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初中物理真课堂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lp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的物理学科,初中物理更是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认知物理在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验中感知物理现象、收获物理规律,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当下的物理课堂,我们却缺少了实验本来的真,让学生在教师的牵动下,被动的实验,被动的学习.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和实验活动,谈谈如何体会物理课堂的真.
  
  1探究需要的真
  
  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中每个环节的注意点,让学生在探究中不仅收获知识与技能,还要通过过程的真实体验来积累方法,提升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思维度,并通过过程中各种细节的感悟丰富学生的情感,渗透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还学生以真探究.苏科版物理教材中,探究性的实验很多,每个探究性的活动虽然没有必要经历所有的探究环节.但是,在必须深入经历的环节,我们是完全不能剥夺或者替代的.比如在学习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的过程中,学生如何通过探究活动来获知正确的使用方法是本节的关键所在.而教师如何激发学生探究性思维兴趣是关键所在.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环节帮助学生实现真探究.
  
  (1)滑动变阻器结构的观察和分析.了解滑动变阻器的结构是进行真实探究的前提,在了解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学生对照书本的图和文字,以及实验桌面上的实物进行对比,通过观察实物来提升学生对结构的认识,学生不仅可以亲身体验找到四个接线柱,还发现密绕在一起的镍铬合金电阻丝,发现滑片置于相对较粗较短的金属杆上,等等.这些观察将会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探究活动的开展情况.比如瓷管镍铬合金丝和上面的金属杆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并开始在脑海中猜想这样设置的结构有什么特别的用意等.
  
  (2)接线柱所有接法的归纳和分析.在初中阶段,要将所需的用电器材接入电路中是需要两个接线柱的,现在已有四个接线柱,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排列的数学方法可以获知六种接法,而这六种接法中,学生再结合原先对滑动变阻器结构的分析,可以初步形成正确接法的认知,甚至可以初步猜想获知哪几种接法的效果是一样的,这些都会加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预见效果.
  
  (3)所有接法的真体验和深入分析.很多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往往为了节省时间,经常采用苏科版教师参考资料库中的Flash动画,其动画效果非常好,且实验预设目标非常明显.而且时间可以控制在2分钟以内,且很快可以通过学生原先的理论认知获知正确的接法.但是如果学生真正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话,学生不仅可以从自己原生态的思维层面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在这个环节得到真正的提升.除此之外,学生在连接的过程也会遇到很多常见的电路细节,比如滑动变阻器接触不良时电流表和灯泡的现象,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方向和电阻变化的关系,接线柱同时接在上面或下面电流表和灯泡的现象,这些体验都是Flash所无法达成的,甚至使学生观察到因为滑动变阻器接线柱同时接上面两个或移到最小值时,导致电流表示数超过量程,或者把小灯泡烧坏的现象.这种深刻的现象正是需要学生的亲身经历才能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的,是笔试训练所无法达成的.
  
  2问题需要的真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经常会预设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思考,从而服务于教学行为的展开、教学内容的完成,最终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预设的问题并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思维,因为学生脑海中的实际问题与教师预设的问题并不一致,或者教师预设的问题根本不是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是学生思维需要拓展的问题,学生在这样无效的问题下只能进行无效的思维,进行无效的活动,最终导致学生的思维困惑没有得到解决.比如,在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关系的过程中,学生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要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在控制电阻的前提下,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这时我们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源电压,发现这种方法比较麻烦,这时学生结合前一节所学的滑动变阻器,发现滑片的移动可以改變电阻两端的电压.而在这个环节结束以后,学生进行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过程,学生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学生经过现有知识的分析,发现如果没有滑动变阻器时,电源电压是保持不变的,而只要改变电路中的电阻即可,这个问题是学生的真问题,很多教师还是一味地强调在这个环节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却忽略了很多学生对刚才那个问题的疑惑之处.作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从而让学生通过活动发现电阻改变的过程中,电阻两端的电压也发生了改变,并告知学生,其奥秘要等到高中学习的全电路欧姆定律再去解决,现在我们必须借助滑动变阻器来完成我们的探究,从而既解决了学生真正的问题困惑,又凸显出滑动变阻器在此处的作用.
  
  3应用需要的真
  
  学习不仅仅为了考试和升学,物理教学的真正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结合实际的生活和社会需要来解决生活和后续学习中的问题,最终用这种方法来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苏科版的物理教材中,每个小节都补充了生活、物理与社会这个环节,其目的就是为了凸显物理学习的价值性,激发学生的后续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作为物理教师的我们更要注重在物理课堂中凸显出物理学科的真应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应用能力的需要,更是为了服务于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和培养.比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很多的实验和很多的题目在提升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在本节学习中的应试能力,其实我们在这一节的题目训练中,用的最多的是投影仪、放大镜、和照相机,其中照相机中设置的题目原型是老式的那种使用胶卷的相机,而这种相机对现在的初中生而言根本就是一个空白,或者感到十分的陌生,而这种老式的照相机与现在大家都在使用的数码相机本质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胶
  
  
其他文献
美剧里面有很多精彩的句子,平时多注意积累对口语学习很有帮助。今天我们给大家摘了一些例子详细解释一下,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学生考上了交大,本硕连读,教师节回母校看望老师.当老师们夸他学习习惯好、聪明时,学生回答了一句“是老师当时启蒙得好”——这句话深深触动了笔者,也让笔者觉得作为物理的启蒙老师,我们任重而道远.怎样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喜欢物理?怎样构建魅力物理课堂,让物理课更吸引人?这些是每一个物理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1抓住兴奋点,hold住学生的注意
1994年7月17日4时15分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与木星撞击,形成了彗星撞木星的天文奇观,这也是人们能首次直接观测太阳系的天体撞击事件.而同处于太阳系的地球,由于其“个体”不大,发生彗星撞击的概率很小,但是也不能不防,科学家一般相信,距今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事件,是因为天体撞击而造成的.所以说在地球大气层外的星际空间里,偶尔还是可能有“流浪”小星体进入地球引力范围而可以绕地球做椭圆轨道运动,由
1用纸片制作模型模拟线圈与磁场  例1如图1,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虚线框内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一个边长也为l的正方形导线框所在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虚线框对角线ab与导线框的一条边垂直,ba的延长线平分导线框.在t=0时,使导线框从图示位置开始以恒定速度沿ab方向移动,直到整个导线框离开磁场区域.以I表示导线框中感应电流的强度,取逆时针方向为正.下列(图2)表示i-t关系的图示中,可能正确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广东省初中物理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能力要求第5点指出,科学探究能力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问题.即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2)猜想与假设,即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
I.【问】单项选择rn——How are you?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把一些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纵观物理学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概念本身都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逐步生成、廓清和发展的,与科学探究有着“天生而必然”的联系.探究过程就是实现概念意义建构最适宜的“学习情境”,在探究活动中建构概念是最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实践表明,机械地灌输概念是低效的、徒劳的.所以可
高中物理因知识量大,物理规律多,涉及面广,学生总有这样的疑问:“上课听得懂、听得清,就是做题时不会”,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许多物理概念、定律等理解不透,自然就在解题方法、思路上模糊不清,甚至逐渐对物理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这是个普遍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下面针对如何学好高中物理概念进行了几点探讨,以期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概念学习的普遍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 学好物理概念需要在观察中积累感性认识  1.1
Ⅰ.根据句意和首字母提示完成句子。(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Do you h____ a baseball bat?  2. Let’s p____ soccer.  3. That s____ interesting.  4. I don’t w____ TV at night.  5. I have a tennis r____. But I don’t have a te
期刊
1 问题提出  科学探究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倘若不能够发现问题,也就提不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要从日常生活及平常和已形成习惯的事件中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需要有创新性的思维.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时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