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沁河环境参数对其所流经的5个县市22个采样点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和SQG(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s)法对其表层沉积物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并运用富集系数法探讨其主要来源.垂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沁河中下游可能曾经发生过铅(Pb)、铜(Cu)的污染,但逐渐得到了缓解;铬(Cr)、镉(Cd)在沁水县可能有一定的持续污染源.SQG分析表明:沁河沉积物中Cu、Zn、Cr呈现出中等生态毒性,可能会对该水域的生物产生一定影响;而沁水县Cd含量较高,对沁河水生生物有高毒性威胁.以山西省土壤背景值作为参比,对沁河生态风险水平由强到弱的重金属依次为Cd>Pb>Cu>Zn>Cr>Mn,其中沁水县生态风险最强,结果与SQG分析一致.富集系数法分析表明,河流中60%的样点呈现出重金属累积现象,Cd作为西大(S11)、卧虎庄(S13)点源污染物,固定的排污口可能是其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