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名山区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探讨

来源 :南方农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wgeg75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茶园生态系统为基础,综合利用生态调控、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化学防控等绿色防控措施,可有效提高茶叶品质,确保茶叶质量安全。以雅安市名山区为例,对茶园绿色防控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 茶叶;绿色防控;名山区
  中图分类号:S435.7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0.012
  1 雅安市名山区茶叶生产基本情况
  雅安市名山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县域面积614.27 km2,总人口26.8万,其中农业人口24.9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5.4 ℃,终年温暖湿润,非常适宜茶叶种植。2015年,全区茶叶种植面积2.35万hm2,产值169 61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7%,是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主要茶树品种有:蒙山9号、福鼎大白、名山白毫131以及名山早311等。茶树主要病害有:茶炭疽病、茶苗茎枯病、茶云纹叶枯病、茶饼病等;主要虫害有:黑刺粉虱、茶蚜、茶叶螨类和假眼小绿叶蝉等。
  2 茶叶生产中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树病虫种类不断增多,部分茶农对茶叶病虫害认识不清,防治方法掌握不准确,简单、分散、不规范、过多地使用农药防治,已经造成病虫害产生抗药性、耐药性、多抗性和交互抗性,从而造成药害和农残超标,严重影响茶叶品质,茶叶质量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威胁[1]。
  3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探讨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要以确保茶叶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优先采取生态调控、农业防控、生物防控和物理防控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控制茶叶病虫害危害。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3.1 技术措施
  3.1.1 生态调控法
  在茶园周边或茶地间种一定数量的乔木、灌木和浅生草类,对茶园可起到隔离保护的作用,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茶园生态系统,保护天敌。茶园植树以遮阴度20%为宜,因地制宜选用不同的模式。
  茶-贵(珍贵树种)型:在茶园行间及周围种植桂花、银杏、紫荆等无主要共患病虫的树木,禁种巨桉、杉树和香樟等树种[2]。
  茶-梨型:在茶园内合理种植一定数量的梨树。
  茶-草型:在茶树行间种植一定数量的紫云英、三叶草等绿肥。
  套种植物发生病虫害时不得使用违禁农药治理,若不能有效控制,应尽早拔除、焚毁。
  3.1.2 农业防控法
  在新发展茶园或品种改良时,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有较强抗性的优良品种(如名山白毫131、蒙山9号、福鼎大白等)。
  及时采摘:通过合理采摘,可有效采除分布在茶树嫩芽上的害虫和虫卵,抑制蚜虫、小绿叶蝉、茶跗线螨、茶饼病等。
  水分管理:由于名山区雨水较多,土壤湿度大,对茶树根系生长不利,易感茶红根腐病、红锈藻病等多种根茎病害,因此,应在茶园四周开沟排水。
  茶园深翻:对茶树行间进行深耕,使病虫受到机械损伤,把土表的害虫卵块及有害病菌翻入土层,使其窒息而死,可有效减轻病虫害。
  合理修剪:适时修剪保持茶园通风透光,分布在修剪部位的病虫会随着修剪而被剪除,同时,铲除园内及园边藏匿病虫的杂草,可有效减轻叶类病害和在土壤中越冬害虫的发生[3]。
  3.1.3 生物防控法
  保护茶园有益生物,如食虫昆虫、寄生性昆虫、蜘蛛、鸟类、病原微生物及优势种群。
  以虫治虫:利用寄生蜂、寄生蝇、瓢虫、草蛉和捕食性盲蝽等防治害虫。
  以菌治虫:利用有益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其代谢物防治害虫,也可以利用白僵菌、绿僵菌苏云杆菌、防治茶毛虫等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幼虫。
  以病毒治虫:利用茶尺蠖核型多角病毒防治茶毛虫、茶尺蠖。
  家禽治虫:在茶园中适度放养部分鸡、鸭、鹅等家禽,利用家禽食草、吃虫的特性,能有效减少茶园行间杂草和害虫,补充茶园土壤肥力。
  3.1.4 物理防控法
  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高出茶树1.5~2 m处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每3.33 hm2茶园一盏)诱杀茶毛虫、茶尺蠖、茶毒蛾等鳞翅目害虫。
  捕杀或摘除:对茶毛虫、茶蚕、大蓑蛾和茶蓑蛾等形体较大、行动迟缓、易于发现的害虫,可采用人工捕杀方法;对病虫较多的茶树要及时剪除病枝或拔出病株。
  色板诱杀:利用害虫对黄绿色的趋性,在茶园中安插黄色、绿色粘板(15~20张/667 m2)诱杀茶蚜、小绿叶蝉、黑刺粉虱成虫等害虫。
  实物诱集或捕杀:利用害虫的趋化性可用饵料诱集害虫,如用糖醋毒液诱杀卷叶蛾、性外激素诱集小卷叶蛾、茶尺蠖等。
  3.1.5 化学防控法
  在病虫害大发生,必须使用农药才能控制其危害时,要优先考虑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的农药,并且交替用药,避免长时间单一使用同一类农药而产生抗药性,同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采茶(安全间隔期一般5~7 d)。
  1)加强茶树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时掌握茶树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按防治指标在防治适期施药[4]。
  2)有限制地使用杀虫广普、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尽量减少喷药次数和药量。茶叶螨类、假眼小绿叶蝉、茶细蛾可667 m2用“帕力特(虫螨腈)”30 mL喷雾;叶蝉、茶毛虫、茶尺蠖可667 m2用“凯恩(茚虫威)”12~18 mL喷雾,茶饼病可667 m2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喷雾;茶炭疽病可用75%百菌清1 000倍液喷雾。轮换用药,延缓病虫抗药性,同一种(类)农药1 a只使用1次。提倡低容量喷雾,蓬面害虫实行蓬面喷扫,茶丛中下部的害虫采用侧位喷扫。
  3)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其混配剂。
  3.2 工作措施
  3.2.1 宣传培训
  普及茶叶绿色防控技术,不断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3.2.2 提倡统防统治、综合防控
  单家独户分散的茶树病虫害防治方法,容易造成病虫产生抗药性、耐药性、多抗性、交互抗性。可建立茶园植保专业合作社,对整村、整社的茶园,科学运用生态、农业、物理、生物以及化学等综合防控技术进行专业化的统一防控。
  3.2.3 质量监管
  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安排专人负责茶叶质量安全检测,及时了解农残状况,对不符合质量安全的茶叶追根朔源,及时处理。
  4 结语
  运用茶叶绿色防控措施后,病虫害危害明显减轻,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了茶农的生产成本,茶叶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天敌种群数量明显增多,改善了茶园及周边生态环境,符合人们生态环保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石春华.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彩图详解[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6.
  [2]张日明,黄甲兴,李建锋,等.“好地方”东江楚云仙绿色食品茶叶的防控措施[J].茶叶通讯,2012,39(4):51-52.
  [3]胡义元,段巧枝,肖保国.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初探[A].中国植保导刊创刊30周年暨绿色植保高层论坛[C].2010.
  [4]陈宗懋,陈雪芬.新编无公害茶园农药使用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8-88.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其他文献
在分析《数学分析》课程特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需要的基础上,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给出了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体会,提出了一些建议.
据《园艺学报》2016年第11期《不同物候期枣树细根和叶片可溶性糖、蛋白和C、N、P含量的变化》(作者尚小娇等)报道,以陕北“七月鲜”枣树为材料,研究不同物候期(萌芽期、展叶初期
  众所周知,电气化铁道接触网大多沿铁路路基露天布置,受周围环境和气候的影响非常明显。接触网线索随温度变化而伸缩,当昼夜温差较大时,接触网状态就会发生很大改变,使得接触网
入侵检测是信息安全保障的关键技术之一,对网络应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本文综述了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对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与入侵检测的方法进行了简要分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现状,提出按不同专业的物理基础及不同专业培养计划对大学物理的要求,采用"平台"+"模块"组成物理理论课程体系,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采用相应的
阳春三月,大地回暖,万物萌苏。全国“两会”的和煦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份坚定信心、鼓舞斗志、求真务实的报告,是一份在危机
针对当前我国企业在海外施工时面临的安全问题,分析了存在的安全威胁类型和隐患,提出从思想教育、严格管理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企业自身安全等级,为海外施工企业提供有效的安
重庆市土地利用规划相关研究成果充分结合了自身自然和区位特征,进行了多尺度、多视角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重庆市统筹城乡示范区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与基础保
摘 要 水稻抛秧技术是我国水稻栽培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不但能省工、省力、省秧田、防止烂秧、争取时间上的主动性,获得增产增收,而且解决了千百年来农民弯腰曲脊插秧的难题,现将水稻抛秧栽培技术肥西如下,以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大田管理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12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近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