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6165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民对于食品数量与食品质量的需求日益扩大。新形势下传统的食品生产制造与销售呈现出新的面貌,而食品的安全问题也成为人民日渐关心的重点问题。在切实保障食品安全的诸多措施当中,食品安全法律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对策。我们应当制定和完善出相关的法律制度,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本文拟通过对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与问题进行论述,从我们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入手,切实研究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具体措施,以推进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进程。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研究分析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社会化大生产的进程不断加快与生产技术的变革创新使得大量食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人们在享用更多食品的同时,也将关注的重点逐渐放在了食品安全问题上。近年来我国的食品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严峻的食品安全现状也引起了人民的警惕与担忧。为了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相关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目前应当采用的诸多对策中的重中之重。
  1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特点与问题
  1.1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特点
  食品安全与食品的概念不同。食品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从狭义的角度上说是人类每天为了维持自己正常的生产生活水平、为了满足人体机能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而摄入的物质[1]。食品安全是在食品生产制造与销售使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概念,它强调保证食品的质量,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据我国相关制度条例规定,食品安全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食品当中不能含有可能影响或者损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其他不安全因素;其次,食品不能使消费者产生相关急性、慢性中毒现象或者患上感染性疾病;最后,食品不能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及其后代的健康造成重大的风险隐患[2]。我国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中,更是将食品安全细分为了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三方面。
  1.2我国食品安全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污染问题,即食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受到农药及其他化学物质的污染。据相关报道显示,近年来我们食品污染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农药及其他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一方面,我国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所用有机憐农药,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农药的残留水平会远远超过标准范围,并在原料内部逐渐蓄积,从根源上对食材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大量有害有毒的化学物质加剧了食品污染问题,正日益成为人民闻风色变的严峻问题。在食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厂家过于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绿色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要求,频繁使用化学物质,既破坏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神态平衡,又使得食材原料遭受严重污染。有苦有害的化学物质一旦进入人体,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第二是违法生产、加工问题。目前我国的食品生产加工技术依然较为落后,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尚未得到充分普及,手工制作与家庭加工方式仍然是食品生产与加工的主要方式[3]。生产厂家为了减少成本增加效益就会千方百计地,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生产加工活动的及时监管,以及生产加工企业自身在管理方面的问题,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非法加工、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非食用成分或有毒有害物质等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第三是食品市场流通秩序不规范问题。我国目前食品生产制造加工的企业准入门槛较低,市场上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以及一些家庭手工作坊式的工厂,这些企业的存在进一步加大了食品行业的竞争压力。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众多小型食品企业开始铤而走险,不顾食品市场的正常流通顺序,在生产环节使用一些不合格的包装物品,在销售环节故意销售一些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这种政府无法有效调控市场秩序的地区,上述现象就为严重,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4]。
  2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研究
  2.1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
  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是针对当前市场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了规范食品安全而制定采用的一系列法律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能够与法律部门有机配合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5]。严格来说,食品安全是一种整体概念,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是能够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规避食品安全风险的有效措施,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即食品安全法律、食品安全法规规章与食品标准[6]。食品安全法律的规范要求主要是针对食品及其原料在生产制造、加工及其销售等各个环节中的操作行为,这就要求相关厂家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活动中要严格依照相应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为食品安全提供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法规规章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它能够有效监管那些食品安全基本法律无法完全涉及到的食品安全活动具体细节,能够有效填补食品安全基本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完整性和滞后性。食品标准则对整个食品行业的技术要求提出了标准性的规范,它对食品的数量标准、质量标准、卫生标准、材料标准、添加剂标准等多方面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相比于食品安全基本法律与食品安全法规规章,在食品质量安全的检验活动中食品标准的检验效果更为直观与准确。
  当前要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应当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要确保食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流程环节与活动中全面实现法治,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体的根本利益,第三要将相关法律法规有机地协调起来,促进整个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结构的优化升级[7]。
  2.2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中虽然拥有一系列的核心法律,但随着近年来新的食品安全问题花样百出,单纯的核心法律已经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新问题。这与我们在食品安全的立法问题上的不完善有莫大的关系,政府无法可依,相关部门不能对食品进行积极的检验,长此以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也就形同虚设。   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上技术性法规的法律层级比较低,多数法规只具有推荐性作用而不具有强制性作用,这就进一步增加了食品违法生产加工的风险。
  当前我国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食品安全标准绝大多数所遵从的是行业标准而非国家标准,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技术较为落后,在设立相关食品安全标准时降低了准入门槛,从而给国内食品生产厂家带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压力[8]。此外,食品标准制定部门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多方意见无法统筹和谐,一旦发生较大冲突就很容易影响到正常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3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的对策措施
  3.1完善食品安全法律的建设管理活动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的建设管理活动,就要提高食品安全法律的立法效率。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的立法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管理水平急需提高。这就要求国家和相关部门应当着力推挤食品安全的法制化建设进程,通过建立完善起系统化、理论化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充分地涵盖当前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以及传统法律制度中所未明确规定的保证,切实保证食品安全管理活动在各个方面和层次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9]。具体来说,相关立法部门在立法过程中可以适当参考国外有效的食品安全法规,并将其与国内的具体国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一系列的修订、补充、完善活动,增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管理活动的规范性和持续性。
  3.2构建食品安全法律标准体系
  构建食品安全法律标准体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坚持国家标准为主,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辅的构建原则,要求食品严格按照统一且唯一的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加工活动,同时,参考该食品所在区域的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全面协调食品安全法律标准体系的灵活性和使用性。其次要坚持科学性的法律制定原则,由于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的标准规范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法律时应当以科学方法为基础,在发布新标准之前要严格地验证其适用性与普遍效用性之后才能公布实施[10]。此外,为了加强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交流学习,相关部门还应当积极派遣专业性人员参加国际活动,进而提高食品安全法律标准体系的构建能力,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3.3加大食品安全法律的监管力度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监管体制经历了从分割制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再到监督与监管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在监管活动中,相关部门通过将分工负责与监管活动有机地协调起来,从而有效地强化了监管部门的多重协调合作能力。为了确保监管效用,监管机构内部首先应当要完善责任机制,将监管责任平均分配到每一个人员及部门身上,将监管工作落到实处[11]。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相关法律对于危害食品安全问题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依然过轻,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应在实际工作中加大惩罚力度。加大惩罚力度既要求监管部门在检验过程中要严格限制食品生产加工准入门槛,又要求监管部门在处理过程中针对已经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严肃处理,依法加大处罚力度。对于一些性质较为恶劣的厂家,予以停产整改、吊销证照的处罚,而对于涉嫌犯罪的行为应当及时移交至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3.4推动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进程
  当前我国与食品安全法律所配套的相关法律制度主要有食品溯源管理制度、食品安全认证制度好食品行业协会制度等多方面的法律制度,促进食品安全法律的有效实施还应当推动配套法律制度的建设进程。食品溯源管理制度是指食品在监管活动中能够及时地被追踪与回溯,这就要求职能部门针对食品的生产到消费等整个过程都要进行有效的监管,要求食品行业配合职能部门在行业范围内建立起完备的食品溯源体系,确保每一批食材都是查到其源头,让每一个消费者吃上放心的食品。食品安全认证制度是运用科学评价方法找出食品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对其采取有效的对策,将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降到最小。这就要求职能部门应当着力推广食品安全认证制度,在全行业范围内形成统一评定标准,确保提高预防、提前解决。食品行业协会制度即要求建立完善其相关食品行业协会的自律组织,引导行业内参与者积极参与诚信建设与发展活动,从而拉动整个行业的繁荣昌盛。强化食品行业协会制度,就要制定相应的行业队则,及时制定相关行业标准,通过相应的指导与帮助切实增加行业参与者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与此同时,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的监督作用,切实利用好消费者的投诉建立与政府职能,提升全行业的食品质量与服务水平。
  4 结语
  食品安全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需要长期开展的工作。要切实做好食品安全工作,需求相应完善成熟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来保障实施。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应当从完善食品安全法律的建设管理活动、构建食品安全法律标准体系、加大食品安全法律的监管力度、推动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进程等多方面着手,以全面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晖,任端平.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法律体系浅析[J].食品科学,2012,5(09):63-64
  [2]萧曼平.试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2,1(02):112-113
  [3]张芳.中国现代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政治与法律,2013,3(05):70-71
  [4]杨辉.论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3,3(05):33-34
  [5]高光亮.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J].特区经济,2012,4(07):26-27
  [6]李江华,张蓓蓓,赵苏.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研究[J].食品科学,2013,5(10):96-97
  [7]左京生.实行目录准入制度,提高食品安全控制力[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3,3(6):42-43
  [8]王静.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J].理论界,2011,6(12):61-62
  [9]王中亮.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13,6(12):57-58
  [10]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2(4):80-81
  [11]吴培,许喜林.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应用[J].现代食品科技,2012,2(4):54-55
其他文献
摘 要: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正外部性,而这种正外部性的发挥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中,政府直接、强制性干涉的方法逐渐转变为政府政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而税收法制,特别是税收支出就是一种有效的公共财政手段,合理的税收法制能够对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我国当前仍缺乏专门的税种予以规制,因此无法充分凸
摘 要: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们用法学的观点来思考诚信的得失,从根本上把握诚信的本质,这将有助于重塑社会信用、强化诚信观念、加强道德建设。  关键词:诚信;法学;思考  一、深究诚信含义,明确法律原则  诚实信用最早可溯源于罗马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善良家父”。“善良家父”就是能以公正善良之心待人处世的,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人。美国《布莱克法律词典
苏南同里,地处太湖沿岸,大运河之畔,建镇于宋代,是目前江南水乡古镇中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如何帮助政府解决文化遗产地管理“瓶颈之困”的关键所在,同时又让民众逐步成为文物保
摘 要:新《刑事诉讼法》引入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对相关检察制度的具体建构和体系完善,这与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相契合。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在具体操作程序上,设置程序启动、调查、审批、考察、处理、监督制约程序外,并设置一些可选择的程序。在具体制度方面,应当设立监督制约机制、品格调查制度、保护观察制度等配套制度,构建一套严密、有效的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制度。  关键词:附条件不起诉
目的:探讨柴枳理中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6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8例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
学习策略能够帮助学习者进行快速有效地学习,学习策略在使用过程中会涉及选择、执行、转换三个环节。策略的选择存在适应性决策者理论模型、适应性控制—理性模型、适应性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