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的病理分型和临床症状特点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cock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HGM)的病理分型和临床症状特点。

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胃镜检查的HGM、反流性食管炎(RE)、Barrett食管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患者。根据病理分型将HGM分为泌酸型、黏液型、混合型。分析HGM、RE、Barrett食管和CNAG,以及HGM不同病理分型临床症状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HGM、RE、Barrett食管、CNAG患者分别为82、104、76、178例。泌酸型、黏液型、混合型HGM患者分别为22、20、40例。HGM患者咽喉部反流症状异物感、吞咽不适、声音嘶哑、咳嗽的发生率均高于RE患者[分别为63.4%(52/82)比14.4%(15/104)、58.5%(48/82)比14.4%(15/104)、50.0%(41/82)比6.7%(7/104)、43.9%(36/82)比12.5%(13/104)],胃食管反流症状反酸、胃灼热、嗳气的发生率均低于RE患者[分别为34.1%(28/82)比61.5%(64/104)、14.6%(12/82)比72.1%(75/104)、34.1%(28/82)比67.3%(70/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80、39.80、44.80、23.30、13.80、60.90、20.20,P均<0.01)。HGM患者咽喉部反流症状异物感、吞咽不适、声音嘶哑、咳嗽的发生率均高于Barrett食管患者[分别为63.4%(52/82)比22.4%(17/76)、58.5%(48/82)比19.7%(15/76)、50.0%(41/82)比9.2%(7/76)、43.9%(36/82)比6.6%(5/76)],而胃食管反流症状反酸、胃灼热、嗳气、胸骨后灼热感的发生率均低于Barrett食管患者[分别为34.1%(28/82)比61.8%(47/76)、14.6%(12/82)比55.3%(42/76)、34.1%(28/82)比65.8%(50/76)、20.7%(17/82)比42.1%(32/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00、24.80、31.00、28.60、12.10、28.90、15.80、8.40,P均<0.01)。HGM患者咽喉部反流症状异物感、吞咽不适、声音嘶哑、咳嗽,胃食管反流症状反酸、胃灼热、嗳气、胸骨后灼热感,以及非反流症状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的发生率均高于CNAG患者[分别为63.4%(52/82)比5.1%(9/178)、58.5%(48/82)比3.9%(7/178)、50.0%(41/82)比3.9%(7/178)、43.9%(36/82)比4.5%(8/178)、34.1%(28/82)比12.4%(22/178)、14.6%(12/82)比2.8%(5/178)、34.1%(28/82)比3.9%(7/178)、20.7%(17/82)比11.2%(20/178)、30.5%(25/82)比15.2%(27/178)、32.9%(27/82)比14.6%(26/178)、15.9%(13/82)比9.6%(17/1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6.50、100.40、79.10、62.00、17.20、4.10、74.00、12.80、8.20、11.60、2.20,P均<0.01)。泌酸型HGM患者咽喉部反流症状异物感、吞咽不适、声音嘶哑的发生率均高于黏液型[分别为72.7%(16/22)比35.0%(7/20)、72.7%(16/22)比15.0%(3/20)、50.0%(11/22)比20.0%(4/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0、14.10、4.10,P均<0.01);混合型HGM患者咽喉部反流症状异物感、吞咽不适、声音嘶哑、咳嗽的发生率均高于黏液型[分别为72.5%(29/40)比35.0%(7/20)、72.5%(29/40)比15.0%(3/20)、65.0%(26/40)比20.0%(4/20)、62.5%(25/40)比15.0%(3/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80、17.70、10.80、12.10,P均<0.01)。

结论

临床伴有咽喉部反流症状HGM的病理分型可能为泌酸型或混合型,可服用抑酸药物或行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进一步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S)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S)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新诊断的255例原发性MDS-RS患者资料。129例采用一代测序、126例采用包含112个血液肿瘤相关基因的二代测序(NGS)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共193例(75.7%)检出SF3B1突变,其中SF3B1 K700E突变147例
期刊
目的探索伊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例原发性AIHA患者多次复发,1例有脾切除史,经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及多种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无效,诊断为复发/难治原发性AIHA。给予伊布替尼起始剂量280 mg/d(例1第3~8周加量到420 mg/d)治疗,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例1治疗2周后脱离输血,HGB增长>20 g/L,获得部分疗效;10周后HG
期刊
目的评估术前对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较高的分子标志物的临床预后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术前胃镜活组织检查证实为胃癌并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85例,有淋巴结转移34例,无淋巴结转移5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巨噬细胞加帽蛋白G(CapG)、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同源盒基因转录因子1(Prox-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
IBD是发生在胃肠道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的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UC和CD。目前IB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尚未出现能彻底治愈IBD的药物。相比于IBD治疗的传统药物(柳氮磺吡啶、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和生物制剂,小分子免疫抑制剂具有生产成本低、允许口服给药、免疫原性低等优势,已在临床上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综述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小分子抑制剂在IBD中的疗效和应用前景。
回肠末端是小肠病变的好发部位,但多数疾病无诊断金标准,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缺乏特异性,给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不小难度。本例患者病史长,以口腔、外阴和回肠末端溃疡为主要表现,先后并发不全性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经消化内科、消化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协作诊治,最初考虑白塞病可能,最终诊断为CD,经积极治疗病情得以控制。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8年12月由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14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111例,女37例,发病年龄为(61.5±10.5)岁。22例患者发生进食哽噎,其中19例肿瘤原发于贲门。贲门或胃角神经内分泌肿瘤与其他部位神经内分泌肿瘤在胃镜下形态、病灶数目、肿瘤最大径、病理分级、N分期、M分期、临床分型
目的探讨亚太地区结直肠肿瘤筛查(APCS)评分系统在结直肠肿瘤筛查中的优化策略。方法选择2016年2至12月和2018年3至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结直肠肿瘤伺机性筛查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病例在行结肠镜检查前行APCS评分(低危0~1分,中危2~3分,高危4~7分)、BMI测量、粪便隐血试验(FOBT)和血浆甲基化Septin9基因(mSEPT9)检测,以结肠镜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以腹痛为首发表现并诊断为急性卟啉病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月经(2例)和妊娠(3例)为常见诱因,腹痛(8例)、呕吐(7例)、窦性心动过速(6例)、高血压(4例)、四肢麻木(4例)、抽搐(3例)和肌无力(3例)为常见临床表现,低钠血症为常见并发症(7例)。尿液颜色改变、尿液酸性条件下煮沸或经日光暴晒后呈酒红色可提示该病,相关基因检测有助于确立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