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卢长飞,中学一级教师,连云港市“333工程”骨干教师。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如何提高课堂效益成为每位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而要提高课堂效益,就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方式创新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了大胆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分层次问题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中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分层次问题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把问题教学的层次化,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将知识点转化为有一定梯度的、序列性问题,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中跟着有目标的分层次问题学习,以达到学习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就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谈谈在生物课堂中如何运用分层次问题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益。
一、分层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智力生活背景,就是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与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一个相互支持、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这样的氛围当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可以率真地袒露自己的心扉,表现出最本真的一面。
教师利用多种方式方法,分层次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发地提出各种各样问题。方法就是问题解决法,即核心备课人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把教学内容分为A、B、C三个层次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解决这些问题,尽量完成学案,学生通过预习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例如在新人教版必修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首先创设问题情景,即演示一组对照实验:取若干块体积相同的马铃薯块,分别置于清水和浓度差较大的蔗糖溶液中。置于清水中的马铃薯块体积略微变大,置于蔗糖溶液中的马铃薯块则体积不同。在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鼓励学生讨论质疑:成熟的植物细胞是怎样吸水和失水的(A级问题)?你能否从上述实验中推测出该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B级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植物细胞能吸水或失水(C级问题)?通过这样的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相互讨论中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操作、交流和反省中主动建构新知识,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而且提高了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的过程要分层次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时间比较长,甚至有的老师是“一言堂”。而目前的教学体制,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要学会逐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分层次问题教学”这种模式,可以按着如下步骤实施。
(一)课堂上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学习提纲,对设置的问题分A、B、C三个层次。在课堂引入以后,展示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对A级的问题(即学生通过自学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进行展示;B级的问题,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组织好学习者“学”的活动。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小组成员问学门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C级的问题,师生互动,教师精讲。
(二)课堂练习,要分层。教师对课堂练可的设计要注意体现对各层次学生的适应性和挑战性。练习设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 “各取所需”地得到训练。这样既保证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体会到成功的愉快,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有用武之地。
(三)分层达标检测,提高总结。教师要吃透教材,驾驭课堂,对学生所反馈的疑难问题通过达标检测,教师要给予综合归类,选择具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问题,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力求自行解决,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解疑后的喜悦,从而增强求知的强烈愿望。
三、学生课后的巩固练习要分层次,让学生学得扎实稳固
课后练习能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及教学效果,又能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的目的。课后练习可按三个层次设计。
(一)A级练习。这种练习是一些基本的、简单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其目的是通过新知识的再现,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理解”的层次。学生完成这类练习需要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
(二)B级练习。这种练习是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目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掌握”的层次,学生完成这类练习需要进行充分的思考。
(三)C级综合性练习。这种练习可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的层次,学生完成这类练习需要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并对以前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教师对不同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在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适当点拨,对于学生多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经过实践,“分层次问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在课堂会上敢于发言,学生通过探究、讨论文本上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延伸,课堂的效益得到了大大地提高了。当然,教无定法,如何打造优秀的课堂,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效益,还需要同仁同实践和探究,以上做法只是笔者个人经验,仅作抛砖引玉。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如何提高课堂效益成为每位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而要提高课堂效益,就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方式创新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了大胆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分层次问题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中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分层次问题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把问题教学的层次化,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将知识点转化为有一定梯度的、序列性问题,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中跟着有目标的分层次问题学习,以达到学习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就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谈谈在生物课堂中如何运用分层次问题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益。
一、分层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智力生活背景,就是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与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一个相互支持、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这样的氛围当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可以率真地袒露自己的心扉,表现出最本真的一面。
教师利用多种方式方法,分层次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发地提出各种各样问题。方法就是问题解决法,即核心备课人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把教学内容分为A、B、C三个层次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解决这些问题,尽量完成学案,学生通过预习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例如在新人教版必修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首先创设问题情景,即演示一组对照实验:取若干块体积相同的马铃薯块,分别置于清水和浓度差较大的蔗糖溶液中。置于清水中的马铃薯块体积略微变大,置于蔗糖溶液中的马铃薯块则体积不同。在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鼓励学生讨论质疑:成熟的植物细胞是怎样吸水和失水的(A级问题)?你能否从上述实验中推测出该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B级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植物细胞能吸水或失水(C级问题)?通过这样的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相互讨论中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操作、交流和反省中主动建构新知识,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而且提高了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的过程要分层次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时间比较长,甚至有的老师是“一言堂”。而目前的教学体制,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要学会逐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分层次问题教学”这种模式,可以按着如下步骤实施。
(一)课堂上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学习提纲,对设置的问题分A、B、C三个层次。在课堂引入以后,展示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对A级的问题(即学生通过自学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进行展示;B级的问题,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组织好学习者“学”的活动。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小组成员问学门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C级的问题,师生互动,教师精讲。
(二)课堂练习,要分层。教师对课堂练可的设计要注意体现对各层次学生的适应性和挑战性。练习设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 “各取所需”地得到训练。这样既保证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体会到成功的愉快,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有用武之地。
(三)分层达标检测,提高总结。教师要吃透教材,驾驭课堂,对学生所反馈的疑难问题通过达标检测,教师要给予综合归类,选择具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问题,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力求自行解决,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解疑后的喜悦,从而增强求知的强烈愿望。
三、学生课后的巩固练习要分层次,让学生学得扎实稳固
课后练习能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及教学效果,又能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的目的。课后练习可按三个层次设计。
(一)A级练习。这种练习是一些基本的、简单的、与课堂例题相近的题目,其目的是通过新知识的再现,促使知识的内化,以达到“理解”的层次。学生完成这类练习需要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
(二)B级练习。这种练习是一些稍有变化的,比教学内容稍有发展的题目,目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掌握”的层次,学生完成这类练习需要进行充分的思考。
(三)C级综合性练习。这种练习可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的层次,学生完成这类练习需要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并对以前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教师对不同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在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适当点拨,对于学生多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经过实践,“分层次问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在课堂会上敢于发言,学生通过探究、讨论文本上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延伸,课堂的效益得到了大大地提高了。当然,教无定法,如何打造优秀的课堂,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效益,还需要同仁同实践和探究,以上做法只是笔者个人经验,仅作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