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二十六
以“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而独树一帜的会泽斑铜,如今又重新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珍宝,它到底有何魅力之处?
滇东北古城会泽素有“钱王之乡”的美誉,源于明代东川府铸钱局开炉铸造的纪念币“嘉靖通宝”是至今世界上发现的规格最大、分量最重的古钱币。如今,矗立在城中钱王广场边上那枚巨大的“嘉靖通宝”钱币,无时不在提醒过往的人们这座高原铜都曾经的辉煌。其中会泽斑铜更是以其独具的结晶斑纹之美闻名遐迩,被世人誉为“金属宝石”和“稀世珍品”。
卖豆腐的传承人
在钱王广场斜对面有一条不足百米的老街,狭窄的街道并排着一所所斑驳的老院旧宅,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路向尽头延伸。如若不是特别留意,擦身而过的人不会知道这就是见证会泽铜业沧桑岁月的铜匠街。
在清代中叶,铜匠街有20多家打铜铺。铜匠街的铜匠,过去不愁买卖,日子过得颇为安适,白天歇息,晚上酒足饭饱之后才点起火炉,拉起风箱,叮叮当当做起活路。于是,会泽城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夜深了,其他街上的店铺早已歇业打烊,铜匠街却是风箱声、铁锤声一片,院子里熊熊炉火映红了半个会泽古城的夜空。一个远去的时代,以它独有的方式定格在历史中。
时光荏苒,铜匠街日趋寂寞,叮当的锻打声只是偶尔才从某个老院子里传出。院子里住着张氏斑铜年近六十的第十二代传人张克康。张氏家族七代人居住在这条古老的铜匠街上,出身铜匠世家的张克康从小听着打铜的叮当声长大。可如今,身怀独家斑铜制作技艺的张克康一年到头难得有机会真正动手做一回。他家里堆满了大袋的豆子,锅灶上留有豆腐的余香,旁边制作斑铜的工具却落满灰尘。
斑铜工艺一般分为锻打和铸造,而锻打斑铜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其成品称为“生斑”。据张克康介绍,制作生斑的原料,必须要用铜含量100%的生铜,也就是铜矿里的天然铜块。在云南东川会泽一带因丰富的铜矿资源,自古就形成了繁盛的铜产业。铜矿中有大量的斑铜矿。斑铜矿是一种铜矿石矿物,表面易氧化而呈紫蓝斑杂色,其新鲜断面呈暗铜红色,闪烁金属光泽。而经过经连累月的大量开采,如今制作斑铜的生铜原料已很难找到了。为了生计,张克康更多的时间要在家里磨豆腐卖。
除了原材料难得之外,传统斑铜工艺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手工锻打。一套完整的斑铜制作工艺,需经过选料、净化、粗胚、成型、烧斑、整形、精加工、淖斑、煮斑、露斑、擦洗、抛光等20 余道工序。一般要历时几个月的锻打才能完成,有的工序需要反复多次,稍一疏忽就会前功尽弃,其中有十几道工序全靠一锤锤敲打,烧一火、打一次,一件产品要烧几十火,打几万锤方能定型。
如此耗时与讲究手艺,自然导致生斑成品的稀少。即使是在原材料充足的明清时代,也具有相当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传家宝
据张克康介绍,早在明宣宗时,其祖先就曾参与宫廷祀器大明宣德炉的制作。而这一段历史,已经找不到任何文字的记载和物证,张克康本人也只是从父辈的口中得知的。
由张氏第十代传人张宝荣、张宝华兄弟锻打的“斑铜鼎”,在1914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后,铜匠街张氏斑铜技艺更是名噪一时。1948年,四川峨眉山曾向张家定制一只重达数十斤的大香炉和一尊高2米,重百余斤的七级浮屠置于寺中。历年来,会泽斑铜器也多次在国内、国际上获奖,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贵宾。
提到先辈制作的“斑铜鼎”,张克康充满了自豪。据他回忆,“班铜鼎”鼎体呈球形,直径42厘米,中间有一火炉,可放木炭,周围有环形佛室,可放水。孔通到顶,盖子上有盘龙,底有三足支撑,十分美观。把鼎放在家里,用木炭烧水,蒸汽从孔里出来,可增加室内湿度,非常科学。
几十年前,张家因为经济拮据,“斑铜鼎”被卖,如今辗转至何人之手无从查找。张家很多斑铜作品,均于“破四旧”时期被毁,现存生斑作品更显珍奇。
张克康小心翼翼拿出了他家现存的几件生斑器物。一件件造型古朴典雅、金斑耀眼的生斑器皿精美绝伦,隐含于铜中的极富立体感的不规则斑纹离奇闪烁,多彩而瑰丽。其中一件是祖传的高20厘米左右的双龙抱耳瓶,曾有人给出十几万的高价张克康也舍不得卖。“无论给多少钱都不卖。”张克康摇摇头说,“我要将它留作传家宝。”
张克康一直恪守着“传内不传外,穿男不传女”的祖训。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审计局工作,小儿子在大学读应用化学专业。两兄弟对斑铜虽有感情,但志不在此。张克康希望,小儿子学习的化学专业,能应用在斑铜上,但这样的愿望还没实现。
而在会泽业界,做出“漂炉”是所有铜匠追求的最高境界。老艺人凭借经验,在香炉的腰部,环着打出一圈线,这条看似普通的一圈环形线条,蕴涵着十分“玄妙”的力量,它不仅能增强美感,还能让做好的香炉平稳地漂浮在水面上,水线刚好与环形线吻合,不上不下,如船上的吃水线。
为什么“漂炉”技艺如此神奇?据会泽斑铜另一个代表人马永义介绍:“香炉底部有三只脚,口部有两只耳,只有在锻打过程中,在让香炉保持美感的同时,使各个部位都均匀平整,同时搭配好各个部位重量,才能让铜制品漂浮在水面上,这非常难。”这样的技艺并无捷径可取,也无书面技巧的流传,完全凭借技师数十年如一日的敲敲打打,慢慢把握。如今,会泽已无人掌握这样的技艺。
从生斑到熟斑的选择
虽是半路出家,马永义却一语道破了斑铜的价值:“世界上的金属器物中,只有斑铜无需冶炼就能锻打而成,加上斑矿难以找到,斑铜产品甚少,而且所有作品都有唯一性,物以稀为贵,即成稀世珍品。”事实上,这专指“生斑”。
生斑的制作,素来以张氏家族最负盛名。张家一直遵循祖传秘诀,即烧斑之后,要将其放入几种植物熬制而成的药水中反复清洗,去除杂质后,让斑铜表面的晶体斑花更为晶莹剔透。但这几种植物的配方,张家传人始终守口如瓶。可是,在张氏斑铜工艺一直坚守传统的时候,已有人开始寻求突破。
清末民初,为了缓解生斑原料紧缺和张氏斑铜技艺保密的局限,铜匠艺人们创制了铸造斑铜工艺,其制品被称为“熟斑”。熟斑是在熔化的纯铜中加入适当比例的其他金属,在“混而不合”的状态下,经过一系列浇铸成形、磨光、用化学药品着色显斑等特殊工艺处理而成。熟斑虽工艺复杂,原料不缺,产品较为丰富,但价值上却无法与生斑相比。这不禁让人疑惑:缺少了双手与时光的赋予,用机械铸造出的东西,还是斑铜吗?
2003年,有心人马永义发现会泽的旅游业越来越兴盛,游客除了到寺庙看看,最感兴趣也最喜欢买的是斑铜,可会泽斑铜产业的发展依然迟缓。斑铜赖以生存的材料已越来越少,张克康已无法做出几件作品,多数时候靠卖豆腐维持生计,仅靠张氏传承下来的斑铜,根本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于是他决定自学斑铜工艺。
凭借多年打铁翻砂的经验,马永义根据各种资料做了千百次的实践,用电解铜终于做出了斑铜。天生拥有创新细胞的马永义深知,要让斑铜有更多顾客,除了技艺,必须以创新吸引人。他通过不断努力,研制出了不上漆又防止斑铜氧化的技术。而且还曾用斑铜做过一个300倍望远镜,被邀请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国际军用物资展。他根据斑铜特性做出的斑铜纽扣,精美贵重,可与金银材质相媲美,这样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铜匠街与张家一街相隔的铜宝斋发展良好,其生产的斑铜工艺品琳琅满目,已销往北京、成都、港台等市场,每年可以生产上万件各类产品。虽然如此,马永义说:“我还是严格按照市场规律来做产品,以免太多形成滥价。”不过,他也有期待:“希望有一天,能够通过科学方法合成出制作‘生斑’所需的原材料,那么斑铜工艺的发展就会迎来更好的机遇。”
2008年,斑铜制作工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不过由于原材料稀缺和仅有一个正宗传人,这门“中华绝技”的传承仍然不容乐观。曾有记者问张克康老人,如果他的儿子将来生的是女儿,是不是就意味着这门传了几百年的技艺要失传了?他笑笑说:“规矩是人定的嘛。”
如今,马永义更忙了,他正在做一件大事——打造会泽铜产业大观园。建成之后,这个占地16亩的铜产业大观园将是高原铜都的文化地标。各种传统技艺与文化遗产将汇聚一堂,人们将更能领略会泽斑铜无穷的魅力。
而面对张克康的越来越闲与马永义的越来越忙,我们的心情是矛盾而复杂的,唯有希望:斑铜工艺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能够取长补短、互相推动,世代薪火相传。
以“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而独树一帜的会泽斑铜,如今又重新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珍宝,它到底有何魅力之处?
滇东北古城会泽素有“钱王之乡”的美誉,源于明代东川府铸钱局开炉铸造的纪念币“嘉靖通宝”是至今世界上发现的规格最大、分量最重的古钱币。如今,矗立在城中钱王广场边上那枚巨大的“嘉靖通宝”钱币,无时不在提醒过往的人们这座高原铜都曾经的辉煌。其中会泽斑铜更是以其独具的结晶斑纹之美闻名遐迩,被世人誉为“金属宝石”和“稀世珍品”。
卖豆腐的传承人
在钱王广场斜对面有一条不足百米的老街,狭窄的街道并排着一所所斑驳的老院旧宅,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路向尽头延伸。如若不是特别留意,擦身而过的人不会知道这就是见证会泽铜业沧桑岁月的铜匠街。
在清代中叶,铜匠街有20多家打铜铺。铜匠街的铜匠,过去不愁买卖,日子过得颇为安适,白天歇息,晚上酒足饭饱之后才点起火炉,拉起风箱,叮叮当当做起活路。于是,会泽城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夜深了,其他街上的店铺早已歇业打烊,铜匠街却是风箱声、铁锤声一片,院子里熊熊炉火映红了半个会泽古城的夜空。一个远去的时代,以它独有的方式定格在历史中。
时光荏苒,铜匠街日趋寂寞,叮当的锻打声只是偶尔才从某个老院子里传出。院子里住着张氏斑铜年近六十的第十二代传人张克康。张氏家族七代人居住在这条古老的铜匠街上,出身铜匠世家的张克康从小听着打铜的叮当声长大。可如今,身怀独家斑铜制作技艺的张克康一年到头难得有机会真正动手做一回。他家里堆满了大袋的豆子,锅灶上留有豆腐的余香,旁边制作斑铜的工具却落满灰尘。
斑铜工艺一般分为锻打和铸造,而锻打斑铜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其成品称为“生斑”。据张克康介绍,制作生斑的原料,必须要用铜含量100%的生铜,也就是铜矿里的天然铜块。在云南东川会泽一带因丰富的铜矿资源,自古就形成了繁盛的铜产业。铜矿中有大量的斑铜矿。斑铜矿是一种铜矿石矿物,表面易氧化而呈紫蓝斑杂色,其新鲜断面呈暗铜红色,闪烁金属光泽。而经过经连累月的大量开采,如今制作斑铜的生铜原料已很难找到了。为了生计,张克康更多的时间要在家里磨豆腐卖。
除了原材料难得之外,传统斑铜工艺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手工锻打。一套完整的斑铜制作工艺,需经过选料、净化、粗胚、成型、烧斑、整形、精加工、淖斑、煮斑、露斑、擦洗、抛光等20 余道工序。一般要历时几个月的锻打才能完成,有的工序需要反复多次,稍一疏忽就会前功尽弃,其中有十几道工序全靠一锤锤敲打,烧一火、打一次,一件产品要烧几十火,打几万锤方能定型。
如此耗时与讲究手艺,自然导致生斑成品的稀少。即使是在原材料充足的明清时代,也具有相当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传家宝
据张克康介绍,早在明宣宗时,其祖先就曾参与宫廷祀器大明宣德炉的制作。而这一段历史,已经找不到任何文字的记载和物证,张克康本人也只是从父辈的口中得知的。
由张氏第十代传人张宝荣、张宝华兄弟锻打的“斑铜鼎”,在1914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后,铜匠街张氏斑铜技艺更是名噪一时。1948年,四川峨眉山曾向张家定制一只重达数十斤的大香炉和一尊高2米,重百余斤的七级浮屠置于寺中。历年来,会泽斑铜器也多次在国内、国际上获奖,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贵宾。
提到先辈制作的“斑铜鼎”,张克康充满了自豪。据他回忆,“班铜鼎”鼎体呈球形,直径42厘米,中间有一火炉,可放木炭,周围有环形佛室,可放水。孔通到顶,盖子上有盘龙,底有三足支撑,十分美观。把鼎放在家里,用木炭烧水,蒸汽从孔里出来,可增加室内湿度,非常科学。
几十年前,张家因为经济拮据,“斑铜鼎”被卖,如今辗转至何人之手无从查找。张家很多斑铜作品,均于“破四旧”时期被毁,现存生斑作品更显珍奇。
张克康小心翼翼拿出了他家现存的几件生斑器物。一件件造型古朴典雅、金斑耀眼的生斑器皿精美绝伦,隐含于铜中的极富立体感的不规则斑纹离奇闪烁,多彩而瑰丽。其中一件是祖传的高20厘米左右的双龙抱耳瓶,曾有人给出十几万的高价张克康也舍不得卖。“无论给多少钱都不卖。”张克康摇摇头说,“我要将它留作传家宝。”
张克康一直恪守着“传内不传外,穿男不传女”的祖训。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审计局工作,小儿子在大学读应用化学专业。两兄弟对斑铜虽有感情,但志不在此。张克康希望,小儿子学习的化学专业,能应用在斑铜上,但这样的愿望还没实现。
而在会泽业界,做出“漂炉”是所有铜匠追求的最高境界。老艺人凭借经验,在香炉的腰部,环着打出一圈线,这条看似普通的一圈环形线条,蕴涵着十分“玄妙”的力量,它不仅能增强美感,还能让做好的香炉平稳地漂浮在水面上,水线刚好与环形线吻合,不上不下,如船上的吃水线。
为什么“漂炉”技艺如此神奇?据会泽斑铜另一个代表人马永义介绍:“香炉底部有三只脚,口部有两只耳,只有在锻打过程中,在让香炉保持美感的同时,使各个部位都均匀平整,同时搭配好各个部位重量,才能让铜制品漂浮在水面上,这非常难。”这样的技艺并无捷径可取,也无书面技巧的流传,完全凭借技师数十年如一日的敲敲打打,慢慢把握。如今,会泽已无人掌握这样的技艺。
从生斑到熟斑的选择
虽是半路出家,马永义却一语道破了斑铜的价值:“世界上的金属器物中,只有斑铜无需冶炼就能锻打而成,加上斑矿难以找到,斑铜产品甚少,而且所有作品都有唯一性,物以稀为贵,即成稀世珍品。”事实上,这专指“生斑”。
生斑的制作,素来以张氏家族最负盛名。张家一直遵循祖传秘诀,即烧斑之后,要将其放入几种植物熬制而成的药水中反复清洗,去除杂质后,让斑铜表面的晶体斑花更为晶莹剔透。但这几种植物的配方,张家传人始终守口如瓶。可是,在张氏斑铜工艺一直坚守传统的时候,已有人开始寻求突破。
清末民初,为了缓解生斑原料紧缺和张氏斑铜技艺保密的局限,铜匠艺人们创制了铸造斑铜工艺,其制品被称为“熟斑”。熟斑是在熔化的纯铜中加入适当比例的其他金属,在“混而不合”的状态下,经过一系列浇铸成形、磨光、用化学药品着色显斑等特殊工艺处理而成。熟斑虽工艺复杂,原料不缺,产品较为丰富,但价值上却无法与生斑相比。这不禁让人疑惑:缺少了双手与时光的赋予,用机械铸造出的东西,还是斑铜吗?
2003年,有心人马永义发现会泽的旅游业越来越兴盛,游客除了到寺庙看看,最感兴趣也最喜欢买的是斑铜,可会泽斑铜产业的发展依然迟缓。斑铜赖以生存的材料已越来越少,张克康已无法做出几件作品,多数时候靠卖豆腐维持生计,仅靠张氏传承下来的斑铜,根本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于是他决定自学斑铜工艺。
凭借多年打铁翻砂的经验,马永义根据各种资料做了千百次的实践,用电解铜终于做出了斑铜。天生拥有创新细胞的马永义深知,要让斑铜有更多顾客,除了技艺,必须以创新吸引人。他通过不断努力,研制出了不上漆又防止斑铜氧化的技术。而且还曾用斑铜做过一个300倍望远镜,被邀请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国际军用物资展。他根据斑铜特性做出的斑铜纽扣,精美贵重,可与金银材质相媲美,这样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铜匠街与张家一街相隔的铜宝斋发展良好,其生产的斑铜工艺品琳琅满目,已销往北京、成都、港台等市场,每年可以生产上万件各类产品。虽然如此,马永义说:“我还是严格按照市场规律来做产品,以免太多形成滥价。”不过,他也有期待:“希望有一天,能够通过科学方法合成出制作‘生斑’所需的原材料,那么斑铜工艺的发展就会迎来更好的机遇。”
2008年,斑铜制作工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不过由于原材料稀缺和仅有一个正宗传人,这门“中华绝技”的传承仍然不容乐观。曾有记者问张克康老人,如果他的儿子将来生的是女儿,是不是就意味着这门传了几百年的技艺要失传了?他笑笑说:“规矩是人定的嘛。”
如今,马永义更忙了,他正在做一件大事——打造会泽铜产业大观园。建成之后,这个占地16亩的铜产业大观园将是高原铜都的文化地标。各种传统技艺与文化遗产将汇聚一堂,人们将更能领略会泽斑铜无穷的魅力。
而面对张克康的越来越闲与马永义的越来越忙,我们的心情是矛盾而复杂的,唯有希望:斑铜工艺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能够取长补短、互相推动,世代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