借上岗达标测试取代课程考试,借完成规定项目或任务取代课程考试,强化过程考核,用过程的产品达标测试取代考试。同时,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融入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实现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生和教师评价与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全方位结合。着重把顶岗实习与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习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社会实践学分,并纳入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此外,对未按要求完成实习的学生,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对表现优秀者,优先推荐就业,提高学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
[本文系中国职业教育学会2010-2011年度科研规划项目(项目序号:2032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
[2]黄宏伟.基地“两化”: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突破口[J].教育与职业,2009,(8).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