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了解烟台市中小学教师卫生应急能力现状,分析问题,提高教师认知应对能力。方法 对241名一线教师进行培训前、后的两次问卷调查,对比答案正确率。结果 97.10%的教师渴望了解急救知识,近一半的教师有遭遇急症不会应对的经历,对传染病的分类、潜伏期、疫情报告时间掌握率较低,培训前后答卷正确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小学一线教师具有参加卫生应急培训的热情,但由于时间及场地有限,接受过医疗培训的仅为4.56%,在传染病防治、心肺复苏术、现场应急处理等方面亟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关键词:卫生应急 救护能力 调查 干预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25-02
学校具有人群密集、密切接触、年龄集中的特殊性,也是传染病爆发、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易发场所[1]。班主任或学生往往是现场第一目击者,普遍存在因卫生应急处理能力明显不足而过度依赖120急救或家长的现象。因此,笔者对烟台市中小学教师的卫生应急救护现状展开调查,旨在探讨开展中小学教师卫生应急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意义及方法,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赢得抢救时机。
1 对象与方法
(1)对象对参加卫生应急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在授课前后两次发放调查问卷,现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45份,回收有效问卷241份,有效回收率为98.37%。
(2)方法参考资料,走访医院,召开部分中小学校长、校医、骨干班主任会议,集中讨论后确定授课内容与形式,设计教师卫生应急知识的问卷1、2,反映中小学教师对卫生应急知识的认知程度。
(3)统计学处理所有问卷经核查计分后统一编号,使用Excel对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人员组成
培训班面向与校园卫生应急有关的中小学管理人员、校医及一线班主任,在参加调查的241人中,女性177人,占73.44%,年龄集中在30~40岁,一线班主任196人,占81.33%,管理岗位32人,专兼职校医13人。
2.2 培训前认知态度(n=241)[名(%)](见表1)
2.3 培训前后认知水平对比(见表2)
2.4 培训效果(见表3)
3 讨论
3.1 校园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现状分析
(1)学校具有社会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一旦出现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极易造成蔓延扩散形成爆发[2]。高达97.10%的一线教师渴望了解急救知识,约半数教师有遭遇身边的人突发急症而自己不会应对的经历,并有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主动获取急救知识的行为。但参加过医疗救护知识或技能培训的教师仅占4.56%,认为自己现有知识储备可以应对意外的仅有14.94%。
(2)青少年好动,生活经验不足,防范意识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对比数据可知,培训前,教师对烫伤、眼内异物、中暑、骨折等校园意外伤害的处理知识掌握较好,而对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对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掌握率高达96.68%,而对校园常见的水痘潜伏期及发生疫情后的报告时间、止血点等知识点掌握水平较低,仅为21.16%、27.80%、16.18%,这样在疫情发生时,第一发现者往往不能及时制止疫情的扩散,避免危机的发生。
(3)培训效果反馈:高达97.93%的教师满意现有的培训内容,认为理论授课实用且条理性很强;85.06%的教师认可“半天理论授课+半天实训练习+课后对照讲义自学”的培训形式及时间安排,这与一线教师工作节奏紧张有关。教师均认为卫生应急培训超出或达到自己预期,这与学校培训的前期准备翔实、内容贴近需求,实训课动手操作机会多有关。
3.2 提升校园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的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由于认识不足和财政投入不到位,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往往仅限于纸上文案,缺少思想上、技术上、物质上的準备,以及储备物资的妥善管理[3]。因此,教育部门应把防控学校卫生应急事件的发生纳入平安校园建设的考核体系,将应急预案落实到具体责任人,通过开展知识讲座、电化教学等形式普及卫生应急常识,每学期定期组织课外演练、并优化救援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师生的自我保护和现场救护能力,事故发生时才能做到临危不乱。
(2)加强部门协调,提高保障水平。
完善的应急机制工作预案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有效途径[4]。一方面,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县、市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强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实现各级卫生应急指挥平台与上下级信息互联互通,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决策指挥和快速反应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的横向联系,联合开展应急培训演练,促进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常态化,提高校园卫生应急队伍机动性和自我保障能力。
(3)开展卫生培训,提升互救能力。
校园卫生应急事件的突发性和极强的扩散性决定了危机应对必须迅速、果断。因此,在学校开展初级卫生应急救护培训,在重点人群中强化对心肺复苏术、校园急症、传染病防护等知识的宣教,对校医及一线班主任进行全员培训,在学生中以点带面强化急救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公众自救和互救能力。
我国目前急救培训主要由医院、120急救中心承担,因受场地和师资限制,培训规模难以扩大,本项研究是响应“健康进学校”的号召,以学校需求为基点,发挥卫生职业学校师资和场地优势,建立面向中小学师生的卫生急救培训平台,创新培训模式和内容,以点带面,最终达到提升师生现场应急救护能力,保证学生生命安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唐兵.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现状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6:17-19.
[2] 刘见顺,戴佑礼,林集焕,等.构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3):77-78.
[3] 刘艳蓉.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对策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3):152-153.
[4] 王晓敏,邓春景,刘万才,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23(5):464-465.
关键词:卫生应急 救护能力 调查 干预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25-02
学校具有人群密集、密切接触、年龄集中的特殊性,也是传染病爆发、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易发场所[1]。班主任或学生往往是现场第一目击者,普遍存在因卫生应急处理能力明显不足而过度依赖120急救或家长的现象。因此,笔者对烟台市中小学教师的卫生应急救护现状展开调查,旨在探讨开展中小学教师卫生应急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意义及方法,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赢得抢救时机。
1 对象与方法
(1)对象对参加卫生应急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在授课前后两次发放调查问卷,现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45份,回收有效问卷241份,有效回收率为98.37%。
(2)方法参考资料,走访医院,召开部分中小学校长、校医、骨干班主任会议,集中讨论后确定授课内容与形式,设计教师卫生应急知识的问卷1、2,反映中小学教师对卫生应急知识的认知程度。
(3)统计学处理所有问卷经核查计分后统一编号,使用Excel对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人员组成
培训班面向与校园卫生应急有关的中小学管理人员、校医及一线班主任,在参加调查的241人中,女性177人,占73.44%,年龄集中在30~40岁,一线班主任196人,占81.33%,管理岗位32人,专兼职校医13人。
2.2 培训前认知态度(n=241)[名(%)](见表1)
2.3 培训前后认知水平对比(见表2)
2.4 培训效果(见表3)
3 讨论
3.1 校园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现状分析
(1)学校具有社会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一旦出现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极易造成蔓延扩散形成爆发[2]。高达97.10%的一线教师渴望了解急救知识,约半数教师有遭遇身边的人突发急症而自己不会应对的经历,并有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主动获取急救知识的行为。但参加过医疗救护知识或技能培训的教师仅占4.56%,认为自己现有知识储备可以应对意外的仅有14.94%。
(2)青少年好动,生活经验不足,防范意识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对比数据可知,培训前,教师对烫伤、眼内异物、中暑、骨折等校园意外伤害的处理知识掌握较好,而对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对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掌握率高达96.68%,而对校园常见的水痘潜伏期及发生疫情后的报告时间、止血点等知识点掌握水平较低,仅为21.16%、27.80%、16.18%,这样在疫情发生时,第一发现者往往不能及时制止疫情的扩散,避免危机的发生。
(3)培训效果反馈:高达97.93%的教师满意现有的培训内容,认为理论授课实用且条理性很强;85.06%的教师认可“半天理论授课+半天实训练习+课后对照讲义自学”的培训形式及时间安排,这与一线教师工作节奏紧张有关。教师均认为卫生应急培训超出或达到自己预期,这与学校培训的前期准备翔实、内容贴近需求,实训课动手操作机会多有关。
3.2 提升校园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的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由于认识不足和财政投入不到位,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往往仅限于纸上文案,缺少思想上、技术上、物质上的準备,以及储备物资的妥善管理[3]。因此,教育部门应把防控学校卫生应急事件的发生纳入平安校园建设的考核体系,将应急预案落实到具体责任人,通过开展知识讲座、电化教学等形式普及卫生应急常识,每学期定期组织课外演练、并优化救援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师生的自我保护和现场救护能力,事故发生时才能做到临危不乱。
(2)加强部门协调,提高保障水平。
完善的应急机制工作预案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有效途径[4]。一方面,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县、市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强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实现各级卫生应急指挥平台与上下级信息互联互通,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决策指挥和快速反应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的横向联系,联合开展应急培训演练,促进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常态化,提高校园卫生应急队伍机动性和自我保障能力。
(3)开展卫生培训,提升互救能力。
校园卫生应急事件的突发性和极强的扩散性决定了危机应对必须迅速、果断。因此,在学校开展初级卫生应急救护培训,在重点人群中强化对心肺复苏术、校园急症、传染病防护等知识的宣教,对校医及一线班主任进行全员培训,在学生中以点带面强化急救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公众自救和互救能力。
我国目前急救培训主要由医院、120急救中心承担,因受场地和师资限制,培训规模难以扩大,本项研究是响应“健康进学校”的号召,以学校需求为基点,发挥卫生职业学校师资和场地优势,建立面向中小学师生的卫生急救培训平台,创新培训模式和内容,以点带面,最终达到提升师生现场应急救护能力,保证学生生命安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唐兵.农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现状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6:17-19.
[2] 刘见顺,戴佑礼,林集焕,等.构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3):77-78.
[3] 刘艳蓉.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对策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3):152-153.
[4] 王晓敏,邓春景,刘万才,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23(5):464-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