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教育应为城镇和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此,必须加快农村教育的转型,本文以秦皇岛为例,从农村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论述了农村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教育 转型
“十一·五”时期是秦皇岛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关键时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现行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农村教育在这个经济社会巨大变迁中面临战略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一、城镇化建设对农村教育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目前,在农村劳动年龄内从业人员中,文盲、半文盲、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有89.76万人,占劳动年龄内从业人员总数的83.2%,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第二,农业专业人才匮乏。全市各级政府及涉农部门中具有涉农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0.8%左右,农村一线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业开发的各级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不足千人;科研与市场脱节、成果转化率较低,与农民群众的科技需求矛盾日渐突出。
第三,近年来,我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矛盾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走城镇化道路,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转移、转岗,为此需要相应的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民的进一步增收,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影响到了农村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只有加快改革农村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培养出城市、城镇及农村产业化经营所需的人才,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理念的转型
传统农村基础教育受高考“跳农门”等思想的影响,存在围绕高考“指挥棒”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与农村生产实际相脱节,职业教育没有特色,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成人教育不受重视,形式单一,内容空泛。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解决农民增收难题,要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就必须教育、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更新思想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只有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本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
第一,要树立劳动力转移、转岗的理念,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实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劳动岗位转移成为历史的必然,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就我市而言,“十一,五”期间,我市力争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万人。
第二,要树立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要让广大农民群众意识到,无论转移、转岗或者是继续留守从事农业,都需要有文化、有技术,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时俱进。已经搬迁到城镇的居民,要从“内涵”上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从乡村农民转变为城镇市民,不仅是劳动者工作对象从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而且要求他们在价值观念上,如自我意识、环境意识、开放意识和求知意识等方面,也都应该有明显的转变,只有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尚在乡村的居民,要迎接城镇化的挑战,继续准备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向城镇转移;留下的少数务农者,也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渐脱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懂得现代科学技术,从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第三,要树立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排除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确立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学而优则仕”,读书、考大学“跳龙门”等思想的影响,农村学生一向鄙薄技术,轻视职业技术教育。此外转移、转岗的农民工的培训意愿也不强,这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等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在于农民对培训缺乏紧迫感。
总之,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就必须大力改革农村教育,而要改革农村教育,首先要更新人们的观念,要通过各种渠道,如广播、电视、网络、板报、讲座等方式使广大农村群众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及要求,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掌握知识和技术,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产生活之中,才能融入农村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建设之中。
三、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转型
在城镇化建设中,传统封闭的农村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必然相应地发生重大变革。只有多样化和开放化的农村教育体系,才能培养适应农村和城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才能成功实现农村教育的分流和分层功能。
第一,农村教育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做贡献。“十一·五”时期,我市要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机械化、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农业、高效农业、订单农业和旅游农业,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离不开教育。为此,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发挥农业、科技、教育、广播电视等部门优势,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实施以农村基层干部、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年轻劳动力为主要对象的学文化和学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此外要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要通过市校联合、县校联合、企校联合,选拔培养一批“送得出、学得成、回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涉农专业人才充实农业一线;通过农职校、农民夜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形式,实施“绿色证书、星火人才培训”等工程,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大批“业有所长,术有所攻”的农村人才队伍。
第二,农村教育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功转移、要为城镇化建设做贡献,“十一·五”期间,全市需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万人,农业多余人口要向非农产业或城市劳动岗位转移。但目前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存在着部分文盲、半文盲,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不到50%。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或城镇越来越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这就需要各地政府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在职、成教育的办学机制和内容方面,城镇化发育的不同类型地区应有不同的应对举措。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的人口流出区,适应他们外出务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务的需要,应提高其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在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城镇或新兴城镇,其城镇建设和相应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都百废待举,专业人才和劳动力素质均不足以满足发展的需要。这种类型地区较为典型地体现了教育服务的全面化,农村教育不仅要为实施“科教兴镇”的发展战略服务,而且要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三,基础教育要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把培养人才与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从农村教育的根本趋势看,除了继续有针对性地大力办好职业学校外,中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是调整结构模式,要由单一的中等教育结构过渡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的体制,进而向综合中学的类型发展。学校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密切同社会职能部门的联系,贯彻以就业为主兼顾升学的原则,对学生施以职业定向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加强普通教育的同时,应注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较早地树立正确的劳动和职业观念;到中学后期,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的选修科目,改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充实职业技术教育的设备,为学生选择某种职业技能创造条件,同时进一步推进对多能工、单能工的培养,并建立制度。新兴技术不但要在技术学校中教而且应在小学、中学、高等学校中教。从现在起,初步的技术训练必须是整个基本训练的组成部分,必须教会学生与新技术打交道,使用和掌握新技术。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教育 转型
“十一·五”时期是秦皇岛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关键时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现行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农村教育在这个经济社会巨大变迁中面临战略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一、城镇化建设对农村教育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目前,在农村劳动年龄内从业人员中,文盲、半文盲、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有89.76万人,占劳动年龄内从业人员总数的83.2%,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第二,农业专业人才匮乏。全市各级政府及涉农部门中具有涉农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0.8%左右,农村一线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业开发的各级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不足千人;科研与市场脱节、成果转化率较低,与农民群众的科技需求矛盾日渐突出。
第三,近年来,我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矛盾突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走城镇化道路,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转移、转岗,为此需要相应的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民的进一步增收,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影响到了农村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只有加快改革农村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培养出城市、城镇及农村产业化经营所需的人才,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理念的转型
传统农村基础教育受高考“跳农门”等思想的影响,存在围绕高考“指挥棒”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与农村生产实际相脱节,职业教育没有特色,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成人教育不受重视,形式单一,内容空泛。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解决农民增收难题,要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就必须教育、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更新思想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只有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本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
第一,要树立劳动力转移、转岗的理念,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实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劳动岗位转移成为历史的必然,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就我市而言,“十一,五”期间,我市力争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万人。
第二,要树立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要让广大农民群众意识到,无论转移、转岗或者是继续留守从事农业,都需要有文化、有技术,都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时俱进。已经搬迁到城镇的居民,要从“内涵”上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从乡村农民转变为城镇市民,不仅是劳动者工作对象从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而且要求他们在价值观念上,如自我意识、环境意识、开放意识和求知意识等方面,也都应该有明显的转变,只有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尚在乡村的居民,要迎接城镇化的挑战,继续准备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向城镇转移;留下的少数务农者,也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渐脱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懂得现代科学技术,从事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第三,要树立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排除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确立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学而优则仕”,读书、考大学“跳龙门”等思想的影响,农村学生一向鄙薄技术,轻视职业技术教育。此外转移、转岗的农民工的培训意愿也不强,这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等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在于农民对培训缺乏紧迫感。
总之,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就必须大力改革农村教育,而要改革农村教育,首先要更新人们的观念,要通过各种渠道,如广播、电视、网络、板报、讲座等方式使广大农村群众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及要求,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掌握知识和技术,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产生活之中,才能融入农村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建设之中。
三、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转型
在城镇化建设中,传统封闭的农村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必然相应地发生重大变革。只有多样化和开放化的农村教育体系,才能培养适应农村和城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才能成功实现农村教育的分流和分层功能。
第一,农村教育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做贡献。“十一·五”时期,我市要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机械化、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农业、高效农业、订单农业和旅游农业,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离不开教育。为此,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发挥农业、科技、教育、广播电视等部门优势,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实施以农村基层干部、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年轻劳动力为主要对象的学文化和学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此外要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要通过市校联合、县校联合、企校联合,选拔培养一批“送得出、学得成、回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涉农专业人才充实农业一线;通过农职校、农民夜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形式,实施“绿色证书、星火人才培训”等工程,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大批“业有所长,术有所攻”的农村人才队伍。
第二,农村教育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功转移、要为城镇化建设做贡献,“十一·五”期间,全市需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万人,农业多余人口要向非农产业或城市劳动岗位转移。但目前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存在着部分文盲、半文盲,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不到50%。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或城镇越来越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这就需要各地政府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在职、成教育的办学机制和内容方面,城镇化发育的不同类型地区应有不同的应对举措。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的人口流出区,适应他们外出务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务的需要,应提高其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在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城镇或新兴城镇,其城镇建设和相应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都百废待举,专业人才和劳动力素质均不足以满足发展的需要。这种类型地区较为典型地体现了教育服务的全面化,农村教育不仅要为实施“科教兴镇”的发展战略服务,而且要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三,基础教育要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把培养人才与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从农村教育的根本趋势看,除了继续有针对性地大力办好职业学校外,中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是调整结构模式,要由单一的中等教育结构过渡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的体制,进而向综合中学的类型发展。学校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密切同社会职能部门的联系,贯彻以就业为主兼顾升学的原则,对学生施以职业定向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加强普通教育的同时,应注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较早地树立正确的劳动和职业观念;到中学后期,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的选修科目,改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充实职业技术教育的设备,为学生选择某种职业技能创造条件,同时进一步推进对多能工、单能工的培养,并建立制度。新兴技术不但要在技术学校中教而且应在小学、中学、高等学校中教。从现在起,初步的技术训练必须是整个基本训练的组成部分,必须教会学生与新技术打交道,使用和掌握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