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追求,大梦想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妈妈,你希望我长大干什么好呢?是弹琴?画画?还是做金融……”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道“长大后干什么”的命题口述作文后,女儿整晚都在絮叨未来她要干什么的话题。
  
  “妈妈不知道啊,得看你自己喜欢啊,你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吧!”我并没有马上帮她做决定。
  “那我还是当超市售货员吧!当售货员每天都能吃到很多好吃的!巧克力随便吃、牛奶随便喝,到时候妈妈你也跟我一起吃吧!”女儿想了许久后,眉开眼笑地跟我规划着她未来的“工作”。
  这种关于未来孩子要干什么的话题,我想所有的家庭都会涉及。每个孩子心底都有一颗装着梦想的种子,有的荒诞新奇,有的小心谨慎,但对很多家长来说,这也许只是茶余饭后的一个笑点罢了。
  还有些家长则仗着“大人”的身份,替孩子做决定,喜欢跟风给孩子报各种班,喜欢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在他们看来,这是在为孩子苦心铸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但实际上,这只是变相地让孩子来取悦自己而已。很多孩子被强硬安上带着“为你好”标签的翅膀后,只能默默为了大人既定的要求去努力,将自己真正的梦想深埋心底。
  然而,培养出一个复制黏贴而来的另一个自己,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果吗?我想大多数父母是不愿意的。
  女儿想去当售货员,如果说我内心百分百支持,就显得太虚伪了。跟很多父母一样,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着光鲜的职业,成为很优秀的人才。但如果她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然后靠自己的诚实、辛勤的劳动去付诸行动,或许有一天,她也能发光发热,对全世界的牛奶口味、奶牛产奶的质量、牛奶的分类包装、可可的生产都很熟悉和了解,而成为这方面的人才。那样,我也会为她感到自豪。
  不希望孩子成为下一个更优秀的自己,只希望孩子努力快乐地成长,达到她自己心中最理想的状态。孩子的梦想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但我们能做到的是让孩子保持那颗敢追求的心。没有追求,怎会有实现愿望的时刻呢?因此,我也会和女儿一起努力,从了解牛奶和巧克力开始,从认识奶牛和可可开始!
其他文献
如果说要选一本最适合与孩子在睡前共读的绘本,我会首选——《晚安,月亮》。它是六六在两岁左右比较喜欢看的绘本,温暖又易懂,六六会模仿书中很多语言和行动,那段时间也没有到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所以每天都感觉孩子像天使一样。  《晚安,月亮》是一部充满诗意的作品,与孩子情绪和心灵高度契合。在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感觉这一定是男女搭配创作出来的绘本,文字如此细腻,但画风和配色又如此大胆,整体感觉一气呵
咄咄逗人  自1999年第1代宝马X5推出以来,其车身比例似乎一直末发生过改变,第4代X5亦是如此。在延续X5标志性车身比例的同时,新车融入更加简约的设计风格,使得线条更加突出,整车看起来更加富有肌肉感。  新车采用了宝马最新的家族设计语言,硕大的双肾进气格栅使得新车前脸颇具辨识度,粗壮的镀铬装饰将左右格栅连为一体,而格栅内带有拐角的镀铬装饰条使得新车前脸看起来颇为立体。新车的大灯放弃了“开眼角”
入冬以来,遭受雾霾侵袭的城市越来越多,由雾霾引发的健康问题,也逐渐得到重视。孩子天生喜欢待在户外,呼吸道又比较脆弱,怎样做才能帮孩子度过“十面霾伏”呢?  雾霾中含有不同的有害成分,这些物质吸入呼吸道以后,像孩子这样的敏感人群可能就会出现咳嗽、咳痰等,也可能出现气道发紧、胸闷、气短等剧烈反应。雾霾中的PM10等大颗粒物质能通过咳嗽反射咳出呼吸道,但PM2.5等小颗粒物质会沉积到肺中,甚至黏附在肺泡
我的女儿今年5岁了,她非常喜欢去保育园,因为她认为去保育园比待在家里更好玩、更有意思。  女儿刚去保育园时还不到2岁。从那时起,每年3月末,保育园老师都会发给我们一张全年的活动安排表。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4月入园式,保育参观/恳谈会,园外保育(4岁、5岁组)。  5月,园外保育(3岁组)儿童节,春季运动会,春季远足。  6月:牙齿、眼科健康体检。  7月:夏天祭,住宿保育(5岁组),开放游泳池,
前段时间我看了临床心理学家安妮·麦克马克的一个分析,调查了1000名 2~10岁孩子的妈妈,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提问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哪怕是低幼的孩子,在一天内提出来的问题数量也可以达到228个。  本来孩子爱问问题是一件好事,但有时候孩子的问题也会让我们头痛不已。不过,提问都是孩子好奇心的起点,在孩子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也是在主动地探索和成长。  同时,仅仅只是让孩子“提问”是不够的,
经常有家长咨询孩子在幼儿园咬人或者被咬的事情,甚至有的家长自己也被孩子咬,留下深深的牙齿印。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许多家长都觉得有点无奈,不知如何处理。其实,学龄前儿童的咬人行为非常普遍,特别是当孩子聚集在一块时,比如在幼儿园或儿童娱乐场中,大多数孩子都会偶尔咬人。    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咬人呢?  孩子在不能处理某些事件时可能会咬人——例如害怕、生气、遇到挫折、受到攻击等。有时孩子咬人仅仅是一种
当我们在社区活动的时候,经常会得到一些幼儿教育方面的信息。澳大利亚移民不少,为了让这些家庭的孩子融入这个国家,政府用好多种语言翻译了很多关于孩子从0岁开始不同阶段的教育资料,供加入澳大利亚家庭协会的家长及护理者推广交流,目前这些资料和教育讲座主要针对悉尼北部、东南部、西南部地区。  这样的教育讲座是经常开设的,很多本地妈妈也会参与。移民到澳大利亚的年轻父母,一时没有人帮忙照顾孩子,较容易陷入养育孩
从小,我妈妈就教我要懂得“给予”。在待人接物上,妈妈总告诉我:”蔻儿,你去别人家,不能空着手,要有所准备。啥都没有,就别去串门,不要让人觉得你想沾别人什么光。”我也一直照做,保持着礼数和周到。  但结婚后,我发现先生受到的“给予”教育,和我的有些不同。  跳出物质圈,分享生活美  我先生的父母对他说:“给予的前提,是要自己去发现他人的需求以及身边的美好。就算空着手,也不能空着心。给予,并不局限于物
圓和方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特殊的文本——徐志摩与邵洵美合写的小说《珰女士》。对这篇小说的考察,又将同时和我对鲁迅形象的关注紧密相连,意即我试图从此小说的分析中考察同时代人对鲁迅的看法。  关键词:《珰女士》;影射小说;邵洵美;鲁迅  一、“诗坛双璧”合写小说  中国传统小说史上有一个重要的门类:历史小说,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主要题材,虽有适当虚构,然而情节故事基本属实。到了晚清民国以后,历史小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