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护理效果评价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a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围术期加速康复外科(ERAS)管理模式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4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70例;年龄76~98岁[(83.7±5.4)岁]。骨折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54例,股骨颈骨折40例。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或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44例围术期采用ERAS管理模式(加速康复组),50例围术期采用传统护理模式(传统康复组)。比较两组术后骨折部位、骨密度、致伤原因不同患者的下床时间;术前及术后1,3,7 d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个月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日常自理能力(ADL)评分;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死亡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7.7±6.2)个月]。加速康复组术后不同骨折部位(股骨颈、股骨转子间)、骨密度(>-2.5 SD、≤-2.5 SD)、致伤原因(摔伤、交通伤、其他)患者的下床时间较传统康复组显著缩短(P<0.01)。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1,3,7 d VAS[(3.4±0.9)分、(2.7±0.5)分、(1.7±0.6)分]较传统康复组[(4.3±1.1)分、(3.5±0.5)分、(2.7±0.9)分]显著降低(P<0.01)。术后1个月,加速康复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0%,低于传统康复组的28%(14/50)(P<0.01);两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肝肾功能减退、贫血、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ADL评分[(37.0±6.6)分、(70.1±8.4)分、(86.2±9.3)分]均较传统康复组[(26.5±10.4)分、(50.1±11.4)分、(70.7±9.0)分]显著提高(P<0.01)。加速康复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为(80.9±8.6)分,较传统康复组的(71.1±9.2)分显著提高(P<0.01);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7±2.4)d,较传统康复组的(7.8±3.9)d显著缩短(P<0.01)。加速康复组术后3个月内无死亡,至末次随访时死亡2例[5%(2/44)],传统康复组术后3个月内死亡4例[8%(4/50)],两组病死率至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实施ERAS管理模式可缩短卧床时间,有效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加速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其他文献
期刊
患儿 男,9月龄即出现血小板减少,糖皮质激素及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未恢复到正常水平。11岁时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左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理提示:滤泡性淋巴瘤(伴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WASP基因外显子8检测到缺失变异c.777+3_777+6delGAGT(半合),为WAS病理性突变;明确诊断为WAS继发滤泡性淋巴瘤(伴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予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
期刊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同时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患者比较少见。因存在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等高风险,如何防治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如何避免术中术后伤口出血不止,何时安排手术及具体的手术方案等方面存在诸多难点和争议。笔者采用微创带螺旋刀片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PV患者,分析此类患者的治疗难点、风险因素及关键治疗措施,为此类患者的诊治提供借鉴。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髋臼骨折的流行病谱也发生了改变,老年患者所占比例逐渐升高。髋臼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治疗上应遵从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原则,但老年患者病理生理的改变及髋臼骨折的固有特点,选择何种治疗方案是骨科医师面临的挑战。技术上的进步使得老年髋臼骨折的治疗具备多种选择,个性化治疗需求日益突出。为提高骨科医师对老年髋臼骨折的认识,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老年髋臼骨折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概括和总结。
现代创伤评分力图以数字化方式客观、准确、快捷反映及评价各种损伤严重程度和创伤结局,以便制订正确的诊疗方案。现有的创伤评分主要针对死亡结局进行预判,不能动态反映创伤康复功能结局变化,难以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整合和利用创伤救治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临床数据,对创伤全流程连续性评估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因此,笔者就生理学评分、解剖学评分、生理学和解剖学复合评分、功能学评分及人工
张力性水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不仅增加了术后伤口并发症的风险,也延长了骨折治疗的时间。但张力性水泡的出现可以降低筋膜室内的压力,缓解疑似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避免不必要的减张手术,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减压方式。近年来,筋膜、筋膜系统重新被人们认识并且加以研究,张力性水泡与筋膜系统自我减压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水泡出现及消退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师的临床决策,张力性水泡的处
目的探讨术中输血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502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输血分为两组,观察组203例,男98例,女105例;年龄为(61.0±20.7)岁;术中输血。对照组299例,男166例,女133例;年龄为(57.7±19.0)岁;术中未输血。分别于入院、术前1 d、术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骨外间叶性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对2014—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集的4例中枢神经系统骨外间叶性软骨肉瘤,分别进行临床资料分析、HE染色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患者年龄在20~35岁之间,3例病灶位于颅内,1例位于椎管内。镜下改变呈双相结构,即未分化的小细胞与透明软骨岛混合存在,另可见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