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斑铜

来源 :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homon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二十六
  
  以“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而独树一帜的会泽斑铜,如今又重新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珍宝,它到底有何魅力之处?
  
  滇东北古城会泽素有“钱王之乡”的美誉,源于明代东川府铸钱局开炉铸造的纪念币“嘉靖通宝”是至今世界上发现的规格最大、分量最重的古钱币。如今,矗立在城中钱王广场边上那枚巨大的“嘉靖通宝”钱币,无时不在提醒过往的人们这座高原铜都曾经的辉煌。其中会泽斑铜更是以其独具的结晶斑纹之美闻名遐迩,被世人誉为“金属宝石”和“稀世珍品”。
  
  卖豆腐的传承人
  
  在钱王广场斜对面有一条不足百米的老街,狭窄的街道并排着一所所斑驳的老院旧宅,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路向尽头延伸。如若不是特别留意,擦身而过的人不会知道这就是见证会泽铜业沧桑岁月的铜匠街。
  在清代中叶,铜匠街有20多家打铜铺。铜匠街的铜匠,过去不愁买卖,日子过得颇为安适,白天歇息,晚上酒足饭饱之后才点起火炉,拉起风箱,叮叮当当做起活路。于是,会泽城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夜深了,其他街上的店铺早已歇业打烊,铜匠街却是风箱声、铁锤声一片,院子里熊熊炉火映红了半个会泽古城的夜空。一个远去的时代,以它独有的方式定格在历史中。
  时光荏苒,铜匠街日趋寂寞,叮当的锻打声只是偶尔才从某个老院子里传出。院子里住着张氏斑铜年近六十的第十二代传人张克康。张氏家族七代人居住在这条古老的铜匠街上,出身铜匠世家的张克康从小听着打铜的叮当声长大。可如今,身怀独家斑铜制作技艺的张克康一年到头难得有机会真正动手做一回。他家里堆满了大袋的豆子,锅灶上留有豆腐的余香,旁边制作斑铜的工具却落满灰尘。
  斑铜工艺一般分为锻打和铸造,而锻打斑铜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其成品称为“生斑”。据张克康介绍,制作生斑的原料,必须要用铜含量100%的生铜,也就是铜矿里的天然铜块。在云南东川会泽一带因丰富的铜矿资源,自古就形成了繁盛的铜产业。铜矿中有大量的斑铜矿。斑铜矿是一种铜矿石矿物,表面易氧化而呈紫蓝斑杂色,其新鲜断面呈暗铜红色,闪烁金属光泽。而经过经连累月的大量开采,如今制作斑铜的生铜原料已很难找到了。为了生计,张克康更多的时间要在家里磨豆腐卖。
  除了原材料难得之外,传统斑铜工艺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手工锻打。一套完整的斑铜制作工艺,需经过选料、净化、粗胚、成型、烧斑、整形、精加工、淖斑、煮斑、露斑、擦洗、抛光等20 余道工序。一般要历时几个月的锻打才能完成,有的工序需要反复多次,稍一疏忽就会前功尽弃,其中有十几道工序全靠一锤锤敲打,烧一火、打一次,一件产品要烧几十火,打几万锤方能定型。
  如此耗时与讲究手艺,自然导致生斑成品的稀少。即使是在原材料充足的明清时代,也具有相当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传家宝
  
  据张克康介绍,早在明宣宗时,其祖先就曾参与宫廷祀器大明宣德炉的制作。而这一段历史,已经找不到任何文字的记载和物证,张克康本人也只是从父辈的口中得知的。
  由张氏第十代传人张宝荣、张宝华兄弟锻打的“斑铜鼎”,在1914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后,铜匠街张氏斑铜技艺更是名噪一时。1948年,四川峨眉山曾向张家定制一只重达数十斤的大香炉和一尊高2米,重百余斤的七级浮屠置于寺中。历年来,会泽斑铜器也多次在国内、国际上获奖,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贵宾。
  提到先辈制作的“斑铜鼎”,张克康充满了自豪。据他回忆,“班铜鼎”鼎体呈球形,直径42厘米,中间有一火炉,可放木炭,周围有环形佛室,可放水。孔通到顶,盖子上有盘龙,底有三足支撑,十分美观。把鼎放在家里,用木炭烧水,蒸汽从孔里出来,可增加室内湿度,非常科学。
  几十年前,张家因为经济拮据,“斑铜鼎”被卖,如今辗转至何人之手无从查找。张家很多斑铜作品,均于“破四旧”时期被毁,现存生斑作品更显珍奇。
  张克康小心翼翼拿出了他家现存的几件生斑器物。一件件造型古朴典雅、金斑耀眼的生斑器皿精美绝伦,隐含于铜中的极富立体感的不规则斑纹离奇闪烁,多彩而瑰丽。其中一件是祖传的高20厘米左右的双龙抱耳瓶,曾有人给出十几万的高价张克康也舍不得卖。“无论给多少钱都不卖。”张克康摇摇头说,“我要将它留作传家宝。”
  张克康一直恪守着“传内不传外,穿男不传女”的祖训。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审计局工作,小儿子在大学读应用化学专业。两兄弟对斑铜虽有感情,但志不在此。张克康希望,小儿子学习的化学专业,能应用在斑铜上,但这样的愿望还没实现。
  而在会泽业界,做出“漂炉”是所有铜匠追求的最高境界。老艺人凭借经验,在香炉的腰部,环着打出一圈线,这条看似普通的一圈环形线条,蕴涵着十分“玄妙”的力量,它不仅能增强美感,还能让做好的香炉平稳地漂浮在水面上,水线刚好与环形线吻合,不上不下,如船上的吃水线。
  为什么“漂炉”技艺如此神奇?据会泽斑铜另一个代表人马永义介绍:“香炉底部有三只脚,口部有两只耳,只有在锻打过程中,在让香炉保持美感的同时,使各个部位都均匀平整,同时搭配好各个部位重量,才能让铜制品漂浮在水面上,这非常难。”这样的技艺并无捷径可取,也无书面技巧的流传,完全凭借技师数十年如一日的敲敲打打,慢慢把握。如今,会泽已无人掌握这样的技艺。
  
  从生斑到熟斑的选择
  
  虽是半路出家,马永义却一语道破了斑铜的价值:“世界上的金属器物中,只有斑铜无需冶炼就能锻打而成,加上斑矿难以找到,斑铜产品甚少,而且所有作品都有唯一性,物以稀为贵,即成稀世珍品。”事实上,这专指“生斑”。
  生斑的制作,素来以张氏家族最负盛名。张家一直遵循祖传秘诀,即烧斑之后,要将其放入几种植物熬制而成的药水中反复清洗,去除杂质后,让斑铜表面的晶体斑花更为晶莹剔透。但这几种植物的配方,张家传人始终守口如瓶。可是,在张氏斑铜工艺一直坚守传统的时候,已有人开始寻求突破。
  清末民初,为了缓解生斑原料紧缺和张氏斑铜技艺保密的局限,铜匠艺人们创制了铸造斑铜工艺,其制品被称为“熟斑”。熟斑是在熔化的纯铜中加入适当比例的其他金属,在“混而不合”的状态下,经过一系列浇铸成形、磨光、用化学药品着色显斑等特殊工艺处理而成。熟斑虽工艺复杂,原料不缺,产品较为丰富,但价值上却无法与生斑相比。这不禁让人疑惑:缺少了双手与时光的赋予,用机械铸造出的东西,还是斑铜吗?
  2003年,有心人马永义发现会泽的旅游业越来越兴盛,游客除了到寺庙看看,最感兴趣也最喜欢买的是斑铜,可会泽斑铜产业的发展依然迟缓。斑铜赖以生存的材料已越来越少,张克康已无法做出几件作品,多数时候靠卖豆腐维持生计,仅靠张氏传承下来的斑铜,根本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于是他决定自学斑铜工艺。
  凭借多年打铁翻砂的经验,马永义根据各种资料做了千百次的实践,用电解铜终于做出了斑铜。天生拥有创新细胞的马永义深知,要让斑铜有更多顾客,除了技艺,必须以创新吸引人。他通过不断努力,研制出了不上漆又防止斑铜氧化的技术。而且还曾用斑铜做过一个300倍望远镜,被邀请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国际军用物资展。他根据斑铜特性做出的斑铜纽扣,精美贵重,可与金银材质相媲美,这样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铜匠街与张家一街相隔的铜宝斋发展良好,其生产的斑铜工艺品琳琅满目,已销往北京、成都、港台等市场,每年可以生产上万件各类产品。虽然如此,马永义说:“我还是严格按照市场规律来做产品,以免太多形成滥价。”不过,他也有期待:“希望有一天,能够通过科学方法合成出制作‘生斑’所需的原材料,那么斑铜工艺的发展就会迎来更好的机遇。”
  2008年,斑铜制作工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不过由于原材料稀缺和仅有一个正宗传人,这门“中华绝技”的传承仍然不容乐观。曾有记者问张克康老人,如果他的儿子将来生的是女儿,是不是就意味着这门传了几百年的技艺要失传了?他笑笑说:“规矩是人定的嘛。”
  如今,马永义更忙了,他正在做一件大事——打造会泽铜产业大观园。建成之后,这个占地16亩的铜产业大观园将是高原铜都的文化地标。各种传统技艺与文化遗产将汇聚一堂,人们将更能领略会泽斑铜无穷的魅力。
  而面对张克康的越来越闲与马永义的越来越忙,我们的心情是矛盾而复杂的,唯有希望:斑铜工艺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能够取长补短、互相推动,世代薪火相传。
其他文献
长春国际汽车公园的精彩亮相,处处都感受到汽车文化的冲击。  那些承载城市精神的象征性建筑,那千姿百态的雕塑群落,那草坪、树木、河流,都是物化了的汽车文化,将汽车城这块金字招牌擦得铮亮。这里,给了每个爱车族最感兴趣最迫切需要的东西,让每个生活在轴时代的大人孩子,了解汽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们走进了这座著名的汽车公园。  是童话中那会飞的“红地毯”吗    向西,向西,穿过腾
人物:方城,80后,酒店职员。  方式:模型DIY  内核:从小玩高达模型,成年后愈加痴迷,自己动手制作了上百件高达模型。    西装革履的酒店职员方城,不抽烟不打牌,无女朋友,是个一有闲暇就窝在家里摆弄高达模型(刚普拉)的“模痴”。自从幼儿园的时候接触了高达动画与高达模型,方城从此就沉迷在了刚普拉的世界里。  方城最早接触高达动画与高达模型是在幼儿园。84年出生的他,与同龄人一样成长在一个狭间的
据摩天大楼中心统计,目前中国拥有已建成以及正在建设中的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共3307座。但在高层建筑爆发式增长的过程中,“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建筑物的老化,“高空坠物”案件时有发生,并且案件量逐年递增。可见,随着高层建筑物数量的增加,“高空坠物”案件也呈现出高发态势,成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严重影响城市公共安全。上海检察机关立足城市发展特点,基于公益代表人的角色定位,积极办理“
  
海龟被认为是斯里兰卡的国宝。然而,近年来,海龟在继续生存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  35岁的Chamara Indika以志愿者的身份致力于保护海龟。他利用业余时间来提高对海龟的照料意识,并执行了海龟保护和救援任务。   Sea turtles are considered a national treasure in Sri Lanka.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刘远长,1939年7月出生于江西吉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雕塑研究会秘书长,国际高岭陶艺学会名誉会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一个根植传统又不断注入现代艺术风格的瓷雕世界,凝聚了刘远长一生的艺术追求。    在景德镇的陶瓷大师中,刘远长以陶瓷雕塑闻名于世。一副瘦高矍烁的身材,一头半谢顶的齐耳斑发,年逾古稀
(2020~2021·福州一中模擬)Born in America, I spoke English, not Chinese, the language of my ancestors. When I was three, my parents flashed cards with Chinese 1 at my face, but I pushed them 2 . My mom be
小时候喜欢看《故事会》,至今记得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唐伯虎出一灯谜考祝枝山,灯谜是:“言在青山不见青,二人土上说原因,三人骑在牛背上,草木之中有一人。”每一句猜一个字,祝枝山往椅子上一坐,笑着说  “先送杯茶来!”,唐伯虎一听就知道他已猜中了,恭恭敬敬地捧上一杯香茶。原来谜底的四个字就是:请坐,奉茶!  中国是礼仪之邦,“客来敬茶”是几千年来生活中的常礼,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也表达亲
灯不仅点亮人们的生活,也点亮各种祈望,一出出悲怨情仇,将历史长河照得五彩斑斓。    点不起的省油灯    相传油灯由黄帝发明。那时人们已学会用火堆和松脂照明,某日黄帝用火烤肉,大火正旺,肉上渗出的油越来越多,滴到柴火上却烧得更旺,黄帝便把油脂装在石碗里点燃,不小心将衣袖的布条落到油碗里,布条不仅没被烧尽,火还越燃越旺,之前的黑烟也少了许多。于是,油灯和灯芯的组合第一次粉墨登场。  隋唐时,骄奢淫
近年來,学术不端、学术造假的新闻屡见报端,有的甚至引发诉讼,对簿公堂,由此引发的学术道德问题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本文选取近年发生的典型案例,解读哪些行为属于学术不端,学术不端行为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如何揭发和处罚学术不端行为等问题。案例 毕业论文涉嫌抄袭代价 取消硕士学位  李鑫原系北京电影学院(以下简称“北影”)文学系2012级在职艺术硕士研究生。2015年5月27日,李鑫以《论电影剧作中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