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批评对赞美很重要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li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则“道歉信”颇受关注。
  某音乐学院一名学生在看完学院出品的一部原创歌剧后,在朋友圈发表了主题为“《XXX》七大硬伤”的评价。然而几天后这位同学却又发出一封致歉信,表示自己批评该剧的做法“是极其愚昧无知的错误行为”。如此巨大的转折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细究之下才发现是这位同学的评论引发校方不满,压力之下发出了道歉信。
  虽然这只是发生在地处上海某音乐学院校内的一次冲突,但它却让北京、广州等地的观众、评论家,甚至许多文艺创作者都格外重视,引起了意料之外的关注。某戏剧微信公众号一篇名为《千万不要批评某些演出,否则让你写道歉信》的推文,阅读量达到4万多人次,远远超过这个公众号平时难得过千的阅读量几十倍。
  那么为什么这件“小事”能够激起如此之大的反应?你看到的是大家在讨论这件事,其实是因为人们对于当下国内文艺评论的现状早就如鲠在喉,而这一事件则是一个绝好的契机,让大家借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去那篇推文底下看,会发现评论甚至比上面的道歉故事更好看。评论中不仅有人分享自己的经历说,“某次我在微博写了不喜欢某个剧的评论,就被制作方各种围攻。”还有些剧评人则开玩笑说“看看自己剧评的激烈程度,恐怕要向制作方负荆请罪了。”也有人在追问“什么时候我们有了一条‘主旋律作品不能批评’的潜规则呢?”
  著名戏剧导演孟京辉也在下面留言,表示为推文作者的说法点赞,同意“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是的,如果我们的艺术评论者不能够毫无顾忌地去批评,而只能曲意逢迎地赞美,这样的掺着水分赞美又有谁愿意相信?被赞美的作品的价值不也打了折扣吗?剧评人或批评家是艺术创作者与普通观众之间的桥梁,只有敢说真话的剧评人才能得到观众的信任,如果评论者的嘴里只有赞美,那么谁还会相信他呢?那么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桥梁不就被毁了吗?观众和创作者不能联系,不也就是掐断了观众走进剧场或是接近艺术作品的路径了吗?
  “批评”在平时看来似乎是一个不好的词,被批评也不是一件好事,但在艺术评论方面,批评应该是一个中性词。它指的是人们对某一个艺术作品的评价看法,无论说好说坏都是为了让艺术品更加优秀。
  我们的创作者为什么如此惧怕批评?这是不是一种不自信?也许他们正是因为明白自己的作品存在严重的漏洞才怕别人看穿。有人发现这部作品原本就是一个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的“命题作文”,从音乐剧改编成歌剧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连创作者自己都没有想到能从拿谱排练到正式演出只用了一周时间。“命題作文”、“一个月的时间”看到这些关键词,大家都懂了,“硬伤”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后遗症”。
  所以这样的创作者当然没有足够的自信去面对批评。而一个真正对自己作品自信的创作者,大概不会这么在意别人的评论。曾经采访过京剧演员张火丁,每次她演出结束后,粉丝们都会把提给她的意见、建议集结成册交给她。她会收藏这些意见但大部分时候也只是看看,毕竟演员创作有自己的出发点,粉丝不一定能够理解,其中难免有误会。
  说到对自己的作品自信,不得不提到这出争议歌剧的主角—汤显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桩公案叫“沈汤之争”。这个沈是指沈,汤就是汤显祖,二人都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曲坛精英。汤显祖的唱词写得漂亮,可是沈和他的弟子却嫌汤的作品音律不调,干脆把他的作品改了,以便演唱。对此,汤显祖表示很不开心,“彼恶知曲意哉!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意思是剧本好看就行了,天下人的嗓子都因此唱哑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对于自己的作品汤显祖显然是十分自信的,他虽然不开心,但并不怕别人的批评。400多年后再看,汤显祖的作品依然坚强地活着,他的自信也是可以理解的。
  说到底,真正纪念汤显祖,不如将他的作品演绎得更好,而没必要勉强去展现他的个人故事。在过去很长时间,我们醉心于个人传记式的演出呈现,而这种演出往往陷入套路,故事都大同小异,艺术价值也乏善可陈。剧作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在同一年去世,但我们也很少看到这种传记式的、为了纪念而纪念的艺术作品,可是莎士比亚并没有因此就不伟大,反而在全世界范围内依然非常受欢迎,自然汤显祖也并不会因为这种“纪念”而变得更伟大。
  但愿不怕批评的汤显祖能给今天的艺术创作者一些面对批评的勇气,让赞美来得更真实一点。
其他文献
经春入夏,中国迎来主场外交又一重大国际活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来自柬埔寨、希腊、新加坡、斯里兰卡和亚美尼亚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高级官员和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参加此次活动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智库、媒体和青年组织,文学、艺术、媒体和电影电视界的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会议期间共举办了100多项活动,与会者就与亚洲文明发展和合作相关的各项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亚文会关于
中国和非洲尽管相距遥远,但双方友好交流频繁,目前非洲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的投资目的地。根据公开资料,中国已经连续7年蝉联非洲第一大贸易对象国,同时非洲也已成为中国企业的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第二大石油来源地。2015年,中国与非洲双边贸易进出口1.11万亿元人民币。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超过3500家,他们不仅自身得到了发展,而且也带动了当地的就业、税收,为非洲各投资对象国的发展作
60年前,中国人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  45年前,中国人首次将觇标带至峰顶,测得高度8848.13米。  2005年,中国再测珠峰,其岩面高度为8844.43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曾对珠峰进行过6次测绘和科考。  2020年5月27日,中国人又一次登上世界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峰顶。举世瞩目,期待中国给出“世界高度”新答案。为什么要多次测量珠峰高度  这恐怕要从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说起。也许
本期看点无疑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脱贫攻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故宫600周年相关专题及文章。  75年以来,联合国不断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保证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9月下旬,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强调:“联合国的75年,是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75年。广大发展中国家赢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10多亿人口摆脱贫困,几
走进临沂,源于我在網络上看到了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临沂参观后的一句感叹:“我去过全国很多城市,认为南方的城市洋气不大气,北方的城市大气不洋气,但临沂却是既大气又洋气。”  印象中的临沂,更多的是她的“红色故事”。近年来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电视台陆续播出后,在全国迅速掀起了一股红色旋风,而电视连续剧《沂蒙》用平民化视角刻画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让
过去曾遭受空气污染之苦的南昌市民如今真切地感受到天更蓝了,身边的绿色更多了,空气更清新了,雾霾、烟尘越来越少了。  对于生活在江西南昌的市民杨雨欣来说,清晨在阳光的沐浴下,漫步于鸟语花香的城市街头,欣赏着如画美景,新的一天就在清新的空气中开始了。夕阳西下,蓝天如洗倒映江中,瑰丽的滕王阁,大气的红谷滩新区的现代化建筑,这一切构成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丽画卷。  过去曾遭受空气污染之苦的南昌市民如今
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备受全球的高度关注,不仅因为它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规格最高的经济会议,更在于它是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判断来年经济发展趋势,甚至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2018年的会议就特别强调,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稳、变、忧可以说不仅精确概括了中国经济的状况,更表明了中央对当前形势的清醒认识。  从整体上看,中国经济保持了比
举办一年一度的太阳节活动,已经成为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墨西卡利市延续了36年的一项传统文化项目。刚刚到任半年的中国驻蒂华纳总领事张善利应邀出席了太阳节的开幕剪彩仪式。  正在墨西哥采访的《今日中国》杂志记者一行在太阳节中国展区活动组织者、墨西哥西北4州华侨联合总会常务副会长欧阳民的陪同下,专程赶到蒂华纳总领馆。对张善利进行了采访。赞赏《今日中国》  张善利听记者介绍了《今日中国》杂志在墨西哥的出版
对于当前许多初创企业来说,关键任务不仅仅是创造下一个风投,而是从创业之初就开始重视企业对世界带来的影响力。  直至今天,还有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与非营利组织建立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关键一旦建立起来,新机会便会随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据全球性科技传媒公司GeekWire近期数据分析报告显示,非洲大陆威胁健康的头号疾病已由疟疾变为癌症。为解决这一问题,2017年6月,西雅图非营利性组织生物风险投资公司
特殊之年,中国分享市场机遇、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真诚愿望获得热切回应。从国际采购、投资促进到人文交流、开放合作,进博会平台效应日益多元。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绩亮眼,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1%。特殊之年,中国分享市场机遇、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真诚愿望获得热切回应。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出口市场拓展为生产地和创新所,参展企业与中国的渊源逐年加深;从国际采购、投资促进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