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低收入劳动者人力资本现状。提升低收入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帮助个人脱贫、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国家、政府、个人等主体可以从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劳动力迁移等四个角度采取多项措施来提高低收入劳动者人力资本。
关键词:人力资本;低收入劳动者;劳动报酬
中图分类号:F2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374-01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升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是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的数量和素质的总和,是以劳动者为载体的一种资本类型。李实等学者研究表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职业以及工作经验等微观因素是决定收入水平的关键变量。虽然对于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研究不胜枚举,但是专门针对低收入劳动者的研究却是少数。低收入劳动者位于社会底层,因此提升低收入人群的人力资本对于提高个人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低收入劳动者人力资本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我国人均收入近年来有了显著增长,但是低收入劳动者仍然是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据民政部统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职人数分别为93.9,82.2,79万人,考虑到流动人口及应保未保的人口,城市低收入劳动者远不止这个规模。
现阶段,低收入劳动者的人力资本表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低收劳动者的人力资本质量不高。观察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7年全国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5年,低收入劳动者的教育程度更低。另一方面,李实、Knight(2002)运用多项选择模型,估算出专业技术人员陷入贫困的概率是3.99%,而非熟练工人的相应概率达到了18.51%,这说明工作经验少、熟练程度低同低收入有着密切联系。第二,低收入劳动者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低。由市场机制决定的个人劳动报酬是衡量其资本价值的基本维度。劳动者个人技能水平和素质决定其劳动报酬。一方面,低收入劳动者的绝对收入低,2008年低收入户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7363.28元;另一方面,与中高收入群体的差距大,统计年鉴数据表明,同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229元,是低收入户劳动报酬的五倍多,而且两者间并无明显缩小趋势。第三,低收入劳动者的低人力资本具有代际传递的特点。我国学者谢作栩、王伟宜(2007)、文东茅(2005)等研究了社会资本、家庭背景同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及就業之间的关系。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同上辈人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资本状况相关。处于社会较低层次的产业工人、劳动者阶层等人群的子女往往入学机会少,接受教育层次较低。
二、提升低收入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意义
在新形势下,小学文化人口存量对整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呈逐年递减趋势,这就要求个人必须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提升低收入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提高低收入劳动者人力资本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收入分配不公,劳动者收入差距过大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央提出要使劳动者体面劳动。提高低收入劳动者的人力资本,要在制度建设上保证,法律法规上保障,社会建设上保护,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其次,人力资本的提升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国内研究显示教育程度同经济增长相关,尽管各学者、机构在具体数值上有差异,但总体上呈正相关。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逐步减弱,人力资本等因素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第三,提高人力资本是低收入劳动者个人及家庭脱贫的主要手段。根据李实、Knight(2002)的研究,户主教育程度为大学及大学以上的家庭陷入贫困的概率仅为1.42%。较高的人力资本是劳动者能够可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不仅能够提升工作的稳定性,提高现在收入;而且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在劳动力发生迁移、流动后,也不会再次陷入低收入的状态。
三、提升低收入劳动者人力资本的途径
人力资本投资是提升人力资本的最主要途径,根据人力资本投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征,个人、企业和政府在教育、在职培训、卫生保健、劳动力流动等多个方面要承担相应责任。
(一)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基本途径
作为基础教育投资的主体,政府要加强对国民教育的重视程度,制定教育规划,督促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基础教育的普遍化可以有效提高劳动力的平均工作效率,减少非熟练工的数量,提升最低工资水平,从而减少绝对意义上的低收入者,使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相对提升。
(二)在职培训是提升在职者劳动报酬的关键路径
首先,企业要勇于承担起培训主体的责任,将培训贯穿于整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里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专项技能培训,面向特定的岗位展开不同层次的培训课程,并做好相应反馈工作。其次,个人要积极参与到培训中去,学习有关技能,主动地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再者,国家要履行相应职责。一要确定行业标准,为培训树立标杆;二是政策调控,例如强制企业的培训时间或给予培训到位的企业额外奖励;三是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政府为职业学校和用工企业间牵线搭桥,定向培养,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三)完善公平的医疗体系是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根本保证
健康的体魄是劳动者参与劳动的基本条件,当保健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收入将大幅度减少。同时保健因素标志着生活质量的高低。政府可以通过收入再分配和投资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增强全体劳动者的基本能力,从而减少贫困。具体来说,一方面,政府可以健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减少“因病致贫”;另一方面,发展全民体育事业,增强国民体质,根本上提高健康水平。
(四)人力资本流动也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提升和劳动报酬的提高
为了促进人力资本的流动,国家应该提供更加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这就要求建立覆盖全国的劳动力信息网络,定期发布劳动力信息,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完善就业登记制度,加强市场和法制建设,监督市场主体的行为;减少行业的垄断现象,让市场减少壁垒。
提高低收入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不仅有利于国民素质的增强,更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经济进步,有利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人力资本;低收入劳动者;劳动报酬
中图分类号:F2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374-01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升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是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的数量和素质的总和,是以劳动者为载体的一种资本类型。李实等学者研究表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职业以及工作经验等微观因素是决定收入水平的关键变量。虽然对于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研究不胜枚举,但是专门针对低收入劳动者的研究却是少数。低收入劳动者位于社会底层,因此提升低收入人群的人力资本对于提高个人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低收入劳动者人力资本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我国人均收入近年来有了显著增长,但是低收入劳动者仍然是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据民政部统计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职人数分别为93.9,82.2,79万人,考虑到流动人口及应保未保的人口,城市低收入劳动者远不止这个规模。
现阶段,低收入劳动者的人力资本表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低收劳动者的人力资本质量不高。观察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7年全国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5年,低收入劳动者的教育程度更低。另一方面,李实、Knight(2002)运用多项选择模型,估算出专业技术人员陷入贫困的概率是3.99%,而非熟练工人的相应概率达到了18.51%,这说明工作经验少、熟练程度低同低收入有着密切联系。第二,低收入劳动者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低。由市场机制决定的个人劳动报酬是衡量其资本价值的基本维度。劳动者个人技能水平和素质决定其劳动报酬。一方面,低收入劳动者的绝对收入低,2008年低收入户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7363.28元;另一方面,与中高收入群体的差距大,统计年鉴数据表明,同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229元,是低收入户劳动报酬的五倍多,而且两者间并无明显缩小趋势。第三,低收入劳动者的低人力资本具有代际传递的特点。我国学者谢作栩、王伟宜(2007)、文东茅(2005)等研究了社会资本、家庭背景同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及就業之间的关系。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同上辈人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资本状况相关。处于社会较低层次的产业工人、劳动者阶层等人群的子女往往入学机会少,接受教育层次较低。
二、提升低收入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意义
在新形势下,小学文化人口存量对整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呈逐年递减趋势,这就要求个人必须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提升低收入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提高低收入劳动者人力资本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收入分配不公,劳动者收入差距过大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央提出要使劳动者体面劳动。提高低收入劳动者的人力资本,要在制度建设上保证,法律法规上保障,社会建设上保护,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其次,人力资本的提升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国内研究显示教育程度同经济增长相关,尽管各学者、机构在具体数值上有差异,但总体上呈正相关。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逐步减弱,人力资本等因素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第三,提高人力资本是低收入劳动者个人及家庭脱贫的主要手段。根据李实、Knight(2002)的研究,户主教育程度为大学及大学以上的家庭陷入贫困的概率仅为1.42%。较高的人力资本是劳动者能够可持续增收的重要保障,不仅能够提升工作的稳定性,提高现在收入;而且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在劳动力发生迁移、流动后,也不会再次陷入低收入的状态。
三、提升低收入劳动者人力资本的途径
人力资本投资是提升人力资本的最主要途径,根据人力资本投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征,个人、企业和政府在教育、在职培训、卫生保健、劳动力流动等多个方面要承担相应责任。
(一)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基本途径
作为基础教育投资的主体,政府要加强对国民教育的重视程度,制定教育规划,督促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基础教育的普遍化可以有效提高劳动力的平均工作效率,减少非熟练工的数量,提升最低工资水平,从而减少绝对意义上的低收入者,使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相对提升。
(二)在职培训是提升在职者劳动报酬的关键路径
首先,企业要勇于承担起培训主体的责任,将培训贯穿于整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里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专项技能培训,面向特定的岗位展开不同层次的培训课程,并做好相应反馈工作。其次,个人要积极参与到培训中去,学习有关技能,主动地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再者,国家要履行相应职责。一要确定行业标准,为培训树立标杆;二是政策调控,例如强制企业的培训时间或给予培训到位的企业额外奖励;三是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政府为职业学校和用工企业间牵线搭桥,定向培养,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三)完善公平的医疗体系是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根本保证
健康的体魄是劳动者参与劳动的基本条件,当保健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收入将大幅度减少。同时保健因素标志着生活质量的高低。政府可以通过收入再分配和投资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增强全体劳动者的基本能力,从而减少贫困。具体来说,一方面,政府可以健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减少“因病致贫”;另一方面,发展全民体育事业,增强国民体质,根本上提高健康水平。
(四)人力资本流动也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提升和劳动报酬的提高
为了促进人力资本的流动,国家应该提供更加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这就要求建立覆盖全国的劳动力信息网络,定期发布劳动力信息,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完善就业登记制度,加强市场和法制建设,监督市场主体的行为;减少行业的垄断现象,让市场减少壁垒。
提高低收入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不仅有利于国民素质的增强,更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经济进步,有利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