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景观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人民黄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1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艺术是一种看得见的、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艺术与社会环境进行了连接。目前,景观设计在公共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水体景观主要是围绕水来进行视觉设计的景观,运用水来开展环境空间艺术创作,而水生植物在水体景观设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入植物的设计会柔化现代公共环境给人带来的硬质感,使各类水体景观的空间艺术效果显得尤为丰富,在景观设计师建造城市独特空间景观环境上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水体植物景观》一书依据造景功能对园林植物进行划分,包括水体、绿篱、花境、地被、芳香、行道、藤蔓植物造景等,内容详实,涉及面较广,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实用性。该书依据植物的景观功能和特性进行分类,包括挺水型植物造景、浮叶型植物造景、岸边湿地植物造景、漂浮型植物造景、沉水型植物造景、滨海湿地植物造景,方便园林从业人员在实际应用中参考借鉴。
  《水体植物景观》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对水体植物进行了总结性概述,第二章着重介绍挺水型植物造景,第三章重点阐述浮叶型植物造景,第四章为漂浮型植物造景,第五章为沉水型植物造景,第六章为岸边湿地植物造景,第七章为滨海湿地植物造景。该书图文俱佳,精心选择人们常见的植物种类,每种植物均配有多张精美的造景图片,精心展示水体、绿篱、花境、地被、行道、芳香、藤蔓植物的造景与配置方法,根据植物的颜色、线条以及姿态来组景和造景,把自然界中的诸多植物更好地带入水体景观当中,使之成为水体景观的重要元素,涉及整个园林应用范围,对植物造景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
  随着现代城市的繁荣发展,休闲活动在城市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设计人性化的公共艺术,创造独具魅力的宜人环境,越发被人们所重视。水体景观具备独特的吸引力以及人类所特有的亲水本性,长期以来,人们就喜爱把水体景观引入日常生活和娱乐场景中。不同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宗教观等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体现出来,逐步形成了不同的造景理念和水体景观创作形式,成为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们创作的素材和灵感的来源。
  一般而言,在公共空间环境的水体景观中,如果只通过水的造型来营造景观,其形式是非常有限的,常见于倒影、嬉水池、喷泉池等。如果将水体景观与各种山石、植物以及不同造型的雕塑、构筑物等组合成景,就可以充分体现景观的层次感及多样性。比如,水生植物在水体景观中有较为丰富的表现形式,成为维持水环境自然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水生植物所特有的性質会进一步淡化水体的边缘,打破水体与周边环境生硬的界线,水生植物的合理点缀使人们摆脱枯燥乏味的感觉,进而使水体更加自然地融入整体景观中。水生植物的形态、色彩以及给人的视觉感受都要与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相契合,如将水生植物植入广场水景之中的同时,可在水景周围种植一些树木,就会在树阵下产生细流,给人以走进森林的奇妙感觉。景观树与水体的配合相得益彰,使树木在水中形成倒影,成为广场独一无二的视觉焦点,使人在广场中对水景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带来心旷神怡的感觉。
  良好的水体景观形态不仅能满足人们视觉上的需求,同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现代水体景观艺术早已不同于以观水、赏水为主的传统景观,而更注重人的参与性、体验性设计。
  水体植物作为水体景观的基本元素,其形式的多样性是形成水体景观多元化的前提。此外,生态设计在现代水景设计中产生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水体景观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思考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更要考虑水资源短缺的危机,为更好地避免水资源的浪费而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因此,水体景观设计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而应该从水体景观设计的终极目的——从人的生理、心理和环境生态出发,全面而适宜地进行设计,将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观念相融合,进一步在水景中充分展现艺术、技术以及生态理念,打造一流的中国现代水体景观。
  《水体植物景观》一书重视对植物繁殖、栽培、养护和景观特征、园林应用的描写,对从事植物配置的人士来说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同时有利于让更多读者了解水体植物存在的价值,重视其为公共艺术生活带来的益处,推动水生植物在公共艺术设计与应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科研计划项目“当代公共艺术理论与应用研究”(932002)
  作者简介:王宝军(1977—),男,河北涞源人,硕士,石家庄铁道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绘画、雕塑、公共艺术
  赵红燕(1978—),女,河北涞源人,硕士,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简述以射线理论为基础的地震CT的基本原理、数学方法、图像重构技术、ART算法和SIRT算法,在现有井间地震CT的基础上研究堤防CT,利用MATLAB编程对堤防进行地震断面CT的数值模拟,通过ART和SIRT重建方法进行反演,分析得出二者在堤防CT应用中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结果表明:ART算法和SIRT算法都得出了较好的反演结果,提高了探测效率和精度,较好地验证了堤防CT成像技术的正确性和可
期刊
摘 要:為避免历史调查洪水误差较大对设计洪水计算的影响和我国过于保守的分析思路导致设计洪水值普遍偏大而影响黄河下游防洪体系合理运行的现状,利用黄河下游花园口站百年实测洪峰流量还原资料,通过洪水频率分析和调洪计算对花园口站在小浪底等水库运用前后的设计洪水频率及洪水过程进行研究,并结合洪峰流量相关图确定了黄河下游各站的设计洪峰流量。结果表明:花园口站天然状态和考虑小浪底等水库运用的100 a一遇设计洪
期刊
摘 要:对黄河河口入海流路的稳定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和概括总结,简要回顾其人工改道标准阈值的演化和确定过程,初步构建入海流路实施改道的阈值体系,利用实测资料对典型流量级改道水位阈值、河长阈值、海域容沙阈值及其河口容许累计来沙量阈值进行了论证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现状流量为3 000 m3/s的改道水位阈值为10.58 m,河长阈值约为89 km,海域容沙阈值约为72.19亿m3,相应的利津站累计来沙量
期刊
摘 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运用PPP模式运营可以缓解资金缺口并弥补技术不足。基于已有生态水利PPP项目,通过大量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识别出影响我国生态水利PPP项目的115项风险因素,构建生态水利PPP项目风险清单。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各因素发生的概率、可发现的难易程度和影响进行评估,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工作采用PPP模式进行设计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生态治理;生態水
期刊
摘 要:为深入剖析和充分挖掘评价样本与评价等级之间的關系信息,进行区域旱情动态评价,以山东省1972—2003年历史资料作为评价样本,选取水库蓄水量距平百分率、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率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4个旱情评价指标,采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分析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通过计算评价样本的指标数联系数、指标值联系数并用最小相对熵原理得到样本的平均联系数,建立了基于集对分析五元联系数的区域旱情评价
期刊
摘 要: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为了保证湿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好地开展湿地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水资源管理等工作,需要科学评价湿地水资源利用效用。选取典型的多泥沙河流湿地——三门峡库区湿地为研究区域,将水资源利用效用定义为单位水资源量所产生的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以2017年为基准年,结合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计算,基于湿地生态环境需水对生态服务功能的支撑作用辨识,建
期刊
摘 要:为解决冬季结冰河道冰厚和水位一体化连续监测难的问题,研发了非接触式冰厚和水位一体化远程监测装置。该装置主要由空气耦合雷达、环境温度传感器、水面/冰面温度传感器、高清红外夜视仪、避雷器、GPS模块、远程开关控制和遥测模块、太阳能和风力供电互补系统、硅能电池、超长横杆和三角钢架等组成。集成后的装置可监测冰厚、水位、环境温度和冰面/水面温度等相关参数及全天候的视频图像数据,通过采用4G模块将数据
期刊
摘 要:受料场人工采砂影响,前坪水库人工扰动料储量占砂砾料料场总储量的80%,这种筑坝材料的力学特性成为影响大坝填筑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开展人工扰动砂砾石料室内三轴剪切试验、流变试验、尺寸效应分析、数值模拟等,对其物理力学性质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细粒含量低于最佳含量的砂砾石料压实后能满足设计要求,该种坝料是一种合格的筑坝材料。大坝填筑完成后,经过一个汛期蓄水运行,大坝沉降、水平位移、坝基坝
期刊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一路蜿蜒东流,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份,孕育、滋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是我们真的了解黄河吗?真的了解随着种族延续而诞生的民族文化吗?真的读懂了时代背景下黄河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吗?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究竟起源于哪里?为什么对于华夏儿女如此重要?黄河
期刊
摘 要:祁连山区水电站建设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水文条件,枯水期减水河段出现断流,河流自净能力减弱,河道污染加剧,为了恢复祁连山区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运用改进的Tennant法评价标准对年内展布法、改进年内展布法、逐月最小生态流量、NGPRP法4种常用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进行合理性检验,选用评价结果较好的NGPRP法与改进年内展布法,计算了莺落峡站各月最小生态流量,在此基础上,结合水文比拟法计算了黑河干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