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2月19日,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发布《重庆商圈发展报告》。
重庆商圈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都汇聚在这个388页的报告里。
重庆直辖的二十年,商圈这一“城市细胞”,利用自己的方寸空间,“螺蛳壳里做道场”,灵气凸显、人气爆棚。
革新布局
2017年3月18日,阳光照在身上,令人惬意。
结束加班的向炳辉来到30°街吧。他在甲壳虫咖啡店坐下,点了一杯美式冰咖啡,然后,从包里拿出一本书,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周末时光。
能够在解放碑中央商务区找到这样一块“净土”,放在以前,向炳辉不敢奢望。
初来解放碑上班时,对于那种层楼叠嶂、人来人往的繁华,向炳辉甚感不适。那时候,甲壳虫咖啡店所在的这条街道,是一条比较脏乱的背街小巷。
2011年,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再次提档升级,渝中区政府决定投资千万,改造这条背街小巷。于是,陆稿荐卤味、正东担担面等一批老字号,米糯粽子、小米市滋味馆等一批休闲业态沿街伸展开来,渐渐雕刻出30°街吧如今的模样。
来30°街吧消费的人群,多为30岁左右的白领。联排门面的外观,悬挂于门店的牌匾,摆放在店前的桌椅,颇有艺术情调。独特的设计与布局,正好满足了这群人追求“小情调,慢生活”的需求。
定位精准,特色鲜明,令30°街吧大获成功,成为“后街经济”的典范。
“这不是简单的街道整治。”渝中区商务委员会负责人说,“深度挖掘资源,打造高端商务,需要休闲产业作配套。”
过去,解放碑从“中国最大乡场”变身为商业步行街,再从商业步行街蜕变为中央商务区,面积扩展了近四倍。即便如此,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土地資源仍嫌不足。
解放碑如果要进一步谋求发展,只能物尽其用。
把商圈边缘的背街小巷打造成特色商业街,使其与商圈中心的产业互为补充,可以打破商圈功能单一的瓶颈,实现商业开发密度最大化,加速解放碑从中央商务区迈向中央活力区。
30°街吧打造完成后,鲁祖庙街区的“环球集市”和日月光广场旁的“精品夜市生活”相继破土,解放碑中央商务区的活力,正在逐步放大。
从最初想要逃离到如今驻足流连,向炳辉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说:“解放碑是重庆的标志。无论新兴商圈有多少,这里永远不会老去。”
创新服务
2015年4月30日,从外地回重庆探亲的吴馨发现,观音桥商业步行街有了“新成员”。
“新成员”是智能触摸终端,分布在观音桥商业步行街最显眼的位置,供往来人群使用。只要点击智能触摸终端的屏幕,ATM机的位置、特色商品的折扣等步行街的各类信息,便可以一目了然。
“一块触摸屏里装着整条步行街。”吴馨说,“在这里购物,有一种反客为主的感觉。”
安装智能触摸终端,只是观音桥商业步行街打造智慧商圈的一环。
沿着智能触屏终端的搭建,继续往下梳理,区域免费WIFI、商圈社交平台、商圈移动终端、线上服务中心、商圈电子商城……一张“智慧地图”,将在这里徐徐展开。
观音桥商业步行街打造智慧商圈,是为了留住商圈的人气。
近年来,互联网经济风生水起,网络商贸的快速增长,给传统商贸带来巨大压力。有人说,有了便捷的电子商务,购物成为指尖上的快乐,而商圈终将会老去,淡出人们的视线。
难道真如这些人说的那样,商圈已经没救了吗?其实,能够淘汰商圈的不是互联网经济,而是其自身的墨守陈规。在这个变幻无穷、新潮迭出的时代,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适应变化、推陈出新。
创新,是致胜的利器。
观音桥商业步行街构建智慧商圈,用互联网经济的优势,补齐传统商贸的短板,这就是与时俱进,这就是推陈出新。
只有给消费者带来便利,才能给商圈带来生机。
智能触摸终端全部搭建完成后,借助这一平台,观音桥商业步行街先后推出了“网上商圈早夜市”“转盘抽奖”等线上活动,从而拓宽了商家的营销途径。目前,已经有千余家商户进入智能触摸终端。
观音桥商业步行街的咖啡店商笑着说:“打造智慧商圈后,店里的客流量增加了20%。”
懂得追随和引领潮流的商圈,还会淡出人们的视线吗?
文创引领
2016年1月26日,杨家坪商业步行街,两面新鲜出炉的石墙引人瞩目。
石墙是梅堡当代艺术公园的外立面。在重庆,它是首个建在商业中心的艺术公园。
沿着石墙走进公园,错落有致的雕塑、色泽鲜明的花坛、造型独特的喷泉分布在石板路两旁。行走其间,仿佛经历了一次艺术之旅。
熟悉梅堡的人都知道,过去,这里是杨家坪商圈的一个休闲场所。杂乱的业态布局,落后的服务设施,令它渐渐被人们遗忘。
2015年,九龙坡区政府决定,重新包装,将梅堡打造为艺术公园。
随着梅堡的转变,一时间,杨家坪商业步行街文创的元素开始蔓延——老旧的轻轨桥墩,被精心修饰,被五颜六色的涂鸦包裹;潮湿的地下通道,被重新打造,变身为独特的文化长廊。
“注入文创元素,这是一个抓手。”杨家坪商圈管理者说,“变劣势为优势,是我们的目的。”
与解放碑中央商务区、观音桥商业步行街等相比,杨家坪商业步行街面积最小,仅有0.2平方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商圈的面积影响着商圈的辐射。面积大的商圈,入驻品牌丰富,消费者的体验好,人气自然更旺。
杨家坪商业步行街借助文创元素,重点打造消费软环境,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可以吸引特色商品、高端品牌入驻,实现零售业态的多元化。
2016年1月29日,梅堡开园后,动物园咖啡决定入驻。开业首月,其营业额便突破20万元。文创的引领作用,正在日益凸显。
仅2016年上半年,杨家坪商业步行街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6亿元,同比增长12.9%;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为18.7亿元,同比增长20.5%。
城市名片
《重庆商圈发展报告》发布前,重庆市商务委员会邀请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韩健徽作序。
韩健徽在序言里写道,重庆是一座商业繁荣的城市。城市层级和特殊的山水分割式地理环境,决定了它及商业组团式结构发展的必然性,由此逐渐发展起具有重庆特色的商圈。
在韩健徽眼里,重庆的商圈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
之所以能够代言一座城,在于商圈不可或缺;之所以不可或缺,在于商圈懂得嬗变。
重庆地标——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善用潜在资源,革新业态布局;
后起之秀——观音桥商业步行街,借助智慧平台,升级体验服务;
老牌商圈——杨家坪商业步行街,弥补潜藏不足,凸显融合优势;
…… ……
如今,重庆的商圈已不仅仅是满足消费者购物的“大集市”,而是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复合”空间,成为重庆零售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2016年,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271.4亿元,同比增长13.2%,比全国高出2.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首位。而被纳入统计的22个重庆商圈,2016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381.4亿元,占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6.5%。
是的,零售产业的增长,与商圈的嬗变有关;物质生活的丰富,与零售业的发展相关。
“一站式、休闲式、体验式,重庆商圈顺应了人们的生活模式。”重庆市商委的工作人员说,“商圈已成市民休闲购物的主阵地。”
未来,重庆还将按照“商住分开,人车分流,立体开发,集中打造”的理念,持续升级商圈,打造以中央商务区为龙头、城市核心商圈为骨干、区县便民商圈为支撑的“三级商圈”新格局。
这么多年来,商圈与重庆城、重庆人早已共生共融,随着商圈的不断“进化”,人们会更加离不开商圈。
重庆商圈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都汇聚在这个388页的报告里。
重庆直辖的二十年,商圈这一“城市细胞”,利用自己的方寸空间,“螺蛳壳里做道场”,灵气凸显、人气爆棚。
革新布局
2017年3月18日,阳光照在身上,令人惬意。

结束加班的向炳辉来到30°街吧。他在甲壳虫咖啡店坐下,点了一杯美式冰咖啡,然后,从包里拿出一本书,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周末时光。
能够在解放碑中央商务区找到这样一块“净土”,放在以前,向炳辉不敢奢望。
初来解放碑上班时,对于那种层楼叠嶂、人来人往的繁华,向炳辉甚感不适。那时候,甲壳虫咖啡店所在的这条街道,是一条比较脏乱的背街小巷。
2011年,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再次提档升级,渝中区政府决定投资千万,改造这条背街小巷。于是,陆稿荐卤味、正东担担面等一批老字号,米糯粽子、小米市滋味馆等一批休闲业态沿街伸展开来,渐渐雕刻出30°街吧如今的模样。
来30°街吧消费的人群,多为30岁左右的白领。联排门面的外观,悬挂于门店的牌匾,摆放在店前的桌椅,颇有艺术情调。独特的设计与布局,正好满足了这群人追求“小情调,慢生活”的需求。
定位精准,特色鲜明,令30°街吧大获成功,成为“后街经济”的典范。
“这不是简单的街道整治。”渝中区商务委员会负责人说,“深度挖掘资源,打造高端商务,需要休闲产业作配套。”
过去,解放碑从“中国最大乡场”变身为商业步行街,再从商业步行街蜕变为中央商务区,面积扩展了近四倍。即便如此,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土地資源仍嫌不足。
解放碑如果要进一步谋求发展,只能物尽其用。
把商圈边缘的背街小巷打造成特色商业街,使其与商圈中心的产业互为补充,可以打破商圈功能单一的瓶颈,实现商业开发密度最大化,加速解放碑从中央商务区迈向中央活力区。
30°街吧打造完成后,鲁祖庙街区的“环球集市”和日月光广场旁的“精品夜市生活”相继破土,解放碑中央商务区的活力,正在逐步放大。
从最初想要逃离到如今驻足流连,向炳辉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说:“解放碑是重庆的标志。无论新兴商圈有多少,这里永远不会老去。”
创新服务
2015年4月30日,从外地回重庆探亲的吴馨发现,观音桥商业步行街有了“新成员”。
“新成员”是智能触摸终端,分布在观音桥商业步行街最显眼的位置,供往来人群使用。只要点击智能触摸终端的屏幕,ATM机的位置、特色商品的折扣等步行街的各类信息,便可以一目了然。
“一块触摸屏里装着整条步行街。”吴馨说,“在这里购物,有一种反客为主的感觉。”
安装智能触摸终端,只是观音桥商业步行街打造智慧商圈的一环。
沿着智能触屏终端的搭建,继续往下梳理,区域免费WIFI、商圈社交平台、商圈移动终端、线上服务中心、商圈电子商城……一张“智慧地图”,将在这里徐徐展开。
观音桥商业步行街打造智慧商圈,是为了留住商圈的人气。
近年来,互联网经济风生水起,网络商贸的快速增长,给传统商贸带来巨大压力。有人说,有了便捷的电子商务,购物成为指尖上的快乐,而商圈终将会老去,淡出人们的视线。
难道真如这些人说的那样,商圈已经没救了吗?其实,能够淘汰商圈的不是互联网经济,而是其自身的墨守陈规。在这个变幻无穷、新潮迭出的时代,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适应变化、推陈出新。
创新,是致胜的利器。
观音桥商业步行街构建智慧商圈,用互联网经济的优势,补齐传统商贸的短板,这就是与时俱进,这就是推陈出新。
只有给消费者带来便利,才能给商圈带来生机。
智能触摸终端全部搭建完成后,借助这一平台,观音桥商业步行街先后推出了“网上商圈早夜市”“转盘抽奖”等线上活动,从而拓宽了商家的营销途径。目前,已经有千余家商户进入智能触摸终端。
观音桥商业步行街的咖啡店商笑着说:“打造智慧商圈后,店里的客流量增加了20%。”
懂得追随和引领潮流的商圈,还会淡出人们的视线吗?
文创引领
2016年1月26日,杨家坪商业步行街,两面新鲜出炉的石墙引人瞩目。
石墙是梅堡当代艺术公园的外立面。在重庆,它是首个建在商业中心的艺术公园。
沿着石墙走进公园,错落有致的雕塑、色泽鲜明的花坛、造型独特的喷泉分布在石板路两旁。行走其间,仿佛经历了一次艺术之旅。
熟悉梅堡的人都知道,过去,这里是杨家坪商圈的一个休闲场所。杂乱的业态布局,落后的服务设施,令它渐渐被人们遗忘。
2015年,九龙坡区政府决定,重新包装,将梅堡打造为艺术公园。
随着梅堡的转变,一时间,杨家坪商业步行街文创的元素开始蔓延——老旧的轻轨桥墩,被精心修饰,被五颜六色的涂鸦包裹;潮湿的地下通道,被重新打造,变身为独特的文化长廊。
“注入文创元素,这是一个抓手。”杨家坪商圈管理者说,“变劣势为优势,是我们的目的。”
与解放碑中央商务区、观音桥商业步行街等相比,杨家坪商业步行街面积最小,仅有0.2平方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商圈的面积影响着商圈的辐射。面积大的商圈,入驻品牌丰富,消费者的体验好,人气自然更旺。
杨家坪商业步行街借助文创元素,重点打造消费软环境,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可以吸引特色商品、高端品牌入驻,实现零售业态的多元化。
2016年1月29日,梅堡开园后,动物园咖啡决定入驻。开业首月,其营业额便突破20万元。文创的引领作用,正在日益凸显。
仅2016年上半年,杨家坪商业步行街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6亿元,同比增长12.9%;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为18.7亿元,同比增长20.5%。
城市名片
《重庆商圈发展报告》发布前,重庆市商务委员会邀请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韩健徽作序。
韩健徽在序言里写道,重庆是一座商业繁荣的城市。城市层级和特殊的山水分割式地理环境,决定了它及商业组团式结构发展的必然性,由此逐渐发展起具有重庆特色的商圈。
在韩健徽眼里,重庆的商圈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
之所以能够代言一座城,在于商圈不可或缺;之所以不可或缺,在于商圈懂得嬗变。
重庆地标——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善用潜在资源,革新业态布局;
后起之秀——观音桥商业步行街,借助智慧平台,升级体验服务;
老牌商圈——杨家坪商业步行街,弥补潜藏不足,凸显融合优势;
…… ……
如今,重庆的商圈已不仅仅是满足消费者购物的“大集市”,而是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复合”空间,成为重庆零售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2016年,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271.4亿元,同比增长13.2%,比全国高出2.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首位。而被纳入统计的22个重庆商圈,2016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381.4亿元,占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6.5%。
是的,零售产业的增长,与商圈的嬗变有关;物质生活的丰富,与零售业的发展相关。
“一站式、休闲式、体验式,重庆商圈顺应了人们的生活模式。”重庆市商委的工作人员说,“商圈已成市民休闲购物的主阵地。”
未来,重庆还将按照“商住分开,人车分流,立体开发,集中打造”的理念,持续升级商圈,打造以中央商务区为龙头、城市核心商圈为骨干、区县便民商圈为支撑的“三级商圈”新格局。
这么多年来,商圈与重庆城、重庆人早已共生共融,随着商圈的不断“进化”,人们会更加离不开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