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一节高效的英语课必须有老师的有效提问,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因素之一。教师在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能否问到点上,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而我们的课堂上缺乏的正是有效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
高效的英语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笔者认为教师除了以有效的讲授来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外,教师有效的提问,更能使学生有效的倾听,使课堂教学保持相互的对话、交流,达到高效。
恰当的英语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提升。
二、现状
尽管课堂提问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但由于受教师个体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英语课堂上总是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徒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内容过于简单。
教师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多为一般疑问句,学生只需回答“Yes”或“No”。英语练习中有一种判断题(True or False), 每听课时都能看到有的老师把这种题型用得不亦乐乎。但是,这种题型所包含的信息比较少,而且学生不太感兴趣。我们教师提出一般疑问句的提问和这种题型如出一辙。学生看完文章之后,对这样的问题把握是比较好的,没有必要把课堂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上面。以译林牛津教材高中模块二第二单元为例,课文的标题叫做“An Adventure in Africa”, 有教师在教学时这样提问“Does this adventure happen in Africa?”。这明显就是低效无用的提问,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当然,一般疑问句对于开放式的启发思维也是有效的。例如牛津译林版教材中的Welcome to the unit 板块,如果用一般疑问句也是可以的,但其后最好加上一句“Why?”。 例如牛津模块二的第一单元,单元的标题为Tales of the unexplained,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 “Do you believe in unexplained things such as UFOs and Yetis? Why or why not?”。
2、提问时机把握不好。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有的时候教师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准备了若干问题,在学生上一个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之前,又抛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这种“连珠炮”式的提问形式看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但实际上却没有把握好提问时机,给课堂留下了许多漏洞。一些教师遇到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时,或者学生答错时,就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现象,缺少耐心,一心想着教案中备好的内容要完成,没有考虑让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知识,而是教师自己在表现,存在着教师自己为中心的教学现象。
3、缺乏学生答问的评价机制。
教师的“问”带动了学生的“答”。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答”,教师往往缺少一些有效的评价机制。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用一些简单的评语加以评价,例如“Good.”、“Excellent.”、 “That's right.”。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评价千篇一律,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 所以,我们的评价机制要跟上,课堂的点评不能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帮助其纠正。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就让其“坐下”并立即转入下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学生回答的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学生回答后,教师一定要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
4、提问形式过于单一。
教师大多采用“教师——整体学生”和“教师——个体学生”的师生问答,较少采用“学生——学生”,“小组——小组”,“学生——教师”的提问形式。还有一个教师提问时会犯的错误就是先点名,后提问。先点名,后提问方式一是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给被点名学生压力,感到突然袭击,没有思考的时机。还有一个与此类似的提问就是从前排到后排顺序提问。这几种方法都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从而导致一些学生过多参与而有的学生却在整节课上无所事事。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往往倾向于尖子生和前排的学生,所以我们有时会在公开课上看到,有的学生一节课回答问题的机会竟有七八次之多,而有的学生可能连一次机会都没有。
三、对策
针对以上英语课堂上提问的现状,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以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基础,能“跳一跳就够得着”的提问是非常有意义的。
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石在于事先预设一个适宜的问题。课前精心的预设,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而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并理解课文内容。那么如何设计一个适宜的问题呢?
1、创设情境,激疑引趣。
译林牛津教材有一篇课文是讲Olympic Games 的,但由于2008年的奥运会已经过去,学生在时态的运用上早已混淆,所以,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重新加工,例如我们可以把它改成学生感兴趣的下一届的世界杯。南京的教师占据了天时地利,自然可以把2014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二届青奥会运用起来。这样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由于学生已经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所以讨论的时候就非常热烈,教学效果自然比较好。 2、分析学生,分层提问。
一个班的学生有好有差,尖子生有浓厚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自觉性高,表现欲强;学困生基础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这时,如果教师的提问为了只照顾学困生而设计得过于简单,就会造成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厌倦感,这样提问有效性大大降低;反之,如果提问过于太难,课堂容易成为几个尖子生的表演舞台,而学困生的学习压力就更大。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特长、弱点设计出一套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进行分层设问。
3、研究教材,针对设问 。
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处。对于教材的难点,教师要认真思考设计几个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课堂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以上是教师在课前准备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的性:
问题应落在实处,如关键词语之类的聚合点上。(张正东,1999)为了切中要害,问题一定要使学生操练到语言技能或运用已学的语言材料。如牛津教材模块一第一单元的主要语法就是定语从句,而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一些简单的定语从句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应有意识地安排到提问中去。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What kind of school life do you like?”。这样学生在回答时就会无意识地进行定语从句的操练。为了达到启发的目的,我们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I like a school life ______________”,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去使用定语从句了。
(2)普遍性: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式,这种师生互动,有大多数时间成了“乱动”或“不动”,这种合作学习开始变形。针对此类情况,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学、不爱思考同学的非语言性暗示,鼓励学生间相互启发,使大多数同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问题的提出要适合班级的中等生的层次。
(3)灵活性: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方法要灵活,不拘一格。例如,我们在面向甲学生讲解时,突然提问乙同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再如,我们在讲解时经常会碰到学生岔开话题的现象。这时我们不应该简单回避,或大声训斥,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做的是因势利导,再把话题转回到正题上,做到收放自如。
(4)探究性:
问题的提出要击中要害,不能一味的以简单的形式呈现。在提倡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情境下,教师要设计学生的同伴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常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问题往往在课堂阅读教学的深层理解阶段,或者课文的事实性整体理解的发展间段。目的是使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和拓展。例如,在教授牛津模块一教材第一单元Project板块时,笔者根据课文的特点,没有去提一些表层的问题,而是提醒学生关注文本中连续出现的四个“yet”,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青春期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统一体。
四、结语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只有运用得当的课堂提问艺术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一节高效的英语课必须有老师的有效提问,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因素之一。教师在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能否问到点上,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而我们的课堂上缺乏的正是有效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
高效的英语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笔者认为教师除了以有效的讲授来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外,教师有效的提问,更能使学生有效的倾听,使课堂教学保持相互的对话、交流,达到高效。
恰当的英语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提升。
二、现状
尽管课堂提问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但由于受教师个体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英语课堂上总是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徒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内容过于简单。
教师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多为一般疑问句,学生只需回答“Yes”或“No”。英语练习中有一种判断题(True or False), 每听课时都能看到有的老师把这种题型用得不亦乐乎。但是,这种题型所包含的信息比较少,而且学生不太感兴趣。我们教师提出一般疑问句的提问和这种题型如出一辙。学生看完文章之后,对这样的问题把握是比较好的,没有必要把课堂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上面。以译林牛津教材高中模块二第二单元为例,课文的标题叫做“An Adventure in Africa”, 有教师在教学时这样提问“Does this adventure happen in Africa?”。这明显就是低效无用的提问,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当然,一般疑问句对于开放式的启发思维也是有效的。例如牛津译林版教材中的Welcome to the unit 板块,如果用一般疑问句也是可以的,但其后最好加上一句“Why?”。 例如牛津模块二的第一单元,单元的标题为Tales of the unexplained,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 “Do you believe in unexplained things such as UFOs and Yetis? Why or why not?”。
2、提问时机把握不好。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有的时候教师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准备了若干问题,在学生上一个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之前,又抛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这种“连珠炮”式的提问形式看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但实际上却没有把握好提问时机,给课堂留下了许多漏洞。一些教师遇到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时,或者学生答错时,就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现象,缺少耐心,一心想着教案中备好的内容要完成,没有考虑让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知识,而是教师自己在表现,存在着教师自己为中心的教学现象。
3、缺乏学生答问的评价机制。
教师的“问”带动了学生的“答”。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答”,教师往往缺少一些有效的评价机制。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用一些简单的评语加以评价,例如“Good.”、“Excellent.”、 “That's right.”。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评价千篇一律,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 所以,我们的评价机制要跟上,课堂的点评不能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帮助其纠正。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就让其“坐下”并立即转入下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学生回答的到底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学生回答后,教师一定要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
4、提问形式过于单一。
教师大多采用“教师——整体学生”和“教师——个体学生”的师生问答,较少采用“学生——学生”,“小组——小组”,“学生——教师”的提问形式。还有一个教师提问时会犯的错误就是先点名,后提问。先点名,后提问方式一是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二是给被点名学生压力,感到突然袭击,没有思考的时机。还有一个与此类似的提问就是从前排到后排顺序提问。这几种方法都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从而导致一些学生过多参与而有的学生却在整节课上无所事事。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往往倾向于尖子生和前排的学生,所以我们有时会在公开课上看到,有的学生一节课回答问题的机会竟有七八次之多,而有的学生可能连一次机会都没有。
三、对策
针对以上英语课堂上提问的现状,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以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基础,能“跳一跳就够得着”的提问是非常有意义的。
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石在于事先预设一个适宜的问题。课前精心的预设,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而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并理解课文内容。那么如何设计一个适宜的问题呢?
1、创设情境,激疑引趣。
译林牛津教材有一篇课文是讲Olympic Games 的,但由于2008年的奥运会已经过去,学生在时态的运用上早已混淆,所以,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重新加工,例如我们可以把它改成学生感兴趣的下一届的世界杯。南京的教师占据了天时地利,自然可以把2014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二届青奥会运用起来。这样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由于学生已经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所以讨论的时候就非常热烈,教学效果自然比较好。 2、分析学生,分层提问。
一个班的学生有好有差,尖子生有浓厚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自觉性高,表现欲强;学困生基础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这时,如果教师的提问为了只照顾学困生而设计得过于简单,就会造成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厌倦感,这样提问有效性大大降低;反之,如果提问过于太难,课堂容易成为几个尖子生的表演舞台,而学困生的学习压力就更大。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特长、弱点设计出一套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进行分层设问。
3、研究教材,针对设问 。
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处。对于教材的难点,教师要认真思考设计几个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课堂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以上是教师在课前准备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的性:
问题应落在实处,如关键词语之类的聚合点上。(张正东,1999)为了切中要害,问题一定要使学生操练到语言技能或运用已学的语言材料。如牛津教材模块一第一单元的主要语法就是定语从句,而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一些简单的定语从句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应有意识地安排到提问中去。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What kind of school life do you like?”。这样学生在回答时就会无意识地进行定语从句的操练。为了达到启发的目的,我们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I like a school life ______________”,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去使用定语从句了。
(2)普遍性: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式,这种师生互动,有大多数时间成了“乱动”或“不动”,这种合作学习开始变形。针对此类情况,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学、不爱思考同学的非语言性暗示,鼓励学生间相互启发,使大多数同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问题的提出要适合班级的中等生的层次。
(3)灵活性: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方法要灵活,不拘一格。例如,我们在面向甲学生讲解时,突然提问乙同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再如,我们在讲解时经常会碰到学生岔开话题的现象。这时我们不应该简单回避,或大声训斥,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做的是因势利导,再把话题转回到正题上,做到收放自如。
(4)探究性:
问题的提出要击中要害,不能一味的以简单的形式呈现。在提倡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情境下,教师要设计学生的同伴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常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这种探究性问题往往在课堂阅读教学的深层理解阶段,或者课文的事实性整体理解的发展间段。目的是使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和拓展。例如,在教授牛津模块一教材第一单元Project板块时,笔者根据课文的特点,没有去提一些表层的问题,而是提醒学生关注文本中连续出现的四个“yet”,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青春期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统一体。
四、结语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只有运用得当的课堂提问艺术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