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开展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初探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he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新领域,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过去,语文教师对如何上好综合性学习课,指导学生搞好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虽然也做出一些尝试,但由于没有实践的深入研究和系统的理论指导,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效果不佳。据调查,许多教师把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当作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做,还没有深刻理解综合性学习的真正含义,不能联系本校本地的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有一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到综合性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价值,教学内容老一套,教学方法凭经验,对综合性学习态度冷淡,急功近利,应付考试,没有把教育的终极目标放在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基本点上。特别是对于我们相对闭塞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很少开展真正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因而忽视了语文活动的实践性,忽视了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培养,影响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最终也就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农村中学如何摆脱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率低,质量差的现状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组织实施。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利用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由于传统观念在教师心中已根深蒂固,他们已习惯于传统语文教学,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既浪费教师精力、耗费教学时间,又对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帮助不大,再加上中考、高考又不考,老师自然就形成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有意无意中忽视了语文综合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设置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并开展探究,因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品质。
  二、活用文本资源,拓宽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表演戏剧,图书馆、展览馆,布告栏、报栏、各种标牌广告,等等。文本是学生语文学习最主要资源。利用好文本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题,我们应该按课本的安排组织学生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这就是我》,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开展的第一个主题,教材的编排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开展主题活动,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自我介绍,求职表演等外,对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一是建立相冊,让学生自己在每一位同学的页面下写上一段话,评出这位同学的特点,这一活动将学生的目光扩展到全体同学,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二是组织跨级对话,组织与八年级、九年级同学联谊会,促进了校内同学间的沟通;三是建立家庭和谐档案,要求学生每月为家庭成员提一项建议或解决一件家庭事务并记载下来。这样延伸,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大了活动空间,易于创造成果,达到了表达、交流的目的。同样应遵行的课本主题还有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等。
  三 、加强学科整合,丰富学习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语文学科不再是其他学科工具性学科,而是能复合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养成,不仅仅是通过语文课本,而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学生生活体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突破学科界限,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利用当地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一切“自然风光、人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题的资源,商南是秦豫鄂三省交界地,融秦豫楚文化为一体;这里有生龙寨、文昌阁等人文景观;这里有雄奇的金丝峡、有名扬全省的上仓坊、玉皇山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有端午、重阳、民间戏曲等文化……这些自然、社会、人文等地方资源,是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
  四、合并课本主题,扩大主题空间
  有些课本主题比较单一,有的两个主题在操作上有重复之处,加上农村初中学生受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同时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大可能频繁地让学生离家(校)活动,因此,有必要将课本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并为一个主题开展,这样会省时、有效。如八年级下册有《背起行囊走四方》和《到民间采风去》两次综合性学习,它们具有上述特征,于是我将这两个主题合并为《我爱家乡山和水》一个主题,将全班同学按居住村寨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调查当地农作物种植种类,家畜家禽的饲养情况;另一组调查当地的矿藏分布和森林资源;第三组负责统计辖区内的河流及其受污染的程度。以上过程大致安排2—3周时间,然后各小组成员总结调查所得,再由组长执笔写出专题报告,最后举办一个《我爱家乡山和水》主题成果展,这个展会,既有同学个人的独自成果,又有同学们集体智慧结晶,达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同样可以的合并课本主题有《寻觅春天的足迹》与《古诗苑漫步》,《世界何时铸剑为梨》和《让世界充满爱》等。
  五、挖掘语文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活动的方式上,也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 语文实践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既具内在联系,又相对独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三年来语文活动要做到全面安排,制定详细计划,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可根据我县我校的实际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比如,结合新民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进行的活动有:﹙1﹚了解新民民俗风情和节日习俗:比如,春节吃饺子、贴对联、放鞭炮、守夜、拜年;元宵节吃元宵、挂红灯、看灯会、;清明节扫墓、插柳;端午节吃粽子,戴花花绳;中秋之夜,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2﹚了解沈阳名人及事迹:比如,张学良。﹙3﹚参观旅游景点:比如,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三农博览园等;﹙4﹚参加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 农村孩子较城镇孩子,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会更好。在农村的各个时节,都有各种的农活,有唱和着劳动号子的热烈,有欢声笑语的激情,还有但闻风声雨声的急促……在不同的时节,我们要鼓励学生细心去观察,亲身去体验。(5)组织学生了解新民的民间信仰、民间游艺、民间文艺等。(6)组织学生搜集春联、民间传说。总之,不同学校开展活动可以不同。不过无论哪一种活动教师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做好总结,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综上所述,综合性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版块,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但只要我们能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阶段的英语阅读课主要目的旨在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能使学生读懂简易的英语读物,帮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学英语分两大步,第一步是学英语,第二步就是用英语,而且没有第二步不行。第二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读英语,即读和自己的生活有关的文章。因此,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吸收有用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培养学生的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的新意义已经真正在实施“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教”的内涵包括: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教会学生独立解读文本和生活;启发学生创造性的领悟文本和人生。这不仅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懂得学,成为会读书的人,而不是所谓的扛书人。“教,是为了不教”是让学生在语文这门永远也读不完的学科里学会自主,找到自我。  关键词:教 不教 独立 自主 启发 形神兼备  
摘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作为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之一, 可见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是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劣极大制约着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关注并且应主动参与研究的问题。本
《陌上桑》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上,最受人们称道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而这种手法,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的。  文章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光彩夺目,其中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没有一字写到秦罗敷的美貌,而人物的品貌,风流风采尽现。仿佛一位端庄美丽,清水芙蓉一般的脱俗女子“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期刊
摘要:新的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能够提高教学成果,提升学生及教师的创新能力。本文通过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认识,简单的分析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 行动导向教学法 应用价值 策略  在职业教育中有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提供新的教育策略,不断提高职校生的专业水平、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