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8月19日,是摄影术诞生170周年纪念日,著名相机历史研究专家吴钢先生应本刊约请特撰此文,概述古老相机在摄影术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性,阐释古老相机在世界摄影史研究方面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相机收藏领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再把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发现我们国内对摄影历史的研究远远低于其他的各种艺术形式。一门艺术,如果没有历史,没有资料、没有师资、没有研究人员、没有自己的专著……它一定是幼稚的、苍白的、没有深度的。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是世界摄影历史,因为摄影与戏曲、国画、民间文艺不同,是从西方传入进来的,只有中国而没有世界的摄影史研究,无疑是片面和局限的。
这种现象表现在于中国摄影界缺乏对摄影历史的认真研究,尤其是对相机发展史的研究。因此,在许多方面给中国摄影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例如相机收藏。很多人津津乐道徕卡相机收藏,孰不知在国际上比徕卡价值高许多的相机还多的是,尤其是1900年以前各时期的木制相机,有许多精品和杰作,应该更值得收藏家关注。
摄影术的发明
我们的摄影界没有历史的现象还是要归罪于历史。由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摄影术在中国真正成形是在1900年前后,那个时候,距离摄影术发明并且在西方普及,已经晚了整整60年。这60年在摄影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1839年8月19日,法国政府在巴黎卢浮宫对面的法兰西学院大厅里,正式宣布摄影术的诞生,定名为“达盖尔法”摄影术,并且向全世界免费开放科学发明专利。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学会这种摄影方法,都可以自由经营拍摄,不必再交纳专利费。如此优惠的政策是前所未有的,摄影术得以在世界迅速风行开来。
说到摄影,最重要的当然是照相机,没有照相机,摄影便无从谈起。我们知道,早期的照相机都是木制机身,铜制镜头。而最早的照相机,一定要从抽屉式相机谈起。所谓抽屉式相机,机身由大小两部分组成,套装起来,前后抽拉,然后在后面的磨砂玻璃上调焦。此类相机大都体积庞大,木质厚重,加上年代久远,保存至今的非常少。与后来的相机相比较,虽然结构简单,貌不惊人,但是价格要超出许多,这是它们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因为抽屉式相机就是摄影史上第一代照相机。
抽屉式相机中的精品,当数达盖尔亲自监制的达盖尔法相机。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之后,看到了摄影的巨大市场,立即着手监制了第一批照相机,木制机身,抽屉式对焦,并且在他所指定的商店里销售。这批相机都有编号,有达盖尔的亲笔签字,还有防伪的红色盖印蜡封。
2007年5月,在维也纳的维斯特利希特拍卖行里,一台1839年生产的达盖尔法抽屉式木制相机参加竞拍。此机有达盖尔的盖章和签名,但是这个标贴呈长方形,有别于达盖尔相机的椭圆形标贴,而且品像不好,机身上有裂缝,但还是拍出近60万欧元的高价。
折叠式相机
单镜头反光式相机
木制单镜头反光式相机,是在折叠相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单反相机在机身当中增加了反光板,取景后可以翻起反光板直接拍摄,省却了更换磨砂玻璃和片盒的工作,缩短了拍摄时间。早期的单镜头反光相机机身用硬木制作,有些在外面用真皮包裹。机身笨重,结构复杂。有些高档型号的相机近似于现代120单反相机,可以更换镜头、取景器和后背。
新与旧的比对
到过欧洲的人都会发现,欧洲的城市完好地保存了花岗岩雕花的古典建筑和旧世纪的城市风貌,这与香港和内地城市的玻璃钢材构成的高楼大厦截然不同。随着国内的经济发展,相机收藏开始升温。由于文化背景的限制和摄影史研究的匮乏,国内有众多的徕卡收藏家,而几乎没有木制相机的收藏名家,甚至很多人对木制相机缺乏基本的认识,这可能是受到了香港和日本的影响。日本的相机生产是靠模仿德国产品起家,在完善日本产品之后,日本人依然对德国相机有着不尽的依恋和崇拜之情。所以对德国的徕卡、康泰时等高端产品有狂热的收藏习惯。这种习惯逐渐传播到香港,也自然影响到新兴的中国相机收藏市场。从相机历史的发展来看,徕卡确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也是这个时代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我本人也是徕卡的使用者或者说是崇拜者,但是到了欧洲后我才看到,在徕卡之前还有许多“时代”,还有我们前面介绍过的抽屉式相机、折叠式相机、木制单反相机……还有堪称徕卡的爷爷辈、祖爷爷辈的相机,有更加辉煌的历史值得我们研究。正如玻璃与钢铁建筑,有钱有设备就可以造出来的,而巴黎的古典建筑,如同一座座古董般竖立在塞纳河两岸,是金钱和设备所无法再现出来的。任何一种收藏门类,追求更加古老的藏品,应该是收藏者最基本的信条。
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
我不是一个收藏家,只是一名普通的摄影师,业余喜好研究摄影史。作为摄影工作者,手里当然要有照相机。我最初购买相机的标准是既可以使用,又可以收藏。所以我买了徕卡,买了几款老式的尼康。前些年这些相机还经常使用,后来逐渐被数码相机所取代。数码影像虽然刚到“青春期”,却来势汹汹,横扫一百多岁的胶片摄影,如秋风扫落叶。数码取代胶片的形势已经没有人再去争论了,我用了三十多年的柯达灯光反转片也早已停产,我有运气买到最后一批,已经过期一年了,我把这批胶卷拍完,也为这位老伙伴送了终。我们这个时代的摄影人,有幸赶上了胶片的末日,正如同一百年前的摄影人赶上了玻璃版的末日,也许一百年后的摄影人会赶上数码的末日……新陈代谢,周而复始,人类才能进步。
看到柜子里的徕卡、尼康,胶片相机在不经意间已经从使用品变成了收藏品,再看到大街上充斥着光怪离奇的相机广告,感叹新与旧的交替只在转瞬之间。在摄影术发明170周年的今天,数典而不敢忘祖,没有达盖尔摄影法的榜样和先驱作用,没有古典相机的衬托与历史积淀,广告上的花花绿绿的相机便显得苍白无力,又何以凸显出它们的“新”来呢?
为纪念摄影术诞生170周年,北京祥升行影像技术有限公司特将十几台珍藏的19世纪木制相机展示出来,供广大影友免费参观。据专家介绍,藏品中还有不少比较罕见的珍品,在中国国内还是首次见到这样高水平的木制相机展览。亲眼目睹以后,才能更切身地体会到前辈们的智慧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探究古老相机在摄影史研究方面的重要性。
展览地点: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详细资讯请登录祥升行网站查询:
www.photochance.com
19世纪末生产的组合镜头
整个镜头由21个零件组合而成,放在一个原装木盒之中,完整无缺地保存至今,十分罕见。
这是达盖尔监制的达盖尔法抽屉式相机,1839年法国巴黎生产,编号8,有达盖尔的签字和防伪蜡封。这种相机就是第一批在市场上销售的相机,存世极少,价值连城,寻常人难以得到,现大都存放在世界各地的摄影博物馆中。
法国在1860年生产的大型木制折叠相机,拍摄尺寸30x30cm,铜质镜头,折叠皮腔转角处为早期的直角折叠。
(责任编辑:金俊)

再把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发现我们国内对摄影历史的研究远远低于其他的各种艺术形式。一门艺术,如果没有历史,没有资料、没有师资、没有研究人员、没有自己的专著……它一定是幼稚的、苍白的、没有深度的。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是世界摄影历史,因为摄影与戏曲、国画、民间文艺不同,是从西方传入进来的,只有中国而没有世界的摄影史研究,无疑是片面和局限的。
这种现象表现在于中国摄影界缺乏对摄影历史的认真研究,尤其是对相机发展史的研究。因此,在许多方面给中国摄影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例如相机收藏。很多人津津乐道徕卡相机收藏,孰不知在国际上比徕卡价值高许多的相机还多的是,尤其是1900年以前各时期的木制相机,有许多精品和杰作,应该更值得收藏家关注。
摄影术的发明
我们的摄影界没有历史的现象还是要归罪于历史。由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摄影术在中国真正成形是在1900年前后,那个时候,距离摄影术发明并且在西方普及,已经晚了整整60年。这60年在摄影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1839年8月19日,法国政府在巴黎卢浮宫对面的法兰西学院大厅里,正式宣布摄影术的诞生,定名为“达盖尔法”摄影术,并且向全世界免费开放科学发明专利。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学会这种摄影方法,都可以自由经营拍摄,不必再交纳专利费。如此优惠的政策是前所未有的,摄影术得以在世界迅速风行开来。

说到摄影,最重要的当然是照相机,没有照相机,摄影便无从谈起。我们知道,早期的照相机都是木制机身,铜制镜头。而最早的照相机,一定要从抽屉式相机谈起。所谓抽屉式相机,机身由大小两部分组成,套装起来,前后抽拉,然后在后面的磨砂玻璃上调焦。此类相机大都体积庞大,木质厚重,加上年代久远,保存至今的非常少。与后来的相机相比较,虽然结构简单,貌不惊人,但是价格要超出许多,这是它们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因为抽屉式相机就是摄影史上第一代照相机。
抽屉式相机中的精品,当数达盖尔亲自监制的达盖尔法相机。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之后,看到了摄影的巨大市场,立即着手监制了第一批照相机,木制机身,抽屉式对焦,并且在他所指定的商店里销售。这批相机都有编号,有达盖尔的亲笔签字,还有防伪的红色盖印蜡封。
2007年5月,在维也纳的维斯特利希特拍卖行里,一台1839年生产的达盖尔法抽屉式木制相机参加竞拍。此机有达盖尔的盖章和签名,但是这个标贴呈长方形,有别于达盖尔相机的椭圆形标贴,而且品像不好,机身上有裂缝,但还是拍出近60万欧元的高价。
折叠式相机

单镜头反光式相机
木制单镜头反光式相机,是在折叠相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单反相机在机身当中增加了反光板,取景后可以翻起反光板直接拍摄,省却了更换磨砂玻璃和片盒的工作,缩短了拍摄时间。早期的单镜头反光相机机身用硬木制作,有些在外面用真皮包裹。机身笨重,结构复杂。有些高档型号的相机近似于现代120单反相机,可以更换镜头、取景器和后背。
新与旧的比对
到过欧洲的人都会发现,欧洲的城市完好地保存了花岗岩雕花的古典建筑和旧世纪的城市风貌,这与香港和内地城市的玻璃钢材构成的高楼大厦截然不同。随着国内的经济发展,相机收藏开始升温。由于文化背景的限制和摄影史研究的匮乏,国内有众多的徕卡收藏家,而几乎没有木制相机的收藏名家,甚至很多人对木制相机缺乏基本的认识,这可能是受到了香港和日本的影响。日本的相机生产是靠模仿德国产品起家,在完善日本产品之后,日本人依然对德国相机有着不尽的依恋和崇拜之情。所以对德国的徕卡、康泰时等高端产品有狂热的收藏习惯。这种习惯逐渐传播到香港,也自然影响到新兴的中国相机收藏市场。从相机历史的发展来看,徕卡确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也是这个时代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我本人也是徕卡的使用者或者说是崇拜者,但是到了欧洲后我才看到,在徕卡之前还有许多“时代”,还有我们前面介绍过的抽屉式相机、折叠式相机、木制单反相机……还有堪称徕卡的爷爷辈、祖爷爷辈的相机,有更加辉煌的历史值得我们研究。正如玻璃与钢铁建筑,有钱有设备就可以造出来的,而巴黎的古典建筑,如同一座座古董般竖立在塞纳河两岸,是金钱和设备所无法再现出来的。任何一种收藏门类,追求更加古老的藏品,应该是收藏者最基本的信条。
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

我不是一个收藏家,只是一名普通的摄影师,业余喜好研究摄影史。作为摄影工作者,手里当然要有照相机。我最初购买相机的标准是既可以使用,又可以收藏。所以我买了徕卡,买了几款老式的尼康。前些年这些相机还经常使用,后来逐渐被数码相机所取代。数码影像虽然刚到“青春期”,却来势汹汹,横扫一百多岁的胶片摄影,如秋风扫落叶。数码取代胶片的形势已经没有人再去争论了,我用了三十多年的柯达灯光反转片也早已停产,我有运气买到最后一批,已经过期一年了,我把这批胶卷拍完,也为这位老伙伴送了终。我们这个时代的摄影人,有幸赶上了胶片的末日,正如同一百年前的摄影人赶上了玻璃版的末日,也许一百年后的摄影人会赶上数码的末日……新陈代谢,周而复始,人类才能进步。
看到柜子里的徕卡、尼康,胶片相机在不经意间已经从使用品变成了收藏品,再看到大街上充斥着光怪离奇的相机广告,感叹新与旧的交替只在转瞬之间。在摄影术发明170周年的今天,数典而不敢忘祖,没有达盖尔摄影法的榜样和先驱作用,没有古典相机的衬托与历史积淀,广告上的花花绿绿的相机便显得苍白无力,又何以凸显出它们的“新”来呢?
为纪念摄影术诞生170周年,北京祥升行影像技术有限公司特将十几台珍藏的19世纪木制相机展示出来,供广大影友免费参观。据专家介绍,藏品中还有不少比较罕见的珍品,在中国国内还是首次见到这样高水平的木制相机展览。亲眼目睹以后,才能更切身地体会到前辈们的智慧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探究古老相机在摄影史研究方面的重要性。
展览地点: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详细资讯请登录祥升行网站查询:
www.photochance.com
19世纪末生产的组合镜头
整个镜头由21个零件组合而成,放在一个原装木盒之中,完整无缺地保存至今,十分罕见。
这是达盖尔监制的达盖尔法抽屉式相机,1839年法国巴黎生产,编号8,有达盖尔的签字和防伪蜡封。这种相机就是第一批在市场上销售的相机,存世极少,价值连城,寻常人难以得到,现大都存放在世界各地的摄影博物馆中。
法国在1860年生产的大型木制折叠相机,拍摄尺寸30x30cm,铜质镜头,折叠皮腔转角处为早期的直角折叠。
(责任编辑:金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