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两课"教学的哲学方法是"两课"教学法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两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两课"教学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结晶。文章就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两课"教学;哲学方法。
"两课"教学的哲学方法是"两课"教学法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两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两课"教学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结晶。新的"两课"教学体系,非常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重视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这种新的教学体系更加要求"两课"教师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融于教学体系之中,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方法运用于"两课"教学过程中,使受教育者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因此,"两课"教师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一、唯物主义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讲,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工作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反对"假、大、空"等,就是因为这些都是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并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得出的正确结论。以此作为"两课"教学的方法论基础,说明"两课"教学务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与此相应的哲学方法。这是"两课"教学首要的和最根本的方法。为保证"两课"教学的效果,这一方法应贯穿于"两课"教学的全过程及其各项教学环节之中。比如,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要联系实际问题和结合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要从具体的实际条件出发,讲求现实性、可行性和实际效果;在作"两课"教学的计划安排时,要以现实情况为基础,不能从师生的主观愿望和激情出发;在考察、总结"两课"教学效果时,不能只看表面上讲了多少内容、做了多少作业、搞了多少活动、采用了什么形式,更重要的是要看对学生产生的实际影响有多大、学生得到的实际收获有多少。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所要求的。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辩证本性的正确反映,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内容极为丰富,其体系是由一系列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构成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首要的基本方法。这些基本观点、基本规律和范畴,都对"两课"教学法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例如,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就是"两课"教学经常用到的方法。比如,"两课"教学中的系统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历史分析法、过程分析法、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等,都是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具体运用。又如,以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以及成对范畴的辩证关系指导"两课"教学,集中体现在矛盾分析法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这是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两课"教学中一系列矛盾的最基本的方法。"两课"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矛盾,如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兴趣的矛盾、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矛盾、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矛盾、教学内容中重点与非重点的矛盾、"两课"教学与整个教育管理体制和方法的矛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分析现实问题时还会遇到本质与现象的矛盾等等。除了"两课"教学共同具有的矛盾外,各门课程还有其自身要解决的特殊矛盾。如"思想道德修养"课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现代化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矛盾以及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需要与其思想道德现状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无一不需要用到矛盾分析的方法。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坚持运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考察人的认识,说明人对客观世界反映的社会性、能动性和辩证性,说明认识的本质、特点、功能、历史演化规律和辩证发展过程,说明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最为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两课"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首要的是坚持以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看待人的认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另一方面又要在实践的推动下,使马克思主义得以不断发展和创新。要以这一精神指导"两课"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的改革,任何时候都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和脱离实践。此外,就是要在"两课"教学中贯彻群众路线的方法。"两课"教学工作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特点,是做群众的工作,也是依靠群众来做的工作。因此,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是"两课"教学工作成功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就是不管是对广大高校学生,还是对广大"两课"教师,以及参与"两课"教学和管理的其他各方面人员,都要充分地相信他们、依靠他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创造力。比如,组织集体备课、开展集体调研和教研活动,与社会各界人士协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深入学生、深入群众、深入社会搞调查研究,重大的改革举措采取集思广益、民主决策的办法,通过齐抓共管形成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合力,组织大学生参与教学、参与教改、参与评估总结,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等等,这些都是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走群众路线搞好"两课"教学的具体做法。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特殊本质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对人类社会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全面考察,阐明了整个社会系统的一般结构及各个基本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阐明了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内在动力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唯物主义既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我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它所阐明的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基本原理同样对"两课"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是指导"两课"教师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的方法论基础。比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以及关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基本观点,指明了考察和分析教育对象思想特征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即从教育对象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中、从教育对象所受到的社会和家庭影响及学校教育中、从教育对象个人的经历和实践活动中去考察。由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每一代人的思想意识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生活在相同的社会大环境下的人们的思想总是存在着一定共同特征,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教育对象思想脉搏的把握,既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联系当时的时代特征和当地社会生活背景去考察,又要追随时代的变迁作动态的考察。不能以老眼光看待当今的大学生,也不能以僵化的观念和标准评估其变化发展。同时,由于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且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实践活动都不尽相同,使得生活在相同的社会大环境下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又总是存在着种种差异。因此,要深人细致的了解大学生,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作具体考察和分析,既要看到各自思想的一贯特点,又要看到其思想的变化发展;既要看到其思想发展的连贯性、必然性,又要看到其思想变化的间断性、偶然性。在考察方法上,既要把普遍调查和个别调查结合起来,又要把纵向考察和横向考察结合起来;既要分析影响教育对象思想形成和变化的客观环境因素与外部条件,又要分析其思想形成和变化的主观内部动因;既要分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对学生思想产生的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制约性,又要分析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社会存在因素对其思想影响的多样性;既要分析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对学生思想影响的程度,又要分析社会中的非主导因素对其思想影响的程度。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也是指导"两课"教师培养和塑造教育对象的方法论基础。比如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重视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影响教育学生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貌;根据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社会意识各种形式间相互影响的原理,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加强"三观"、"三德"和主旋律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提高他们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影响的能力;根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原理,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增强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和情感,提高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吴松年:《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版。
[3]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关键词:"两课"教学;哲学方法。
"两课"教学的哲学方法是"两课"教学法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两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两课"教学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结晶。新的"两课"教学体系,非常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重视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这种新的教学体系更加要求"两课"教师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融于教学体系之中,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方法运用于"两课"教学过程中,使受教育者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因此,"两课"教师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一、唯物主义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讲,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工作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反对"假、大、空"等,就是因为这些都是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并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得出的正确结论。以此作为"两课"教学的方法论基础,说明"两课"教学务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与此相应的哲学方法。这是"两课"教学首要的和最根本的方法。为保证"两课"教学的效果,这一方法应贯穿于"两课"教学的全过程及其各项教学环节之中。比如,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要联系实际问题和结合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要从具体的实际条件出发,讲求现实性、可行性和实际效果;在作"两课"教学的计划安排时,要以现实情况为基础,不能从师生的主观愿望和激情出发;在考察、总结"两课"教学效果时,不能只看表面上讲了多少内容、做了多少作业、搞了多少活动、采用了什么形式,更重要的是要看对学生产生的实际影响有多大、学生得到的实际收获有多少。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所要求的。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辩证本性的正确反映,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内容极为丰富,其体系是由一系列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构成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首要的基本方法。这些基本观点、基本规律和范畴,都对"两课"教学法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例如,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就是"两课"教学经常用到的方法。比如,"两课"教学中的系统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历史分析法、过程分析法、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等,都是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具体运用。又如,以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以及成对范畴的辩证关系指导"两课"教学,集中体现在矛盾分析法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这是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两课"教学中一系列矛盾的最基本的方法。"两课"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矛盾,如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兴趣的矛盾、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矛盾、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矛盾、教学内容中重点与非重点的矛盾、"两课"教学与整个教育管理体制和方法的矛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分析现实问题时还会遇到本质与现象的矛盾等等。除了"两课"教学共同具有的矛盾外,各门课程还有其自身要解决的特殊矛盾。如"思想道德修养"课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现代化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矛盾以及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需要与其思想道德现状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无一不需要用到矛盾分析的方法。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坚持运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考察人的认识,说明人对客观世界反映的社会性、能动性和辩证性,说明认识的本质、特点、功能、历史演化规律和辩证发展过程,说明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最为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两课"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首要的是坚持以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看待人的认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另一方面又要在实践的推动下,使马克思主义得以不断发展和创新。要以这一精神指导"两课"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的改革,任何时候都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和脱离实践。此外,就是要在"两课"教学中贯彻群众路线的方法。"两课"教学工作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特点,是做群众的工作,也是依靠群众来做的工作。因此,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是"两课"教学工作成功的必由之路。具体来说,就是不管是对广大高校学生,还是对广大"两课"教师,以及参与"两课"教学和管理的其他各方面人员,都要充分地相信他们、依靠他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创造力。比如,组织集体备课、开展集体调研和教研活动,与社会各界人士协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深入学生、深入群众、深入社会搞调查研究,重大的改革举措采取集思广益、民主决策的办法,通过齐抓共管形成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合力,组织大学生参与教学、参与教改、参与评估总结,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等等,这些都是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走群众路线搞好"两课"教学的具体做法。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特殊本质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对人类社会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全面考察,阐明了整个社会系统的一般结构及各个基本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阐明了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内在动力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唯物主义既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我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它所阐明的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基本原理同样对"两课"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是指导"两课"教师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的方法论基础。比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以及关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基本观点,指明了考察和分析教育对象思想特征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即从教育对象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中、从教育对象所受到的社会和家庭影响及学校教育中、从教育对象个人的经历和实践活动中去考察。由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每一代人的思想意识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生活在相同的社会大环境下的人们的思想总是存在着一定共同特征,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教育对象思想脉搏的把握,既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联系当时的时代特征和当地社会生活背景去考察,又要追随时代的变迁作动态的考察。不能以老眼光看待当今的大学生,也不能以僵化的观念和标准评估其变化发展。同时,由于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且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实践活动都不尽相同,使得生活在相同的社会大环境下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又总是存在着种种差异。因此,要深人细致的了解大学生,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作具体考察和分析,既要看到各自思想的一贯特点,又要看到其思想的变化发展;既要看到其思想发展的连贯性、必然性,又要看到其思想变化的间断性、偶然性。在考察方法上,既要把普遍调查和个别调查结合起来,又要把纵向考察和横向考察结合起来;既要分析影响教育对象思想形成和变化的客观环境因素与外部条件,又要分析其思想形成和变化的主观内部动因;既要分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对学生思想产生的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制约性,又要分析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社会存在因素对其思想影响的多样性;既要分析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对学生思想影响的程度,又要分析社会中的非主导因素对其思想影响的程度。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也是指导"两课"教师培养和塑造教育对象的方法论基础。比如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重视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影响教育学生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貌;根据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社会意识各种形式间相互影响的原理,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加强"三观"、"三德"和主旋律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提高他们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影响的能力;根据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原理,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增强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和情感,提高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吴松年:《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版。
[3]盛群力,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