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武汉市的中考作文题是《看见》,命题很有深意,一个人能看见世事的真相、人性的善恶、人情的冷暖,不仅需要眼睛,更需要头脑和灵魂。
在中考阅卷过程中,一篇考场作文吸引了我的目光。这篇作文卷面书写不够整洁,错别字很多,语言还达不到“文从字顺”的基本标准,一看就知道小作者应该是一个语文成绩不够好的孩子,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去“看见”身边的真、善、美。
作文里写了他自己的事。他的左臂上有一处特别明显的胎记,小时候经常有人取笑他,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与人接触,因此他读小学就转了三次学校。来到新学校是在秋天,穿上长袖的他看起来和校园里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可是到了第二年夏天,当天气越来越热,其他孩子都穿上了短袖时,他依然穿着厚厚的长袖,因为他的内心很紧张,生怕同学们知道了他的秘密,害怕周围的人嘲笑他。有一天,男孩背着书包进校门时被一个面容和蔼的老头叫去帮忙,那是他第一次走进校长办公室。其实老头并没让他做什么,只是拍着他的肩膀问:“这么热的天,还穿长袖呀?”抬头看到那张布满皱纹却亲切无比的脸,他轻轻撸起了自己的袖子。老头一点也不惊讶,只是拍了拍他的头,若有所思地说:“有很多事是逃避不了的,要坦然面对。”
这个孩子在作文里并没有提到自己的改变,他只是在文章结尾写到:这么快就毕业了,我是多么想在这个学校一直待下去呀,因为我看见了一个好校长。孩子的话很朴实,却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孩子,虽然他和校长只有这一次的“亲密接触”,可是他却说他“看见了一个好校长”,我认为,孩子的“看见”源于校长的“看见”。孩子之所以对学校这么留恋,难道不是因为校长用他那颗敏感善意的心灵看见了一个普通孩子内心的伤痕与隐痛吗?
亲爱的同行们,在每天一成不变的教育工作里,面对成长中的孩子们,你看见过什么?
你是不是曾经在接到家长的电话后,才知道孩子已经病了三天,每天放学后要到医院打点滴?
你是不是直到无意中在网吧门口撞见你的学生从那个乌烟瘴气的地方出来,才明白这个孩子最近成绩下降的原因?
你是不是直到怀着“告状”的心理走进孩子简陋的家时,才了解到表面玩世不恭、什么也不在乎的孩子是个留守儿童,他每天都在为卧病在床的奶奶做饭,小小的肩膀承担了那么大的压力……
这样的“后知后觉”,我相信每一个班主任都曾经历过,我们总是在事后悄悄地懊恼:“为什么我就是没看见呢?”正如男孩作文里提都没有提到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他们就没发现这个一直坐在班级里的男孩在炎热的天气还穿着长袖,也就不会去探究其中的原因了。所以,男孩才会一直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一而再再而三地转学。当班主任的我们都深知:有些无视是可以弥补的,而有些无视会造成教师和孩子终身的遗憾。近年来,校园学生轻生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也有我们教育工作者疏漏的责任吗?因为看不见,班主任丧失了许多好的教育契机。
很多情况下,不是我们看不见,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可能你会说,班主任每天除了要完成和其他教师一样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临时性突击任务、要及时处理班里的突发事件,哪有时间、哪有心情去看见?当工作变成一种本能、一种机械的运动,就会为了最终的目标却忽视了其达成的过程,忽略了对孩子们的关注和爱护,觉得自己太累,觉得自己付出得太多。时间长了,就会麻木得视若不见。教师这个职业要求我们必须时时刻刻“擦亮眼睛”,观察孩子、研究孩子是班主任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你无论再忙,每天都要平静地注视自己的学生一小段时间,尽量让你的目光拂过每个孩子的脸,尽量不疏漏掉每一个孩子细微的变化;无论再忙,你每天一定会抽出时间找学生谈心,话题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的言行,贴近学生的心灵。久而久之,你不光拥有敏锐的眼睛,你更拥有纯真、悲悯却高贵的灵魂。
当然,我们身边有的教育者“看”了却“不见”,这种视而不见肯定不是眼睛的错。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对男孩作文里的这位不知名的校长击节喝彩。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吴家山三中)
在中考阅卷过程中,一篇考场作文吸引了我的目光。这篇作文卷面书写不够整洁,错别字很多,语言还达不到“文从字顺”的基本标准,一看就知道小作者应该是一个语文成绩不够好的孩子,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去“看见”身边的真、善、美。
作文里写了他自己的事。他的左臂上有一处特别明显的胎记,小时候经常有人取笑他,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与人接触,因此他读小学就转了三次学校。来到新学校是在秋天,穿上长袖的他看起来和校园里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可是到了第二年夏天,当天气越来越热,其他孩子都穿上了短袖时,他依然穿着厚厚的长袖,因为他的内心很紧张,生怕同学们知道了他的秘密,害怕周围的人嘲笑他。有一天,男孩背着书包进校门时被一个面容和蔼的老头叫去帮忙,那是他第一次走进校长办公室。其实老头并没让他做什么,只是拍着他的肩膀问:“这么热的天,还穿长袖呀?”抬头看到那张布满皱纹却亲切无比的脸,他轻轻撸起了自己的袖子。老头一点也不惊讶,只是拍了拍他的头,若有所思地说:“有很多事是逃避不了的,要坦然面对。”
这个孩子在作文里并没有提到自己的改变,他只是在文章结尾写到:这么快就毕业了,我是多么想在这个学校一直待下去呀,因为我看见了一个好校长。孩子的话很朴实,却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孩子,虽然他和校长只有这一次的“亲密接触”,可是他却说他“看见了一个好校长”,我认为,孩子的“看见”源于校长的“看见”。孩子之所以对学校这么留恋,难道不是因为校长用他那颗敏感善意的心灵看见了一个普通孩子内心的伤痕与隐痛吗?
亲爱的同行们,在每天一成不变的教育工作里,面对成长中的孩子们,你看见过什么?
你是不是曾经在接到家长的电话后,才知道孩子已经病了三天,每天放学后要到医院打点滴?
你是不是直到无意中在网吧门口撞见你的学生从那个乌烟瘴气的地方出来,才明白这个孩子最近成绩下降的原因?
你是不是直到怀着“告状”的心理走进孩子简陋的家时,才了解到表面玩世不恭、什么也不在乎的孩子是个留守儿童,他每天都在为卧病在床的奶奶做饭,小小的肩膀承担了那么大的压力……
这样的“后知后觉”,我相信每一个班主任都曾经历过,我们总是在事后悄悄地懊恼:“为什么我就是没看见呢?”正如男孩作文里提都没有提到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他们就没发现这个一直坐在班级里的男孩在炎热的天气还穿着长袖,也就不会去探究其中的原因了。所以,男孩才会一直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一而再再而三地转学。当班主任的我们都深知:有些无视是可以弥补的,而有些无视会造成教师和孩子终身的遗憾。近年来,校园学生轻生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也有我们教育工作者疏漏的责任吗?因为看不见,班主任丧失了许多好的教育契机。
很多情况下,不是我们看不见,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可能你会说,班主任每天除了要完成和其他教师一样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临时性突击任务、要及时处理班里的突发事件,哪有时间、哪有心情去看见?当工作变成一种本能、一种机械的运动,就会为了最终的目标却忽视了其达成的过程,忽略了对孩子们的关注和爱护,觉得自己太累,觉得自己付出得太多。时间长了,就会麻木得视若不见。教师这个职业要求我们必须时时刻刻“擦亮眼睛”,观察孩子、研究孩子是班主任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你无论再忙,每天都要平静地注视自己的学生一小段时间,尽量让你的目光拂过每个孩子的脸,尽量不疏漏掉每一个孩子细微的变化;无论再忙,你每天一定会抽出时间找学生谈心,话题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的言行,贴近学生的心灵。久而久之,你不光拥有敏锐的眼睛,你更拥有纯真、悲悯却高贵的灵魂。
当然,我们身边有的教育者“看”了却“不见”,这种视而不见肯定不是眼睛的错。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对男孩作文里的这位不知名的校长击节喝彩。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吴家山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