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的导入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一次技术,艺术俱佳的新课导入,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介绍了新课导入的重要性,注意点以及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
关键词: 新课导入;实验;故事;悬念;旧知识;社会事件
“万物贵乎始”,就像一次成功的演讲是从精心设计的开场白开始的;一部好书是从精湛的内容介绍开始的;而一节成功的好课是从引人入胜的精彩导入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精彩的新课导入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新旧课之间的衔接作用,使学生能够轻松学化学。
精彩的新课导入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作用:第一,可以将全班同学处在意犹未尽,课间休息中焕散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第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心理倾向。第三,可以消除学生对新课的恐惧感,使学生用愉悦的心情来学习化学。第四,可以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将课堂推向高潮,产生活跃的课堂气氛。
教学导入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掌握导入的技能技巧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导入要有目的性。新课的导入要有助于学生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与本节的教学内容脱节,成为浪费时间的无用之语。其次,导入要有启发性。具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愿望,以此来刺激学生思维的活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导入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有趣味性的导入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促进学生接受新的化学知识,避免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厌倦学习化学知识。最后导入要有新颖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会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形象生动,绘声绘色的描述学生们不知道的事物和故事,却没有点出因果关系,这样的导入更加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课而异。现在简单地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实验法导入
实验导入可由教师演示,也可让学生亲自动手。若是简单的实验可以由学生亲自动手,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激发思维,解决问题。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一位老师这样设计了导入:老师拿出一个西红柿,在上面不同的位置,插上一枚铜钥匙,一个铁钉,然后用导线连接铁钉与铜钥匙,并接到电流表上,让学生观察电流表中指针的变化,结果指针发生了偏转。为什么会有电流产生呢?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这是一种什么装置呢?它的原理是什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像这种平常所熟悉的事物却制造出意想不到的现象,更能启发人的思维,同时也带给学生熟悉感,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心理。通过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养成细心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化学故事法导入
虽已步入高中,学生们仍童心未泯。故事对他们有特殊的吸引力。课一开始,故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理解。例如,在讲溴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二十二岁的巴拉尔在研究盐湖中植物的时候,将从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采集到的黑角菜燃烧成灰,然后用浸泡的方法得到一种灰黑色的浸取液。他往浸取液中加入氯水和淀粉,溶液即分为两层:下层显蓝色,这是由于淀粉与溶液中的碘生成了加合物;上层显棕黄色,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现象。这棕黄色是什么物质呢?巴拉尔认为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氯与溶液中的碘形成了新的化合物——氯化碘;二是氯把溶液中的新元素置换出来了。于是巴拉尔想了些办法,先试图把新的化合物分开,但都没有成功。巴拉尔分析这可能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与氯、碘相似的新元素。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元素,请看今天的内容。故事导入能使学生走进伟人的求知世界,从而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
三、以旧迎新法导入
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以旧迎新法导入,可以通过提问,自问或做习题来找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然后引出所要学的新知识。这不仅有利于新旧知识的结合,还有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尽快接受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摩尔浓度的知识时,可先复习溶液的概念。然后告诉学生,配制质量的百分比浓度时,用的是质量,但实际上量取液体时一般多用体积,因此引入了新的表示浓度的方法:摩尔浓度。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而知识之间也有内在联系。以旧知识为因,引出新知识为果,是教师们经常用的方法。
四、悬念法导入
福尔摩斯的侦探集总是让人欲罢不能,这就是悬念的魅力。希区柯克曾经给悬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但是你用另一手法表现这同一场面,即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悬念会让学生产生期盼的心理,成为学生追求知识的动力。例如,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灭火,黄沙可以灭火,水也可以灭火。你知道吗?铜丝也能灭火!不信,请你试一试。用粗铜丝或多股铜丝绕成一个内径比蜡烛直径稍小点的线圈,圈与圈之间需有一定的空隙。点燃蜡烛,把铜丝制成的线圈从火焰上面罩下去,正好把蜡烛的火焰罩在铜丝里面,这时空气并没有被隔绝,可是铜丝的火焰却熄灭了。这是为什么呢?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的设计悬念,使学生处在迷雾之中,尔后引导他们拨开云雾,学习新的知识。
五、社会事件法导入
化学知识贯穿生活,用生活中发生的熟悉的事来导入新课,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还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最新的和化学有关的新闻报道来导入新课,这既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学习环境,还可以强调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例如,我们可以这样进行二氧化碳的导入:据报道,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高原冻土区气象台站多年来积累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在系统研究青海省冻土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示了青海高原冻土退化的事实。科学家研究表明,由于受全球气温变暖的影响,位于“世界屋脊”东部的青海高原冻土几十年来持续退化,青海高原正在持续“变软”。而冻土的退化,导致青海高原生态环境蜕变显著。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全球变暖呢?如果知识离开生活就会变得有些空洞,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了。所以,利用社会事件的导入,可以将生活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教学导入虽然只是整堂课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导入行为又具有上述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要谨慎待之,掌握导入的技能技巧,因势利导,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技巧。课堂教学导入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孙建民,孔繁升.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杨承印.化学教学设计与技能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李灵芝.化学课堂教学设计[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4]张庆云,谭建红.化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技能训练[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陈德华.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学习实践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 新课导入;实验;故事;悬念;旧知识;社会事件
“万物贵乎始”,就像一次成功的演讲是从精心设计的开场白开始的;一部好书是从精湛的内容介绍开始的;而一节成功的好课是从引人入胜的精彩导入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精彩的新课导入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新旧课之间的衔接作用,使学生能够轻松学化学。
精彩的新课导入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作用:第一,可以将全班同学处在意犹未尽,课间休息中焕散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第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心理倾向。第三,可以消除学生对新课的恐惧感,使学生用愉悦的心情来学习化学。第四,可以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将课堂推向高潮,产生活跃的课堂气氛。
教学导入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掌握导入的技能技巧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导入要有目的性。新课的导入要有助于学生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与本节的教学内容脱节,成为浪费时间的无用之语。其次,导入要有启发性。具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愿望,以此来刺激学生思维的活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导入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有趣味性的导入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促进学生接受新的化学知识,避免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厌倦学习化学知识。最后导入要有新颖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会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形象生动,绘声绘色的描述学生们不知道的事物和故事,却没有点出因果关系,这样的导入更加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课而异。现在简单地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实验法导入
实验导入可由教师演示,也可让学生亲自动手。若是简单的实验可以由学生亲自动手,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激发思维,解决问题。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一位老师这样设计了导入:老师拿出一个西红柿,在上面不同的位置,插上一枚铜钥匙,一个铁钉,然后用导线连接铁钉与铜钥匙,并接到电流表上,让学生观察电流表中指针的变化,结果指针发生了偏转。为什么会有电流产生呢?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这是一种什么装置呢?它的原理是什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像这种平常所熟悉的事物却制造出意想不到的现象,更能启发人的思维,同时也带给学生熟悉感,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心理。通过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养成细心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化学故事法导入
虽已步入高中,学生们仍童心未泯。故事对他们有特殊的吸引力。课一开始,故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理解。例如,在讲溴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二十二岁的巴拉尔在研究盐湖中植物的时候,将从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采集到的黑角菜燃烧成灰,然后用浸泡的方法得到一种灰黑色的浸取液。他往浸取液中加入氯水和淀粉,溶液即分为两层:下层显蓝色,这是由于淀粉与溶液中的碘生成了加合物;上层显棕黄色,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现象。这棕黄色是什么物质呢?巴拉尔认为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氯与溶液中的碘形成了新的化合物——氯化碘;二是氯把溶液中的新元素置换出来了。于是巴拉尔想了些办法,先试图把新的化合物分开,但都没有成功。巴拉尔分析这可能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与氯、碘相似的新元素。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元素,请看今天的内容。故事导入能使学生走进伟人的求知世界,从而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
三、以旧迎新法导入
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以旧迎新法导入,可以通过提问,自问或做习题来找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然后引出所要学的新知识。这不仅有利于新旧知识的结合,还有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尽快接受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摩尔浓度的知识时,可先复习溶液的概念。然后告诉学生,配制质量的百分比浓度时,用的是质量,但实际上量取液体时一般多用体积,因此引入了新的表示浓度的方法:摩尔浓度。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而知识之间也有内在联系。以旧知识为因,引出新知识为果,是教师们经常用的方法。
四、悬念法导入
福尔摩斯的侦探集总是让人欲罢不能,这就是悬念的魅力。希区柯克曾经给悬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但是你用另一手法表现这同一场面,即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悬念会让学生产生期盼的心理,成为学生追求知识的动力。例如,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灭火,黄沙可以灭火,水也可以灭火。你知道吗?铜丝也能灭火!不信,请你试一试。用粗铜丝或多股铜丝绕成一个内径比蜡烛直径稍小点的线圈,圈与圈之间需有一定的空隙。点燃蜡烛,把铜丝制成的线圈从火焰上面罩下去,正好把蜡烛的火焰罩在铜丝里面,这时空气并没有被隔绝,可是铜丝的火焰却熄灭了。这是为什么呢?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的设计悬念,使学生处在迷雾之中,尔后引导他们拨开云雾,学习新的知识。
五、社会事件法导入
化学知识贯穿生活,用生活中发生的熟悉的事来导入新课,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还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最新的和化学有关的新闻报道来导入新课,这既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学习环境,还可以强调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例如,我们可以这样进行二氧化碳的导入:据报道,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高原冻土区气象台站多年来积累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在系统研究青海省冻土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示了青海高原冻土退化的事实。科学家研究表明,由于受全球气温变暖的影响,位于“世界屋脊”东部的青海高原冻土几十年来持续退化,青海高原正在持续“变软”。而冻土的退化,导致青海高原生态环境蜕变显著。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全球变暖呢?如果知识离开生活就会变得有些空洞,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了。所以,利用社会事件的导入,可以将生活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教学导入虽然只是整堂课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导入行为又具有上述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要谨慎待之,掌握导入的技能技巧,因势利导,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技巧。课堂教学导入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孙建民,孔繁升.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杨承印.化学教学设计与技能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李灵芝.化学课堂教学设计[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4]张庆云,谭建红.化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技能训练[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陈德华.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学习实践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