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奇观》在德国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q2006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通俗小说中,明代姑苏抱翁老人选辑的《今古奇观》,虽不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那样引人注目,但也具有内容丰厚、语言精练、富有文采等种种好处,几百年来刊布不绝,深受读者喜爱,在国外也颇得赏识。
  随着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的拓展,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也已成为学术界一个热门话题,而且在总体概述方面,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但是相对来说,详尽细致的个案探讨偏少,故留下不少未尽的话题。本文拟对《今古奇观》在德国的译介进行述评。
  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首先打开了通向中国的航道后,西方传教士接踵而至。在巴黎,教士杜哈尔德(Du Halde)自18世纪初起,专事收集传教士们发自中国的各种报告、译文,以后发表在他主编的《珍奇而有趣的书简》(今译《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有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中译本)中。在此基础上,他从1735年到1737年,编撰出版了洋洋4卷的《中华帝国详志》。该书第一次向西方世界全面介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和地理等情况,在中外关系史上享有盛名。书中还收入了法国传教士殷宏绪(D’Entrecolles)译的3篇《今古奇观》中的故事,分别是:《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怀私怨狠仆告主》和《吕大郎还金完骨肉》。1747年到1749年,《中华帝国详志》德译本在罗斯托克问世,《今古奇观》迈出了它在德语区漫长旅途的第一步。
  但是,此后几十年中,《今古奇观》在德国并无音信。这同德国本土的文化政治有关。启蒙运动后,德国文坛上紧接而来的是狂飙突进运动,尔后又盛行浪漫主义运动。前者力图摆脱理性的枷锁,后者强调情感的奔放和想象的自由,这同中国哲学文化的务实精神迥然异趣。
  进入1827年,汉学在欧洲,首先在法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执教于法兰西学院的法国汉学家雷米扎(Rémusat)偶得《今古奇观》第26卷《蔡小姐忍辱报仇》的拉丁文译本,将它交给得意门生儒连(Stanislas Julien)。后者将故事译成德语,发表在1827年雷米扎主编的《中国小说集》中。此书同时收录了前述殷宏绪译的3篇《今古奇观》译作,即《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怀私怨狠仆告主》和《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德国人闻风而动。同年,莱比锡出版这本小说集的德译本。由于那位匿名译者法语水平所限,译文质量未尽人意,后人颇有微词。但如此快速的转译,却透露出德国文坛对中国文学的强烈兴趣。
  1839年,英国人斯洛斯(Sloth)在香港翻译了《王娇鸾百年长恨》,译本辗转流入德国,触动了诗人阿道夫·伯特格尔(Adolf Bttger)的翻译雅兴,以一个扣人心弦的题目—《一个少妇的血仇》,于1849年在莱比锡出版德译本。1852年,他还根据法国巴维(Théodore Pavie)的《灌园叟晚逢仙女》法译本,写下长诗《花仙朝圣》。诗人的修养,使他改作的题目也富有诗意。
  伯特格尔去世后3年,作家、外交家、著名叔本华研究者格里泽巴赫(Eduard Griesebach)借助伦敦博物馆东方部主任伯奇(Samuel Birch)的英译,转译了《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取名《中国寡妇》,并且写下一篇论文《不忠的寡妇,一部中国小说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演变》,附同译文一起发表。此书1873年初版于维也纳,以后分别有1877年斯图加特版、1883年莱比锡版、1921年慕尼黑版等,可见那时颇受读者欢迎。
  在其论文《不忠的寡妇,一篇中国小说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演变》里,格里泽巴赫从印度到古希腊罗马,从日耳曼民族转向罗曼民族,追述“不忠的寡妇”这一母题的流传和变迁,展现出德国文学研究传统中,母题与主题史研究的一个极好范例。
  1880年,格里泽巴赫又编译《〈今古奇观〉:中国的〈一千零一夜〉中的古今小说》,在斯图加特刊行,其中除《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外,另收根据斯洛斯英译而转译的《王娇鸾百年长恨》和根据伯奇英译而转译的《羊角哀舍命全交》。
  《今古奇观》真切地描写了我国古代社会市民阶层崛起和地主阶级衰败时的社会矛盾与变化,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同古代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有异曲同工之妙。且两书都是经过多人的辑录整理而最后形成的。但是,无论就作品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来说,还是就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而论,《今古奇观》都不能同《一千零一夜》等量齐观。格里泽巴赫把《今古奇观》称为中国的《一千零一夜》,这是他对中国文学的褒扬。
  接着,格里泽巴赫又根据伯奇译本翻译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根据荷兰人施莱格尔(Schlegel)的译作转译了《女秀才移花接木》,发表在他莱比锡1884年版的《中国小说》中。1886年,《中国小说》在柏林再版,又增添了根据施莱格尔的译作转译的《卖油郎独占花魁》、《王娇鸾百年长恨》。
  作为外交家,格里泽巴赫在公事之余致力于中国文学的介绍工作,极为难得,倘非具有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不至于此。但德国外交部对他的中国热情似乎并不理解,他先后被派往意大利的木兰和拉丁美洲的海地任职。
  差不多同时,随着汉学在德国的发展,《今古奇观》中的故事甚至被作为教材收入汉语语法书中。1883年,格奥尔格·加布伦茨(Georg Gabelentz)在莱比锡出版《中国语法入门》一书,其中就收有《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的德译,附有汉语原文。
  1900年,威廉·塔尔(Wilhelm Thal)编译成《中国小说》,收《看财奴刁买冤家主》、《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怀私怨狠仆告主》3篇,在莱比锡出版。但此书今难寻觅。
  1902年,法特尔·亨宁豪斯(Father Henninghaus)译《狠心的丈夫》,即《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在上海的《远东》第一卷第二分册上发表。
  1913年,格莱纳(Leo Greiner)在柏林编译出版其《中国之夜,小说和故事》。包括“花的童话”和“花痴”两个故事,它们实际上分别是《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的入话和正文。
  所谓入话,乃是中国话本小说的一种特定结构,体裁不一,有诗,也有可以单独成篇的故事。这种结构显然对欧洲人来说是陌生的。格莱纳对其做了改动,以适应德国读者的欣赏习惯。这种现象在《今古奇观》的传播过程中并不鲜见。有德国汉学家这样批评:“迄今许多单篇故事的译者大都把引言或入话、有时是整首诗删去了。由此,小说的特色荡然无存,创造出一种欧洲的复述形式。作了这样改动的小说可以发表在任何一份报纸上。”
  在18、19世纪,乃至进入20世纪后,德国的中国文学翻译,很多是依靠欧洲其他文字的转译。包括上提格里泽巴赫和塔尔等人,都不谙汉语。而这些译文得益于法语和英语译本,无疑是因为法国和英国汉学更为发达的缘故。
  但进入20世纪后,德国自己的汉学家也已成长。屈内尔(Paul Kühnel)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1902年至1914年间,译出《今古奇观》中约13篇故事,主要发表在以下集子中:一是柏林1902年版的《神秘的图画与另外三篇小说》,收有《滕大尹鬼断家私》、《唐解元玩世出奇》、《崔俊臣巧会芙蓉屏》;二是慕尼黑1914年版的《违反意愿的丈夫》,收《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三是1914年慕尼黑版的《珍珠衫》,即《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四是慕尼黑1914年版的《中国小说》,其中有《裴晋公义还原配》、《夸妙术丹客提金》、《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唐解元玩世出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滕大尹鬼断家私》、《赵县君乔送黄柑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此书1924年重印。
  1914年是人类历史上不幸的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无数苍生死于非命,但偏偏也是《今古奇观》在德国的译介达到高峰的一年。除了以上屈内尔的译本,1914年,鲁德尔斯贝格尔(Hans Rudelsberger)编译的《中国小说》在莱比锡出版,卷一收有《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卷二收《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夸妙术丹客提金》、《李谪仙醉草吓蛮书》、《钱秀才错占凤凰俦》、《蔡小姐忍辱报仇》等篇。此书反响应该不错,另有维也纳1924年的再版。
  1914年,著名汉学家卫礼贤编译成《中国童话》,在耶拿出版,收《庄子休鼓盆成大道》、《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两篇。1917年重版改名《中国民间童话》。以后,卫礼贤还曾译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发表在《科学与艺术中国之页》(1925年1月1日)。
  进入20年代后,德国文坛还出现了另一位热心介绍《今古奇观》的作家瓦尔特·冯·施措达(Walter von Strozoda)。慕尼黑1920年版《卖油郎独占花魁》就出自他手。他的另一部译作《赵公主的黄柑子》,慕尼黑1922年版,收入《今古奇观》中5篇作品,分别是:《卢太学诗酒傲公侯》、《苏小妹三难新郎》、《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赵县君乔送黄柑子》、《夸妙术丹客提金》。
  此外,洪涛生译《卖油郎和妓女》(即《卖油郎独占花魁》),有1928年莱比锡版;林秋生译《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刊于《中国学》杂志1929年第9卷。
  至20世纪上半叶,《今古奇观》德译史上的集大成者应为汉学家库恩(Fanz Kuhn)。他一人大约译了《今古奇观》中的17篇故事,其中约11篇当时已有德译,5篇已有法译,1篇已有英译,1篇似乎是第一次翻译。其译本情况大体如下:
  1926年,库恩在《科学与艺术中国之页》(第1、2卷),发表德译《滕大尹鬼断家私》,又载柏林《东亚杂志》1930年16期。
  1928年,库恩译《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出版。
  1935年,库恩译《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发表在《中国学》第10卷上。
  1937年,库恩译《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发表在《中国学》第12卷上。
  1940年,库恩编译《十三层塔》在柏林出版,收6篇《今古奇观》作品:《陈御史巧勘金钗钿》、《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崔俊臣巧会芙蓉屏》、《唐解元玩世出奇》、《夸妙术丹客提金》。
  1941年,库恩编译《中国著名小说》,在莱比锡出版,收《滕大尹鬼断家私》、《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1946年,库恩译《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在慕尼黑版《各族人民的声音》中发表。
  1948年,库恩译《小侦探》,即《十三郎五岁朝天》,在巴登巴登出版。
  1949年,库恩编《东方花门》,在杜塞尔多夫出版,收《宋金郎团圆破毡笠》、《念亲思孝女藏儿》、《女秀才移花接木》、《十三郎五岁朝天》。
  1952年,库恩译《今古奇观》在苏黎世出版,收《卖油郎独占花魁》、《陈御史巧勘金钗钿》、《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唐解元玩世出奇》。
  1953年,库恩译《赵县君乔送黄柑子》,载弗赖堡版《黄鹂在西湖畔啼鸣》。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进入20世纪后,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今古奇观》的德译达到一个高潮。这同整个中国文学在德国的影响是一致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人的精神危机。以往的传统信仰濒临崩溃,人们纷纷转向东方,寻求解脱之道。早在1881年,尼采就在他的《朝霞》中写道:“人们大概将把中国人请来:他们可能足以帮助焦躁不安和精疲力竭的欧洲,输入一些亚洲式的宁静和沉思—这是最急需的—以及亚洲式的坚忍。”尼采的话预言了以后不少德国作家面向东方、面向中国的事实。
  1919年,德国新古典主义作家恩斯特(Paul Ernst)写下一篇题为《一篇中国小说》的文章。文章中,他先叙述了《今古奇观》第4卷《裴晋公义还原配》的故事,然后把故事主人公唐璧同欧洲中世纪凯尔特民族的传说《特里斯丹与绮瑟》中的特里斯丹做比较。他说,唐璧在未婚妻被人劫走后只是拒收未婚妻的身价钱、立意不再另娶而别无其他行动。这表明他是一个理智的人。他与岳父和未婚妻的关系是一种适度的市民关系。他问道:“难道唐璧不如特里斯丹爱得深吗?”不,“他是一个不同于特里斯丹的人,他不是骑士,而是一个官员”。他认为,唐璧的这种谦和性,是人类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美德。而欧洲人的灾难在于,他们永不知足,在精神生活上超越了自己的社会环境。
  关于恩斯特对唐璧个人的评价我们按下不论。他关于东西方民族的心理道德分析却是切实精当的。东方民族重“善”喜“和谐”,西方民族求“真”爱“追求”。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数不少的德国作家,希冀用中国人的宁静致远、知足安乐,来反对西方社会的追名逐利、贪得无厌。恩斯特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称许,其着眼点也在这里。
  回顾《今古奇观》在德国的流传,有一点令人注目:翻译或重版次数最多的乃是第20卷《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而且它还直接影响到德国文学的创作。早在1781年,在魏玛深受人们尊重的作家塞肯多夫(Seckendorff)就写成《命运之轮》一文,两年后修改成小说《命运之轮或庄子的故事》,在德绍发表。小说以《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中的故事为基点,但稍稍打破了原作的框架,剔除了“不忠的寡妇”的题材,把重点放在庄子和他的蝴蝶梦上,并通过老庄人物形象探讨人生哲学问题。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勤于思辨、精于哲理的民族。众多《今古奇观》故事中,恰恰《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受此厚爱,不足为怪。这给我们认识德意志民族审美观的特点以及价值评判的标准以有益启示。
  关于《今古奇观》在德国的流传,我国学者陈铨在他1933年的德文博士论文中这样说:“希望有人能把《今古奇观》里的40篇故事悉数译成德文,这将是对汉学和民俗学的一大贡献。因为这部集子提供了一幅中国生活的真实画面;此外,这也将丰富世界文学。”
  陈铨写下此话后半个世纪,《今古奇观》的40篇故事中,依旧还有约13篇没有德译。这种情况最终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德国汉学家改变。1984年,旅居瑞士的德国汉学家勒泽尔(Gottfried Rsel),在瑞士玛奈塞出版社推出《来自〈今古奇观〉的古代中国小说集》。此书选择了迄至那时尚未有德译(或德译本无从寓目)的13篇《今古奇观》故事。它们是:《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两县令竞义婚孤女》、《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看财奴刁买冤家主》、《吴保安弃家赎友》、《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刘元普双生贵子》、《老门生三世报恩》、《钝秀才一朝交泰》、《徐老仆义愤成家》、《怀私怨狠仆告主》、《吕大郎还金完骨肉》、《逞多财白丁横带》。这个译本的问世,标志着《今古奇观》在两个多世纪时光的流逝后,终于被全部译成德语,意味着普通德国读者有了阅读整部《今古奇观》的可能性。这无疑是中德文学交流史上应该记录的一件大事。
  ————————————————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近几年我国制造业总量已名列世界前茅,一些重要工业品产量和出口量也居于世界榜首.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积极的一面.但还需努力提高我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改善
华琛(Watson.James)指出:“宗族(Lineage)是一个透过仪式整合而且建基于继嗣关系清晰可考的共同祖先的法人团体。”一般来说,谱牒、祠堂和祖尝是宗族建构的基础条件。然而,就
花家地实验小学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出了“慧心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生生命成长的百花园”的办学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童心、爱心、求知心、责任心”的中国少年。在“慧心教育”辦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通过整体建构课程来实现这一育人目标。其中,“慧心阅世界”通过科学设置阅读课程,探索有效阅读策略,滋养学生的生命成长。  营造书香环境,培养阅读习惯。学校一校四址办学,各校区均设有图书馆,
期刊
在当前推行的初中课改实验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崭新的综合课,在课堂教学改 革中,出现了“五多五少”现象。即:①乡土教材整合进课堂过多,放眼世界内容过少;②课堂热闹游
2014年,首都基础教育绘制了一幅幅以公平、优质、均衡为特征的“北京教育新地图”,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教育改革的红利。2015年,服务学生,让学生更多享受优质教育的“实际获得”,成为“北京教育新地图”的主题。  横向联合增加优质资源  2015年“北京教育新地图”的首要特点是:坚持“存量盘活,增量推进”,持续通过学区制、集团或集群办学、合作办学、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校际横向联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明代以来,福建沿海形成了往台湾移民的风潮,这一方面是因为沿海地瘠人稠,生计艰难,另一方面也因为沿海人民向来有航海的传统,尽管渡过台湾海峡要经过黑水洋,但人们仍多冒死以往。渡台成功后,一些家族获得了新发展。晋江鳌江范氏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范学海获取功名前的鳌江范氏    据族谱载,鳌江范氏一世祖志道公在洪武时期隐耕于晋江,后因入赘鳌江陈氏,而在鳌安居繁衍。鳌江范氏第一次可考的修谱,是第12世
2015年,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围绕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致力于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关注老百姓实际获得,以考试招生评价制度改革为杠杆,推动素质教育和减负问题的突破;以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为杠杆,撬动公平与均衡问题的突破,建立教育资源供给的统一战线,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的增加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总体提升,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平等地享有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使教育公平从机会均衡向实际获得的均衡迈出
故事  几年前,小豫择校没成,就近上了密云镇中心小学,为了这事儿,小豫的妈妈懊恼了好几年。现在,这所学校已正式更名为朝阳区实验小学密云学校,校园越来越漂亮,设备越来越先进,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有方,和家长沟通时也越来越亲切,孩子的笑容越来越灿烂……小豫的妈妈说起女儿的学校,也终于不叹气了:“现在看来孩子在这儿读书挺好的。”  小睿的户籍属于昌平区,但是他从小学开始就在海淀上学,现在已经五年级了。
经过一年多的业务运行,我们发现MICAPS系统在数 据传输处理 中存在不尽完善的地方,造成数值预报产品残缺不全;由于数据传输处理未作配置本地化或 配置本地化不完善,致使数值预报
2015年,为了给初三学生提供更多的升学选择机会,北京市教委从全市层面统筹教育资源,除仍保留2014年的名额分配方式外,还新增了三类市级统筹志愿,使中招名额分配由2014年的1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