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多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我深深地认识到: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能否在班级管理中渗透这一思想,实现这一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管理模式,“把班级还给学生”,是关系班主任工作成败的重要一环。本文结合个人的工作实践谈点粗浅看法。
一、在班集体里,要把主人的地位还给学生
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的,任何学生都有争取成功的愿望,也有取得成功的潜能。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权扼杀这个来自童真世界的美好愿望。因此,要为每个学生提供相同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进取心,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让班级真正成为同学们向往、为之自豪的家,让他们成为“家”中的真正的小主人。教师需要具体、耐心地指导和帮助,引导全体学生认识每个岗位的含义,初步明白责任和义务,体验为班级和他人服务的荣誉感,形成小主人翁的意识。
二、建立小干部轮换制,把管理的权利还给每一个学生
据调查显示,89.19%的中国杰出青年学生时期当过学生干部。这就是说,当过学生干部的人成材率较高。因此,我们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材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当干部,并且提倡干部能上能下。彻底打破传统干部任免的“规矩”。把管理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班干部选举、轮换,为学生提供了发展机遇,把他们送上了管理班级、自我管理的主体位置上,为实现培养新型人才的目的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参与管理,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识和协作精神,明白在竞争中应该具备种种优秀能力,同时必须真诚地为同学、为班集体办实事。竞选活动锻炼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努力构建新角色目标。小干部轮换制实现了“把班级管理权还给每个学生”的目标。
三、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责任还给学生
班级应打破传统的“一言堂”和“一元化”的评价规则,应开展“一事一评”、“每日一评”、“每周一评”、“期中小结”以及“期末总结”等多种评价活动,引导学生多层面、多渠道地进行评价。提倡“一分为二评价他人、实事求是评价自己”的精神,让学生广开言路、自由发表见解,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在评价中培养学生正确要求他人和管理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们在实践、反思、评价和树立新目标的过程中发展集体、完善个性。独生子女那种专挑别人毛病、听不进半句不同意见的现象渐渐减少。教师从不同侧面获得评价结果,肯定每个学生的积极行为、个性特长,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找到差距,指定新的发展目标,从不同的角度自我激励,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新起点上取得相应的发展。
四、建设班级文化。把创造班级集体的任务还给学生
班级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集体,个性成长的集体,更应成为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集体,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班级里度过,班级文化的建设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班级文化所具有的暗示性和愉悦性能积极促进班级成员奋发向上。因此,我们应该营造和谐、健康的班级文化。
(一)文化性物质环境的创设。文化性物质环境的创设主要是指班级的外显环境,它能陶冶小学生热爱学习、爱护生命、爱护自然的美好情操,同时点缀了班级,使班级充满了活力。设置学习园地、表扬台、批评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小小闪光、点滴进步,都反映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学习园地为学生表现自己提供了舞台。优秀的作业、漂亮的字画、充满童趣的小创作以及富有智慧的小制作等,使学生获得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设立批评台,让每个孩子都看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进步。也看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激发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二)参与性环境的创设。以往,班级环境多为教师布置,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让学生参与班级环境的建设。如结合班级、学校开展的活动以及学生的生活等内容自己设计墙报、板报、手抄报,在校园里种花草树木等。
(三)良好心理环境的建设。良好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具有积极健康的目标导向,能激发学生进取精神的环境。如开展小队评比活动,在评比动中,各小队成员互帮互助、你追我赶,都为维护自己小队的形象而努力,争着为自己的小队加分。从为小队争光到为班级大集体争光,每个人的心都与集体更贴近了,出现了“集体为我增荣誉,我为集体添光彩”的氛围。
总之,只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出发,适时地开展班级活动,加强班级管理,就能有效地教育、激励学生在学习上奋发前进,在生活中健康地成长。
一、在班集体里,要把主人的地位还给学生
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的,任何学生都有争取成功的愿望,也有取得成功的潜能。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权扼杀这个来自童真世界的美好愿望。因此,要为每个学生提供相同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进取心,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让班级真正成为同学们向往、为之自豪的家,让他们成为“家”中的真正的小主人。教师需要具体、耐心地指导和帮助,引导全体学生认识每个岗位的含义,初步明白责任和义务,体验为班级和他人服务的荣誉感,形成小主人翁的意识。
二、建立小干部轮换制,把管理的权利还给每一个学生
据调查显示,89.19%的中国杰出青年学生时期当过学生干部。这就是说,当过学生干部的人成材率较高。因此,我们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材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当干部,并且提倡干部能上能下。彻底打破传统干部任免的“规矩”。把管理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班干部选举、轮换,为学生提供了发展机遇,把他们送上了管理班级、自我管理的主体位置上,为实现培养新型人才的目的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参与管理,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识和协作精神,明白在竞争中应该具备种种优秀能力,同时必须真诚地为同学、为班集体办实事。竞选活动锻炼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努力构建新角色目标。小干部轮换制实现了“把班级管理权还给每个学生”的目标。
三、丰富班内评价,把评价的责任还给学生
班级应打破传统的“一言堂”和“一元化”的评价规则,应开展“一事一评”、“每日一评”、“每周一评”、“期中小结”以及“期末总结”等多种评价活动,引导学生多层面、多渠道地进行评价。提倡“一分为二评价他人、实事求是评价自己”的精神,让学生广开言路、自由发表见解,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在评价中培养学生正确要求他人和管理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们在实践、反思、评价和树立新目标的过程中发展集体、完善个性。独生子女那种专挑别人毛病、听不进半句不同意见的现象渐渐减少。教师从不同侧面获得评价结果,肯定每个学生的积极行为、个性特长,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找到差距,指定新的发展目标,从不同的角度自我激励,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新起点上取得相应的发展。
四、建设班级文化。把创造班级集体的任务还给学生
班级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集体,个性成长的集体,更应成为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集体,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班级里度过,班级文化的建设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班级文化所具有的暗示性和愉悦性能积极促进班级成员奋发向上。因此,我们应该营造和谐、健康的班级文化。
(一)文化性物质环境的创设。文化性物质环境的创设主要是指班级的外显环境,它能陶冶小学生热爱学习、爱护生命、爱护自然的美好情操,同时点缀了班级,使班级充满了活力。设置学习园地、表扬台、批评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小小闪光、点滴进步,都反映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学习园地为学生表现自己提供了舞台。优秀的作业、漂亮的字画、充满童趣的小创作以及富有智慧的小制作等,使学生获得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设立批评台,让每个孩子都看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进步。也看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激发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二)参与性环境的创设。以往,班级环境多为教师布置,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让学生参与班级环境的建设。如结合班级、学校开展的活动以及学生的生活等内容自己设计墙报、板报、手抄报,在校园里种花草树木等。
(三)良好心理环境的建设。良好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具有积极健康的目标导向,能激发学生进取精神的环境。如开展小队评比活动,在评比动中,各小队成员互帮互助、你追我赶,都为维护自己小队的形象而努力,争着为自己的小队加分。从为小队争光到为班级大集体争光,每个人的心都与集体更贴近了,出现了“集体为我增荣誉,我为集体添光彩”的氛围。
总之,只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出发,适时地开展班级活动,加强班级管理,就能有效地教育、激励学生在学习上奋发前进,在生活中健康地成长。