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洱海上游的罗时江湿地表层沉积物(0~5 cm)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浓度(0、1、5和25 mg·kg-1)的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输入,采用抑制剂法研究沉积物中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和其他作用对N2O产生率的贡献,探讨N2O生成与沉积物中羟胺还原酶(HyR)、硝酸还原酶(NAR)、一氧化氮还原酶(NOR)和氧化亚氮还原酶(NOS)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NO3--N输入显著增加了沉积物N2O总产生率(1.51~11.35 nmol·kg-1·h-1),表现为N2O释放;NH4+-N输入降低了沉积物N2O总产生率(-0.80~-0.54 nmol·kg-1·h-1),N2O由释放转为吸收。NO3--N输入未改变硝化作用和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对N2O生成贡献的主导地位,其贡献率分别提高至69.5%和56.5%;NH4+-N输入明显改变了沉积物中N2O生成过程,硝化作用和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由N2O释放转为吸收。沉积物中N2O总产生率与NO3--N输入量呈正相关,NO3--N输入显著增加了沉积物中NOR活性,降低了NOS活性,进而促进了N2O生成;沉积物中N2O总产生率与NH4+-N输入量呈负相关,NH4+-N输入显著增加了HyR和NOR活性,降低了NAR活性,进而抑制了N2O生成。不同形态、浓度的氮输入通过影响沉积物中的酶活性,进而改变了N2O生成的贡献程度及贡献模式,NO3--N输入显著促进N2O生成,表现为N2O“源”,NH4+-N输入抑制N2O生成,由N2O“源”转为“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