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鲁迅课文教学中把握主题思想的几条途径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g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巨匠,“中国文学的骄傲”(法捷耶夫语)。他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数量之多分量之重,令每个语文老师不能也不可以回避。但另一方面,鲁迅毕竟离我们特别是离初中生远了,他的作品所处的时代和所反映的内容也远了,对作品蕴藏的深刻主题思想的领会,也相对变得更困难了。中学语文老师面临着挑战:如何教好鲁迅课文,让学生真正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了如下几条途径:
  
  一、了解写作背景,从写作动机上解读主题思想
  
  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写实。他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对现实作严肃深沉的思考。“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语),先生的文章也是“诗言志”的,因社会生活所迫,不得不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先生是性情中人,往往从人的内心深处剖析事情发生的内在原因。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他写作的背景,将学生导入当时当地的情境中,触摸主人公或作者的心理气息;了解他写作的动机,从而解读文章的中心思想。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文章写于1934年,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期,某些所谓的“社会名流”们叫嚣亡国论,大肆渲染抗日前途悲观论,给人们思想上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鲁迅对这种叫嚣极为不满,他深知还有很多很多的劳苦大众和有识之士正在与日寇浴血奋战,英雄血流成河,而这些躲在后面的没有民族气节的人却以偏概全,说“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先生极为愤慨,说这种论调简直就是污蔑!于是挥笔,要有力地批驳这种论调,以鼓舞民族自信心,给大家带来前进的信心和力量。明白了这个背景后,学生也就能明白文章的敌对方是谁,需要鼓动的人是谁,值得赞美的人是谁。同时也明白了作者的立场观点,明确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好理解了。
  
  二、摒弃政治论,从人文性角度感悟主题思想
  
  大家之所以认为鲁迅作品难懂,最重要的原因是把鲁迅作品当作某种观念的工具,将学生接受鲁迅等同于接受某种附加于其上的观念。这样,不仅缺乏学生个体的感悟,扼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极大地降低了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内蕴。其实,鲁迅是革命家,但更是文学家,应当更多的从文学的角度去揣摩鲁迅及其作品。鲁迅作品充满着人性化的语言,是与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回忆少年生活的散文都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味。教师要打破桎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文学式人性化的解读感悟,以纠正过去多年来强行向学生灌输主题思想进行政治说教的做法。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鲁迅的笔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既温暖又酥痒,充满了童真和乐趣。百草园实在是个乐园:好看的:碧绿的菜畦、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好听的: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好玩好吃的:看蜈蚣爬出来;看斑蝥的后窍喷烟雾;找像人形的何首乌,吃了好成仙;下雪天捕鸟;还有长妈妈的神奇的故事……好一个游戏场所!就是一贯没好名声的三味书屋,也是情趣盎然。你看先生念书的憨样,学生借故出外玩耍的调皮,私下画画的得意,无不充满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味。如果教师从孩子的本性出发,更多的注重人文性来感悟引导,而不是枯燥的政治说教,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看出作者对往事的怀念,明白本文的真正主题也许并不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人性的桎梏,而是中年鲁迅追忆过去那段美好往事,寄托着自己的情思。当然,这个答案是否完整正确,也是见仁见智了,但学生如果能这样去分析感悟,肯定会比教师强行向学生灌输某些观念、某些主义要有意义得多。
  鲁迅的这种内在感受是与普通人感受事物的方式一样的,学生从直感出发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意图,具有文学性和人性的最基本属性,所以,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从文学与人性角度去带领学生感悟作品的主题,使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常读常新。
  
  三、适应语言习惯,理解语句含义,把握主题思想
  
  鲁迅先生处于现代的中国,正是新旧文化、新旧思想变化交替的时代,语言上有白话与文言的交织,有中文与外来语的渗合,有新旧名称的消长,有新式标点的启用与否,语法结构也不十分固定等等,这种背景当然也影响到了文章的语言。我们读鲁迅的作品,总感到与现时的语言有些差异,通俗的语言中总带有文言的痕迹,他也爱把“她”用成“伊”,等等,所以教师必须先扫清语言障碍,让学生适应当时的语言习惯,使之能顺利地阅读课文,进入课文情境中。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指导学生寻找富含意蕴的语句。鲁迅的语言含义深刻隽永,往往富含其言外之意。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的理解分析,从中体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触摸中心思想。
  如《孔乙己》中,孔乙己一出场,便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句有什么意思呢?启发思考后学生明白:站着喝酒——属短衣帮,贫困潦倒;穿长衫——读书人的标志。这就将孔乙己既身处社会最低层又想保持读书人架势的尴尬心理表露出来了,同时也暗示了这个不伦不类的人是个社会多余人。有了这个定位,下文就好理解了。比如对结尾的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理解,有了“多余人”的定位,就很容易想到孔乙己的可有可无,人们也不会去关心他的死活,更谈不上去帮助,不知道他的死,但又必死无疑,这“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的词反而更精当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悲惨结局,发人深思。这些重点语句,往往能触及作者的心情,蕴含着作品的思想感情。体会了这些,便触摸到了中心思想。
  
  四、善抓写作特点,探寻主题思想
  
  鲁迅作品在写法上不拘一格,非常富有表现力。我们可以从写法上探寻作品的主题。
  比如,先生常用对照的写法,在鲜明的对照中体现作者意图,我们就可以依此去探寻文章主题。《故乡》是最能体现对照的妙用的了。闰土父亲——闰土——水生,这三代人的对照,揭示出“闰土们”一代更甚一代的遭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欺压,过着越来越悲惨的生活,揭示了一定的主题。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照,突出了闰土受苦之深,启发人们更进一步思考其社会根源,揭示主题思想。“我”与闰土一代跟水生宏儿一代的对照,使作者提出了“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更凸显出作品更深层的思想内涵。这样的追索下去,不难找到全文的中心线索,进而找到主题思想。
  先生也善于通过议论抒情来表现思想。如故乡中的抒情议论,就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是教师把握主题的线索。“我”对故乡的失望、对现实的不满、对希望的害怕和对未来的想象与憧憬,以及关于“路”的比喻,有情有理,情理交融,结尾处把希望比作路,富于哲理,给人鼓舞和信心,深化了主题。教师要循循善诱,一步步把学生带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氛围里,明确写作目的,从而探寻到主题思想。
  鲁迅先生的文章相对于今天的初中生来说,难点不止一处,但只要找到合适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也一样能准确把握其主题思想,先生文章中丰富的营养,也一定会滋养新一代的年轻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梯面中学)
其他文献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两种所有制经济并列,都作为具有同等重要性的组成部分和发展基础,这是关于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新突破。全会认为,各种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
本文实现了一种实时红外场景仿真的方法。首先,对实测数据进行标定,将电平数据转换为目标的等效黑体温度,利用成像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反演模型消除成像效应对实测数据的影响,利用
目的观察多元化模式在手术室骨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将32名手术室骨科护士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人。观察组采用多元化培训模式,对照组采用传
目的调查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小学生近视现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浦东新区市区3 295名中小学生进行视力普查和问卷调查,进行横断面研究,对调查所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
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庄子文章的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特立独行。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语言和体裁上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逍遥游》作为《庄子》的著名篇章,被选录在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上。在此文中,庄子主张绝对自由,他认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可达逍遥境界,并且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观点:“至人至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神人、圣人”是庄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这些人物修养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