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每个人的态度不一。而态度上的不一,首先是文化这一概念词义上的不清,然后是它内涵中的多义。对于文化一词词义上的考察和它价值属性的探讨,对于文化概念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在有了对于文化的这种认识之后,再去评判一种文化之价值利弊,也会中立得多。本文所尝试的即是由文化概念的解析到一种文化的价值肯定。
关键字:文化 文化的选择 文化的态度
一、文化之为物
文化之为物,冬不御寒,夏不蔽体;渴不可为饮,饥不可为食。然人人皆知一族一国该有一文化者,是其为何物耶?
文者纹也。就字本义言,指各色交错之纹理。《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而后引生发展为若干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種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如孔子所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①其二为由伦理之说导出的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②其三则在前两层意义之上,导出美、善、德行之义。如《礼记·乐记》所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文的字义发展由纯粹的表象到表意的逐步精进,最终成为一个意蕴丰富的概念。化字则相对简单,为改易、生成、造化的意思。若"男女构精,万物化生"。③又如《中庸》里之"可以赞天地化育"。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引申为教化迁善之义。
"文"与"化"之并联使用,最早见之于《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中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是谓文化之最原始义。文与化两字一经联用,就决定了此后几千年内文化一词的内涵及诉求。
历史上之"文化"二字,并不指称某一事物,不作名词的使用,区别于现代所谓"文化为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者。而是作一种动态的使用,是一种"运动",一种人类朝向文明前进的手段。这里不是我要赋予文化一词以晦涩难懂的哲学意味,而是它本身蕴含着这意味,在它被提出时就负担着这一使命。汉语的传统语境中,文化乃"人文教化"之简称,"以文教化"之谓也。是长久历史的打磨和近代的西化运动,才使得这文化的概念失真,从对人类一种生活样态的要求发展成为对一种样态的描述。
文化若只是对社会价值系统总和的一种描述或代称,那它就是一死物,没有方向性、力量感和价值诉求,它背离了"文化"一词的真正内涵,成为了一个空壳。文化是一个过程,它是动态的,有方向的,有诉求,有人类的价值取向于其间,有人类于生物中的自我定位,它是人类自发的一种革新运动。唯有与世间的其它生物种群比对,我们才会看到文化的真正意蕴。
二、文化的价值诉求
如今关于文化的概念纷繁复杂,定义不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错失于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文与化两字字义与文化一词所表张的概念间存在着差异。如今所谓"文化"者,其实只是古代所谓"文"而已,"化"字已然从文化的字义中消失不见。
我们看文与化之第一次并联使用时的语境:"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④天文者,天道自然之谓也;人文者,社会人伦之谓也。天文与人文对举,以明人文之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义;以示别于神理,有教化之义;以表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所谓人文者,人之所以为人之性也。
而就此文化的概念而言,其重点,说在文,不若说在一"化"字身上。两千五百年前,孔子之忧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⑤孔子有"文"而虑不能"化",可见"化"之不易。故文化概念之诉求,即在此"化"字上。
某种角度上,文化又可以说是人化,是人类自觉的求改进,求自我完善的努力。在人类意识到他自己能思虑,并区别于万物时,他就从自然的手中,接过了改造人类的重任。这自我意识的觉醒,触发了伟大先贤的勇敢尝试--人类的自我改造运动。他们的构思虽基于当时已有的人类社会结构,但价值却大大的超越时代,直透到人类的未来。这思想上的解放犹如手之于人体的解放一般,一旦获得,就再不会从人类文明中消失。注重自身,注重意识是任何发展了的文明的通性,中国也好,印度也好,希腊、希伯来也好,无不是在这条道路上获得成功。人类的自我认识和改造,即是"文化"一词的最本质意蕴。故文化一词的真正意欲,指的是人类自我改造的某一种样态,其间带有指向性和主动性。而这也正是文化一词在汉语语境中,会有价值诉求的缘由。
而我们如今之文化概念,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消磨掉这一属性,成为无价值诉求之一名词。我希冀的是文化概念中价值的复归。而不仅是以一个名词的身份,去称谓这一人类自我革新运动的成果。它要成为活物,而不是像一棵死去的树,以干枯的枝丫去泽被后人,那只能被称作死去的文明。而文化本身是区别于文明的,文化是出于人类对外界积极主动应对之态势,是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过程,是用力之所在。而文明只是这用力的结果,文明若是人类生活的制作品,文化便是这制作的样法。
三、文化的选择问题
在寻求文化概念价值复归的同时,也带出了文化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化的选择问题。这文化的选择问题,即指选择标准上的考量,亦指选择有了结果后的思虑。文化概念里的价值诉求,要求对文化进行甄别,这里不再从词义上讨论文化的问题,而是转从它的属性。
在文化的选择问题上,我们这个民族并不陌生,中国之历史即是文化这一属性的最好例证。我们自古是有夷夏之辩,而后有百家争鸣,再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最近者,即为近现代中西方文化的大碰撞。这真真的都是文化的选择问题。往大了讲,这是人类试图以自己的方式与意愿发展自己的尝试;从小的一面讲,是一个族群,一个国家维系自身的努力。文化的选择,不仅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民族的存亡,还会决定整个人类的发展走向。
就夷夏之辩而言,本质上,它是一个文化的选择问题,或说一个民族文化认同的问题。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⑥夷夏之辩是要辨明夷狄与诸夏之区别,而这辨别的标准即是文化。何者为夷,何者为夏,只是文化的问题,无关乎血缘地域,是曰:"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中国则中国之"⑦夷夏之辩贯乎中国之整个历史,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这个文化上的漫长争论,造就与延续了中华之文明。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选择,则完完全全的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2000年内的文化样态。秦焚书坑儒,二世而亡,汉独尊儒术,而开大一统之先河。这个选择曾将国家、民族推向顶点,亦曾将我们带入低谷,如今它还将导向我们的未来。不论我们抛弃它,还是延续它,它的影响,还要延续,还要挥发,以它曾经拥有的荣耀,也以它曾经带来的黑暗。
文化的选择不同于其他的选择。因为它的决定性作用,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群体能承担它所带来的后果。我们如今的文化面临着一个更巨大的挑战,因为它有了诸多的既有文化可供选择,而选择的标准已然错乱。当近代夷夏之辩的硝烟还未散去,我们的文化就失去了选择的标准,因为已没了选择的余地。一種文化之所以还存在,那是因为还有坚守在它教导之下的民族。民族或者国家,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不是单独的存在,在过去以至未来,会有千万中文化,无论死去的还是未生的。因为文化即指已形成的某种人类生活样态,亦指整体上人类不熄的自我改造。
朝代之更替,时代之变迁,生命之态度,起承转合间,都为文化之节奏。文化是一切之根基,人生于文化,死于文化。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需要在内心的流转上求得文化的同意;文化是一切之根基,一族之兴起于文化,系于文化。它之于民族之林的位置,由此文化圈定;文化是一切之根基,国之奋起由它,国之安宁由它。故于文化上的选择问题,不得不慎重。
四、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说及此处,我也不能不就文化观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许多国人的态度是拿不准,历史与现实的冲突,情感与理智的纠缠,都使得国人在面对文化问题时思虑万千。中国如今所面临的文化问题看似很多,而真正有的,其实只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如何看待过去的文化,是任何时代文化问题的逻辑起点。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决定了现今文化的样态,同时也决定了未来的文化模式。
回顾我们中国之文化,其被创生之初的自然、人文、社会条件所影响,走上一条以安顿人生为目的的路。就传统文化⑧走的这条路,我是同意的。在人类意识萌动之初,先人之见于自然人文,其所思虑,即比现代人认真,又比现代人真切。在人类能力大发展前,必然的要畏惧于自然,在这畏惧之下,所衍生出来的态度,或于自然之争斗中强力求取战胜自然,或于自然的争斗中求两者之调和,或于自然的争斗中消解自然。这三种态度的代表分别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路径是向内求诸己,不求对自然及彼时人力所不及之改造,而求两者之糅合协调。这其实是一种转进之后的态度,是文化真正该有的态度。那种认为西方文化在于征服自然,中国文化只在于对自然采取调和的文化观是及其片面的,文化之通性就是征服自然,文化乃人类积极主动应对环境之产物,东西方于此并无不同,这是文化之共性。文化之差别,实为人们应付环境之方式及主体之态度不同引生的。不同之态度加之不同的环境,便有不同之文化。中国文化不是不征服自然,而是在方式上有所区别。西方人直白白的对着自然下手,而我们中国文化的方式则是向内求诸己。在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中,有文化早熟的概念,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得与失皆在"早熟"两字上,其得在早熟之"熟",其失在早熟之"早"。中国未按文化的正常发展路径经历身的文化而径直从心发展出来,这理性的早启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使中国的文化走上以安顿人生为目的的道路。
但如今的人们质疑中国这传统文化之价值,谓这向内求诸己的态度按压了人性中那由欲望所带来的力量,那野蛮的力量,那开拓的力量。致使在以后的时代里,一再的错过以人类力量战胜自然的契机。说这力量被我们的文化所消减,以至在千年之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空间依旧在此前文化所划定的区域之内,所努力的方向还在向内求得自身的完善。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但我必需提出一个反问,那就是中国近代之积贫积弱,之不堪,之悲惨,难道要让千年之前的古人们来负责吗?
一种文化之价值以何者为评判?为其对国家安定有助益,或对一民族延续有功绩,又或对人类发展认识自己有标杆?文化这个复杂的问题,它于人类有功绩不见得就于该国有效用,它古时于该族有功绩不见得此时于该族仍有效用。你或说以时下时人有用为依据,然以此为据选出来的岂是文化?一政策耳。中国近代之悲惨不堪,全然是一国一族之政策错误,一人一群体之私欲未已。但却牵连到文化之根基,民族之慧命,不可谓不惊心。
对于中国的文化问题,我们该持一个怎样的态度呢?这个问题近百年来不止十次百次的被人们所思考,而其结论,却依旧在百年之前的原点,因为如今的我们,依旧还在迷茫之中。责任不在前人大家,而在我们自身之不坚守践行。前人对于文化的探索,从西化到坚守,到调和,任何一条文化的可行之路,他们只身前往,沿途劈荆斩棘,掘井种树,只望后人前来跟随。可如今他们之努力,却只为我们张望,而不跟随。文化不昌之缘由,可谓全在我们自己。他人不以文化为事,我们则不能不以文化为事。他人于文化或未有认识,而你我于文化有认识,则这文化昌盛之事,便是你我之责任,推卸不得,松懈不得。
这便是我的文化观。
注释:
①语出 《论语·子罕》
②语出 《论语·雍也》
③语出 《易·系辞下》
④语出 《易·贲卦·彖传》
⑤语出 《论语·述而》
⑥语出《论语·八佾》
⑦语出《原道》韩愈著
⑧此处所谓传统文化,指的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梁常诚(1988.2- ),男,广西金秀人,2011级硕士研究生,现于浙江财经大学伦理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关键字:文化 文化的选择 文化的态度
一、文化之为物
文化之为物,冬不御寒,夏不蔽体;渴不可为饮,饥不可为食。然人人皆知一族一国该有一文化者,是其为何物耶?
文者纹也。就字本义言,指各色交错之纹理。《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而后引生发展为若干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種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如孔子所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①其二为由伦理之说导出的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②其三则在前两层意义之上,导出美、善、德行之义。如《礼记·乐记》所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文的字义发展由纯粹的表象到表意的逐步精进,最终成为一个意蕴丰富的概念。化字则相对简单,为改易、生成、造化的意思。若"男女构精,万物化生"。③又如《中庸》里之"可以赞天地化育"。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引申为教化迁善之义。
"文"与"化"之并联使用,最早见之于《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中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是谓文化之最原始义。文与化两字一经联用,就决定了此后几千年内文化一词的内涵及诉求。
历史上之"文化"二字,并不指称某一事物,不作名词的使用,区别于现代所谓"文化为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者。而是作一种动态的使用,是一种"运动",一种人类朝向文明前进的手段。这里不是我要赋予文化一词以晦涩难懂的哲学意味,而是它本身蕴含着这意味,在它被提出时就负担着这一使命。汉语的传统语境中,文化乃"人文教化"之简称,"以文教化"之谓也。是长久历史的打磨和近代的西化运动,才使得这文化的概念失真,从对人类一种生活样态的要求发展成为对一种样态的描述。
文化若只是对社会价值系统总和的一种描述或代称,那它就是一死物,没有方向性、力量感和价值诉求,它背离了"文化"一词的真正内涵,成为了一个空壳。文化是一个过程,它是动态的,有方向的,有诉求,有人类的价值取向于其间,有人类于生物中的自我定位,它是人类自发的一种革新运动。唯有与世间的其它生物种群比对,我们才会看到文化的真正意蕴。
二、文化的价值诉求
如今关于文化的概念纷繁复杂,定义不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错失于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文与化两字字义与文化一词所表张的概念间存在着差异。如今所谓"文化"者,其实只是古代所谓"文"而已,"化"字已然从文化的字义中消失不见。
我们看文与化之第一次并联使用时的语境:"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④天文者,天道自然之谓也;人文者,社会人伦之谓也。天文与人文对举,以明人文之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义;以示别于神理,有教化之义;以表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所谓人文者,人之所以为人之性也。
而就此文化的概念而言,其重点,说在文,不若说在一"化"字身上。两千五百年前,孔子之忧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⑤孔子有"文"而虑不能"化",可见"化"之不易。故文化概念之诉求,即在此"化"字上。
某种角度上,文化又可以说是人化,是人类自觉的求改进,求自我完善的努力。在人类意识到他自己能思虑,并区别于万物时,他就从自然的手中,接过了改造人类的重任。这自我意识的觉醒,触发了伟大先贤的勇敢尝试--人类的自我改造运动。他们的构思虽基于当时已有的人类社会结构,但价值却大大的超越时代,直透到人类的未来。这思想上的解放犹如手之于人体的解放一般,一旦获得,就再不会从人类文明中消失。注重自身,注重意识是任何发展了的文明的通性,中国也好,印度也好,希腊、希伯来也好,无不是在这条道路上获得成功。人类的自我认识和改造,即是"文化"一词的最本质意蕴。故文化一词的真正意欲,指的是人类自我改造的某一种样态,其间带有指向性和主动性。而这也正是文化一词在汉语语境中,会有价值诉求的缘由。
而我们如今之文化概念,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消磨掉这一属性,成为无价值诉求之一名词。我希冀的是文化概念中价值的复归。而不仅是以一个名词的身份,去称谓这一人类自我革新运动的成果。它要成为活物,而不是像一棵死去的树,以干枯的枝丫去泽被后人,那只能被称作死去的文明。而文化本身是区别于文明的,文化是出于人类对外界积极主动应对之态势,是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过程,是用力之所在。而文明只是这用力的结果,文明若是人类生活的制作品,文化便是这制作的样法。
三、文化的选择问题
在寻求文化概念价值复归的同时,也带出了文化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化的选择问题。这文化的选择问题,即指选择标准上的考量,亦指选择有了结果后的思虑。文化概念里的价值诉求,要求对文化进行甄别,这里不再从词义上讨论文化的问题,而是转从它的属性。
在文化的选择问题上,我们这个民族并不陌生,中国之历史即是文化这一属性的最好例证。我们自古是有夷夏之辩,而后有百家争鸣,再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最近者,即为近现代中西方文化的大碰撞。这真真的都是文化的选择问题。往大了讲,这是人类试图以自己的方式与意愿发展自己的尝试;从小的一面讲,是一个族群,一个国家维系自身的努力。文化的选择,不仅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民族的存亡,还会决定整个人类的发展走向。
就夷夏之辩而言,本质上,它是一个文化的选择问题,或说一个民族文化认同的问题。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⑥夷夏之辩是要辨明夷狄与诸夏之区别,而这辨别的标准即是文化。何者为夷,何者为夏,只是文化的问题,无关乎血缘地域,是曰:"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中国则中国之"⑦夷夏之辩贯乎中国之整个历史,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这个文化上的漫长争论,造就与延续了中华之文明。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选择,则完完全全的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2000年内的文化样态。秦焚书坑儒,二世而亡,汉独尊儒术,而开大一统之先河。这个选择曾将国家、民族推向顶点,亦曾将我们带入低谷,如今它还将导向我们的未来。不论我们抛弃它,还是延续它,它的影响,还要延续,还要挥发,以它曾经拥有的荣耀,也以它曾经带来的黑暗。
文化的选择不同于其他的选择。因为它的决定性作用,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群体能承担它所带来的后果。我们如今的文化面临着一个更巨大的挑战,因为它有了诸多的既有文化可供选择,而选择的标准已然错乱。当近代夷夏之辩的硝烟还未散去,我们的文化就失去了选择的标准,因为已没了选择的余地。一種文化之所以还存在,那是因为还有坚守在它教导之下的民族。民族或者国家,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不是单独的存在,在过去以至未来,会有千万中文化,无论死去的还是未生的。因为文化即指已形成的某种人类生活样态,亦指整体上人类不熄的自我改造。
朝代之更替,时代之变迁,生命之态度,起承转合间,都为文化之节奏。文化是一切之根基,人生于文化,死于文化。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需要在内心的流转上求得文化的同意;文化是一切之根基,一族之兴起于文化,系于文化。它之于民族之林的位置,由此文化圈定;文化是一切之根基,国之奋起由它,国之安宁由它。故于文化上的选择问题,不得不慎重。
四、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说及此处,我也不能不就文化观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许多国人的态度是拿不准,历史与现实的冲突,情感与理智的纠缠,都使得国人在面对文化问题时思虑万千。中国如今所面临的文化问题看似很多,而真正有的,其实只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如何看待过去的文化,是任何时代文化问题的逻辑起点。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决定了现今文化的样态,同时也决定了未来的文化模式。
回顾我们中国之文化,其被创生之初的自然、人文、社会条件所影响,走上一条以安顿人生为目的的路。就传统文化⑧走的这条路,我是同意的。在人类意识萌动之初,先人之见于自然人文,其所思虑,即比现代人认真,又比现代人真切。在人类能力大发展前,必然的要畏惧于自然,在这畏惧之下,所衍生出来的态度,或于自然之争斗中强力求取战胜自然,或于自然的争斗中求两者之调和,或于自然的争斗中消解自然。这三种态度的代表分别是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路径是向内求诸己,不求对自然及彼时人力所不及之改造,而求两者之糅合协调。这其实是一种转进之后的态度,是文化真正该有的态度。那种认为西方文化在于征服自然,中国文化只在于对自然采取调和的文化观是及其片面的,文化之通性就是征服自然,文化乃人类积极主动应对环境之产物,东西方于此并无不同,这是文化之共性。文化之差别,实为人们应付环境之方式及主体之态度不同引生的。不同之态度加之不同的环境,便有不同之文化。中国文化不是不征服自然,而是在方式上有所区别。西方人直白白的对着自然下手,而我们中国文化的方式则是向内求诸己。在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中,有文化早熟的概念,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得与失皆在"早熟"两字上,其得在早熟之"熟",其失在早熟之"早"。中国未按文化的正常发展路径经历身的文化而径直从心发展出来,这理性的早启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使中国的文化走上以安顿人生为目的的道路。
但如今的人们质疑中国这传统文化之价值,谓这向内求诸己的态度按压了人性中那由欲望所带来的力量,那野蛮的力量,那开拓的力量。致使在以后的时代里,一再的错过以人类力量战胜自然的契机。说这力量被我们的文化所消减,以至在千年之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空间依旧在此前文化所划定的区域之内,所努力的方向还在向内求得自身的完善。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但我必需提出一个反问,那就是中国近代之积贫积弱,之不堪,之悲惨,难道要让千年之前的古人们来负责吗?
一种文化之价值以何者为评判?为其对国家安定有助益,或对一民族延续有功绩,又或对人类发展认识自己有标杆?文化这个复杂的问题,它于人类有功绩不见得就于该国有效用,它古时于该族有功绩不见得此时于该族仍有效用。你或说以时下时人有用为依据,然以此为据选出来的岂是文化?一政策耳。中国近代之悲惨不堪,全然是一国一族之政策错误,一人一群体之私欲未已。但却牵连到文化之根基,民族之慧命,不可谓不惊心。
对于中国的文化问题,我们该持一个怎样的态度呢?这个问题近百年来不止十次百次的被人们所思考,而其结论,却依旧在百年之前的原点,因为如今的我们,依旧还在迷茫之中。责任不在前人大家,而在我们自身之不坚守践行。前人对于文化的探索,从西化到坚守,到调和,任何一条文化的可行之路,他们只身前往,沿途劈荆斩棘,掘井种树,只望后人前来跟随。可如今他们之努力,却只为我们张望,而不跟随。文化不昌之缘由,可谓全在我们自己。他人不以文化为事,我们则不能不以文化为事。他人于文化或未有认识,而你我于文化有认识,则这文化昌盛之事,便是你我之责任,推卸不得,松懈不得。
这便是我的文化观。
注释:
①语出 《论语·子罕》
②语出 《论语·雍也》
③语出 《易·系辞下》
④语出 《易·贲卦·彖传》
⑤语出 《论语·述而》
⑥语出《论语·八佾》
⑦语出《原道》韩愈著
⑧此处所谓传统文化,指的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梁常诚(1988.2- ),男,广西金秀人,2011级硕士研究生,现于浙江财经大学伦理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