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当前人本规划思潮兴起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地关系趋于复杂化并逐渐跨越了传统的物质空间关系,个体感知与偏好在公园使用行为影响层面上的重要性逐渐彰显,而基于地理位置的空间可达性无法反映可达性的全貌,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规划与精细化管理亟须将居民的感知纳入参考体系.感知可达性将微观尺度的个体感知与偏好纳入概念内涵与评估体系,是对空间可达性的重要补充,也是空间分析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但当前国内外感知可达性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仍然较少,尤其在国内存在较大的研究空白.本文对感知
【机 构】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人本规划思潮兴起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地关系趋于复杂化并逐渐跨越了传统的物质空间关系,个体感知与偏好在公园使用行为影响层面上的重要性逐渐彰显,而基于地理位置的空间可达性无法反映可达性的全貌,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规划与精细化管理亟须将居民的感知纳入参考体系.感知可达性将微观尺度的个体感知与偏好纳入概念内涵与评估体系,是对空间可达性的重要补充,也是空间分析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但当前国内外感知可达性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仍然较少,尤其在国内存在较大的研究空白.本文对感知可达性这一创新性概念和测度体系进行系统性述评,并阐释感知可达性与传统空间可达性的差异性,以期在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层面推动感知可达性的发展,从而填补人本需求这一重要影响因素在规划领域应用的空白,并为人本规划思潮下城市公园的规划与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快速城市化进程显著改变了城市地区的物质空间形态,并常常引发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较为显著的是城市热岛效应.本文基于Landsat系列、Sentinel系列等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深度学习方法,采用系统化的局地气候分区城市空间形态分类方案,识别并分析了北京近20年三维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特征和地表热岛效应.结果表明,北京低层形态类型持续收缩,向高层类型(紧凑高层、开敞高层)发展的趋势明显,分析其驱动力可以发现城市规划和政府政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空间形态演进也影响并改变了北京城市地表热岛的分布格局,高温热岛区主
巴尔干半岛城市发展长期处于城市研究的视野之外,而北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的城市建设又是其中一个尤为特殊的案例.百年间,经历了国家政体的频繁变革和民族问题的此起彼伏,斯科普里作为首都,不断探索着适宜的国家形象的表达,其中不乏如丹下健三等现代主义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参与.本文以斯科普里1965年与2014年两次城市计划为研究主体,阐述其城市建设中激进与保守的两次互斥的选择,并分析其转型过程中的差异性和连续性,从国家形象、文化自信、决策参与城市产业等角度剖析斯科普里从现代主义的先锋实验向古典主义的历史复兴突变的潜在原因
尽管职住平衡被认为是减少通勤时耗和交通拥堵的重要策略,但国内外研究对于职住平衡对通勤的影响有不同的结论.原因之一是已有研究多依赖传统调查数据,局限于某一空间分析单元进行分析,由于分析尺度不一致,研究结论结果迥异.手机信令数据同时具有大样本和较高空间精度的优点,可以被聚合到不同尺度的空间分析单元,为厘清职住关系研究中的空间尺度问题提供了新的数据基础.本研究以上海市和深圳市为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从职住关系的测度和职住平衡能否缓解通勤问题两个方面,系统梳理了职住关系分析中的尺度效应.研究发现,职住关系的指标测
现有的城中村更新模式因其局限性,难以满足特大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多元需求,成为制约更新改造进程与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多中心理论视角,剖析传统更新模式的弊端,界定了城中村更新的四大主体(政府、市场、村民、外来人口)及其角色,提出我国城中村更新改造应建立平等协作、包容外来人口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并通过深圳水围村实践案例分析发现,公共产品(利益)的创建是形成多中心治理的重要平台,能促成包容合作.此外,以人才住房供给为导向的更新方略实现了低成本解决大城市保障性住房供给的难题,“一石二鸟”的操作模式为全国城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