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体

来源 :星火·中短篇小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yao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中酒歌
  戴濰娜
  情到浓处自斟饮,难说尽
  长江的酒肚里吾辈舀上一碗
  恭对黄海,县中人好个海量
  酒入豪肠
  七分啸出一腔诗酒情长
  三分酿成夜夜明月思乡
  煮海为盐,挑灯问学
  德馨楼里,不倦亭中
  胸中有滔滔大梦
  浮生欢娱少尝又何妨?
  青春,是一场背井离乡
  多少年轻的故事没有结局
  又在下一批青春里重新开始
  时光被细密地切割成一门门科目
  一节节课时,一段段回忆
  讲台上,我遇到了生命里最初的天使
  他们的翅膀指挥着爱的合奏曲
  音符曼妙,犹如知识的影子
  板书时的后背散发出梅花的香气—
  令我一生都感到惊奇,意外的香气
  它时而温柔,时而泠冽,却从不疲惫
  永不缺席地出现在候鸟的归途
  时间在一遍遍迁徙,捕捉历史的踪迹
  日子一个个牺牲,来不及制作勋章
  我曾为了现在,而将过去和盘托出
  为了将来,而深明大义地付出现在
  永远追赶下一个时辰,下一段旅程
  然而直到今日,最最想念的仍是青春
  那里保存着人间最稀缺的元素
  那里有生命走向成熟前的唯美绽放
  当时光机器把我们一个个磨成了凡人
  曾经的拼劲,才华,自省丢在了哪里
  那个心怀远大梦想的孩子跑去了哪里
  唯有在压力轴上,在午夜梦回的教室
  我才瞥见了久违的自己
  她就在课桌旁,热烈地生长
  是的,要一直优雅地奔跑!
  当我站在多年以后的瞭望台
  望这永远的花园,这唯一的灯
  解答我人生里的全部谜语
  把这些故事酿制成岁月里的窖藏
  在另一座遥远的城市独自品尝
  我只想亲吻所有的静谧所有的风雨
  八十岁,对于一个人已近暮年
  八十岁,一所学校还正值韶华
  枕着如泰河的波涛入梦
  热泪滚淌入江,醉倒了夕阳
  从这一刻起
  热爱,将被重新热爱
  理想,将被重新理解
  亲爱的母校,
  世界要记住你漂亮的名字
  戴潍娜,诗人、学者。毕业于牛津大学。杜克大学访问学者。出版诗集《我的降落伞坏了》《灵魂体操》《面盾》等,文论《未完成的悲剧—周作人与霭理士》,翻译有《天鹅绒监狱》等。自编自导戏剧《侵犯》。主编杂志《光年》。出版英文诗集《用蜗牛周游世界的速度爱你》。被评为2014中国·星星诗歌奖年度大学生诗人,2014现代青年年度十大诗人,2017太平洋国际诗歌奖年度诗人,获2018海子诗歌奖提名奖。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作品被翻译成英、俄、韩、日、瑞典、法、罗马尼亚等多种语言。
  村庄是一条天上的河流
  冯书辉
  村庄是一条天上的河流
  那些看不见的水
  日夜从父老乡亲头上流过
  那些路径,每一条自有方向
  那些人和物,水流一样
  流出去又复流回来
  那些圈内反嚼的水牛,岁月如鞭
  抽疼了肌肤,抽硬了骨头,抽亮了日子
  那些环绕村庄的花,每一次开放
  都是一次站立,都有一种信仰
  都有一轮不同的落日和朝霞
  那些四季交替的嫩绿,像一群鸡狗牛羊
  在奔跑,在咆哮,在呐喊
  成熟的欲望抵达了雨水高度
  那些炊烟的子孙,烟火味浓重
  生来带着土命
  如一棵有根的树,不怕风吹,雨打
  像一群鸟,在树梢,谈论
  粮食,美酒和诗歌
  冯书辉,四川广安人。有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等刊。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海拔四五千米的雪线,凛凛的风,雪豹达娃从岩壁缝隙间款款而来。  这只漂亮而威风的大“猫”,在山石之巅,远远地逡巡、盘桓、休憩。那条在岩石缝隙间穿梭时确保身体平衡的毛茸茸大尾巴,与身体等长,静止时慵懒地来回扫拂。它的瞳孔并非像猫一样的针型竖瞳,而是圆圆的,这令她显得有些温和的呆萌。  作为独居动物的雪豹妈妈达娃,独立抚养两头幼年的小雪豹,严苛的生存条件、矫健灵敏的猎物、虎视眈眈的入侵者,随着
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人,小时候上学,当我兴奋地将成绩单递给父亲看时,我以为他看到我骄人的成绩,一定会夸我一番,甚至还会带我到公园去逛逛。  可是,父亲看到成绩单,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就再也没有说话了。  满心欢喜,得到的仅仅是“哦”了一声,那一刻,让我好失望。我背过身去,轻轻擦拭着眼角。我心里恨恨地发誓道:您不夸奖我,我下次要考得更好,就是要气您。  我把考个好成绩,当作是生父亲气的一个手段。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尝尽了快生活的滋味,却忘记了内心深处的“慢”。放下沉重的负担,让心静下来,唯有这样,才能体会出人生的芬芳。  ——题记  家中二楼的室外阳台一直空着,父母觉得不够充实,便找到了果农,买了一小袋橘子的种子,又拿来了砖头,砌成墙,在阳台的一角,辟出一块小天地,再买来几袋泥土,倒进去,然后撒上种子,用水管连接水龙头,开始浇水。  清晨,天刚蒙蒙亮 ,天边泛起了一道白光,清晨的霞光还未
寂夜,星河高悬。月光如水洒在天边,也洒在我的心间。窗前一抹温暖的灯光,手捧一杯茶香四溢,静静地翻阅着一本散发着墨香的书卷,看到一段关于寻觅的文字,突然一怔。  也常常想过,自打呱呱坠地开始,我们就开始不停地寻觅了吧?寻觅自己的未来,寻觅一切的一切。是啊,寻这个字,简简单单,却又纷纷繁繁。  在疲累之余,我也常常渴望寻一条寂静的小溪,寻一缕春风扑面,寻一抹花香动人。当我们回归现实,也一样在寻找。寻,
近日,快递员窦立国手绘的7张避堵地图火爆网络,网友惊呼“这些地图看上去比导航还牛”!  窦立国说,他曾经做了10年快递员,对望京、三元桥等地道路非常了解,对于道路每天的通行状况以及周边可以绕行的线路都非常熟悉,于是就动手绘制避堵地图,目的就是让大家每天走在这些路上的时候,能绕开节省时间。  在这7张地图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黑笔和红笔标记,并注明不同路名,以及哪条路易拥堵,如何寻找避堵路。地图中的大
摘要:冯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探索始终围绕着作家这个中心,其中的焦点又落在“妻子作家”和“非著名作家”这些文学场域中比较“边缘”的群体上。冯铁的作家书写体现出丰富的传记化特色,他掌握了有关作家社会生活的丰富庞杂的材料,将其聚拢、组合、融汇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一定传记特色的作家研究体例。冯铁秉承一种非宏大叙事的研究思路。他对数字的表述很精确,对数据进行细致的采集和分析是其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冯铁的文学研究
5毛能干啥?网友说,如今“5毛钱能买到的东西已经绝迹”,然而,在浙江衢州,83岁的毛师花奶奶依然坚持卖着5毛钱的早餐。除了周日,老人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黄坛口村摆摊,一摆整整23年。“粽子五毛一个,鸡蛋饼五毛一张,糯米粿五毛一张,豆浆五毛一袋……”这些都是老人早起亲手做的,豆浆也是一大早磨好的,有人说这可能是全浙江最便宜的早餐了。摊点靠近乡中心小学,来来往往的孩子们亲切地把老人称作“早饭奶奶”。 “
新媒体语境中的食物展演  ——以“轻食主义”消费实践为例  当下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带来了新的文化实践模式,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提供的交流便利突破了设计者与消费者固有的界限,在技术支持下,大众得以参与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在文化消费实践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实践模式,其中食物成为了新的趣味消费符号。食物逐渐与味觉消费分离,转而更倾向于符号消费,被设计的食物成为了文化消费的一部分。 
【2016年中考备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  34岁的  他患有先天性“软骨症”,身高不  足90厘米。  他比玻璃脆弱,睡梦中想翻个身,骨头竟然不能承受棉被的压力,断了3处。“到37岁左右,身体里的钙就会大量流失,命就难保。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抓住生命的每一秒,回报世界给予我的最珍贵的关爱……”  他叫何
到老家时,已是暮色沉沉。坐到院里,风已经止了,疲倦地奔走了一天,它也要歇一歇了。突然,一只猫踱着步走来。一瞬间,世界似乎失去了声音,如同一部无声电影。我愣愣地看它披着金衣,弓着背。它心有灵犀般转过头,那幽幽的、仿佛亘古不变的忧伤眼神,穿越了有限的空间、无限的时间,与我交会。时间就静止在这无声的交会里。  在乡下人的眼里,猫猫狗狗是偷吃的“惯犯”。记忆里,奶奶每做好菜必要“锁”进碗柜里,并嘱咐无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