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当前形势下,作文教学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语文教师不改革作文教学,就会被时代摈弃,所以改革作文教学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语文教师的面前。
【关键词】 改革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135-01
要改革作文教学,首先就要求教师树立大作文的观念,把生活变成作文的课堂,随时随地进行作文教学。其次,作文教学要加强指导,要能确定目标、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尝到苦头、循序渐进;要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要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多方面加以指导。最后,要让学生尝到写作的甜头,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因势利导,科学艺术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1 首先要树立大作文的教学观念
一切写作都源于生活,都是对生活的反映。那么教师还是仅限于过去一周两节作文课,想在这有限的课堂之内去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万万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狭隘的作文教学观,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念:把作文融入生活,让生活成为作文的课堂,随时随地,时时处处抓住生活的每一个机去搞作文教学。
如2008年,我校举行秋季运动会,在运动会上,我班学生常雅丽个子虽小,但耐力持久,一直跑在前面。后来因在冲刺阶段被别人挤扛,摔倒在地,不但没有取得名次,而且一条手臂也摔得鲜血淋淋。这下,其它同学都哭了,并且声称要找学校讨回“公道”。这种情况下,我就给同学们讲明事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教育,并让每个人回去都写一篇文章《三六班人不哭泣》,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只要我们树立大作文的观念,把生活变成作文的课堂,生活就在身边,作文就在身边,同学们就会发出“作文不难,作文不难,提起作文我喜欢”的感叹。同学们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改变。
2 加强作文指导
2.1 因材施教,确定目标,区别对待
一个语文教师,一个班里,面对六、七十名来自各个中学、基础水平各异的学生,在作文指导上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在教学目标确定上,必须区别对待。对于作文下等、语无伦次、内容空洞、立意肤浅达不到规定字数的“重病号”就应从说话上多加训练,甚至应从错别字、标点符号、字迹书面上逐步提高要求;而对于那些作文基础好,水平较高的学生,作文应侧重于写作章法和构思技巧的指导。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予以不同指导,使他们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2.2 让学生先尝苦头,循序渐进
写好作文,第一步是观察。作文就是物——意——文。矛盾一九四二年曾在《大题小解》中说:“写作技巧上诸问题,固然不可不下一番苦功夫,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功夫的是观察力的养成。”他的话给我们道出了观察的重要性。那么,作文第一步,就是指导学生做认真细致的观察,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材料。为此,我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让学生先尝苦头,从感性上加强对观察的认识。如作文指导课上,我用辣椒油、黄连水和茶水精心配制了一杯“苦可乐”。和好后我用中指蘸,用食指尝,然后让学生模仿重做。结果,每个学生都到了“苦头”。趁此机会,我给学生大讲特讲观察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和积极性。
2.3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叶圣陶有句话说的好:“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文就是说话,创设情境容易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如设计一个情境:甲学生到讲堂交作业时,回座位不小心把乙同学的文具盒碰掉地上,“哗啦”一下引起争执,最后在班长的劝说下和解。这时学生全被这意外吸引住了,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指导学生按事情发生的顺序,说的具体些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然有兴趣。
2.4 加强对学生修改的指导
“文章不厌百回改”,习作的修改也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现实生活中,批改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师最苦的差事。家长和学校领导往往希望或要求教师对学生作文全收全改,精批细改,对少改或略改很不放心,觉得不把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找出来并纠正就是不负责任,就是误人子弟。有道是“先生不过引路人,巧妙全在自用心”。我想教师的指导和讲评就是“引路”,学生的写作和修改就是“自用心”。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即使精批细改,弄得“朱批满篇”,也只是教师出了力,用了心,而学生并未“自用心”,结果还是掌握不到作文巧妙。因此必须让学生懂得修改作文的重要性,交给他们修改方法。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习惯,这是终身受用的。”短短几句话,鞭辟入理,十分中肯。
3 让学生尝到写作甜头
生活中,人们做事情,都渴望得到人们的肯定,那么写作也是如此。于是,我发挥作文讲评的激趣作用,适当对学生进步加以肯定,哪怕是一个词用得优美、精彩,一个比喻用得形象,都及时毫不吝啬予以表扬。另外,鼓励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或积极推荐稿子。如向《嵩苑》推荐郑丹丹的《路遇》和郑瑶瑶的《心中那片蓝天》及闫新鹏的《永远的感动》,在全国“手拉手,同唱一首歌”征文比赛中推荐了常玉娇《祖国在我心中》和刘瑞娜的《中国我为你自豪》。这样当学生看自己的作文变成了铅字,常玉娇和刘瑞娜又分获省一等奖和市二等奖时,就会感受到洒下的汗水终于得到了回报。这样尝到甜头后,就会有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自然树立起写作信心,就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寫”。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老师能改变观念,发挥学生主导作用,再加上科学艺术的指导,学生必然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产生写作兴趣,就会将写作变为生活的需要,那么“量”的积累必然产生“质”的飞跃。
【关键词】 改革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135-01
要改革作文教学,首先就要求教师树立大作文的观念,把生活变成作文的课堂,随时随地进行作文教学。其次,作文教学要加强指导,要能确定目标、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尝到苦头、循序渐进;要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要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多方面加以指导。最后,要让学生尝到写作的甜头,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因势利导,科学艺术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1 首先要树立大作文的教学观念
一切写作都源于生活,都是对生活的反映。那么教师还是仅限于过去一周两节作文课,想在这有限的课堂之内去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万万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狭隘的作文教学观,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念:把作文融入生活,让生活成为作文的课堂,随时随地,时时处处抓住生活的每一个机去搞作文教学。
如2008年,我校举行秋季运动会,在运动会上,我班学生常雅丽个子虽小,但耐力持久,一直跑在前面。后来因在冲刺阶段被别人挤扛,摔倒在地,不但没有取得名次,而且一条手臂也摔得鲜血淋淋。这下,其它同学都哭了,并且声称要找学校讨回“公道”。这种情况下,我就给同学们讲明事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教育,并让每个人回去都写一篇文章《三六班人不哭泣》,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只要我们树立大作文的观念,把生活变成作文的课堂,生活就在身边,作文就在身边,同学们就会发出“作文不难,作文不难,提起作文我喜欢”的感叹。同学们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改变。
2 加强作文指导
2.1 因材施教,确定目标,区别对待
一个语文教师,一个班里,面对六、七十名来自各个中学、基础水平各异的学生,在作文指导上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在教学目标确定上,必须区别对待。对于作文下等、语无伦次、内容空洞、立意肤浅达不到规定字数的“重病号”就应从说话上多加训练,甚至应从错别字、标点符号、字迹书面上逐步提高要求;而对于那些作文基础好,水平较高的学生,作文应侧重于写作章法和构思技巧的指导。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予以不同指导,使他们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2.2 让学生先尝苦头,循序渐进
写好作文,第一步是观察。作文就是物——意——文。矛盾一九四二年曾在《大题小解》中说:“写作技巧上诸问题,固然不可不下一番苦功夫,但尤其不能不下苦功夫的是观察力的养成。”他的话给我们道出了观察的重要性。那么,作文第一步,就是指导学生做认真细致的观察,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材料。为此,我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让学生先尝苦头,从感性上加强对观察的认识。如作文指导课上,我用辣椒油、黄连水和茶水精心配制了一杯“苦可乐”。和好后我用中指蘸,用食指尝,然后让学生模仿重做。结果,每个学生都到了“苦头”。趁此机会,我给学生大讲特讲观察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和积极性。
2.3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叶圣陶有句话说的好:“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文就是说话,创设情境容易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如设计一个情境:甲学生到讲堂交作业时,回座位不小心把乙同学的文具盒碰掉地上,“哗啦”一下引起争执,最后在班长的劝说下和解。这时学生全被这意外吸引住了,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指导学生按事情发生的顺序,说的具体些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然有兴趣。
2.4 加强对学生修改的指导
“文章不厌百回改”,习作的修改也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现实生活中,批改作文历来是语文教师最苦的差事。家长和学校领导往往希望或要求教师对学生作文全收全改,精批细改,对少改或略改很不放心,觉得不把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找出来并纠正就是不负责任,就是误人子弟。有道是“先生不过引路人,巧妙全在自用心”。我想教师的指导和讲评就是“引路”,学生的写作和修改就是“自用心”。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即使精批细改,弄得“朱批满篇”,也只是教师出了力,用了心,而学生并未“自用心”,结果还是掌握不到作文巧妙。因此必须让学生懂得修改作文的重要性,交给他们修改方法。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习惯,这是终身受用的。”短短几句话,鞭辟入理,十分中肯。
3 让学生尝到写作甜头
生活中,人们做事情,都渴望得到人们的肯定,那么写作也是如此。于是,我发挥作文讲评的激趣作用,适当对学生进步加以肯定,哪怕是一个词用得优美、精彩,一个比喻用得形象,都及时毫不吝啬予以表扬。另外,鼓励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或积极推荐稿子。如向《嵩苑》推荐郑丹丹的《路遇》和郑瑶瑶的《心中那片蓝天》及闫新鹏的《永远的感动》,在全国“手拉手,同唱一首歌”征文比赛中推荐了常玉娇《祖国在我心中》和刘瑞娜的《中国我为你自豪》。这样当学生看自己的作文变成了铅字,常玉娇和刘瑞娜又分获省一等奖和市二等奖时,就会感受到洒下的汗水终于得到了回报。这样尝到甜头后,就会有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自然树立起写作信心,就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寫”。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老师能改变观念,发挥学生主导作用,再加上科学艺术的指导,学生必然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产生写作兴趣,就会将写作变为生活的需要,那么“量”的积累必然产生“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